克凶杀案20小时后,FBI公布了“凶手”照片,同名小伙背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5 15:34 1

摘要:2025年9月,22岁的TylerRobinson在父亲的鼓励和牧师的劝导下自首了,官方认定他就是杀害CharlieKirk的凶手。

2025年9月,22岁的TylerRobinson在父亲的鼓励和牧师的劝导下自首了,官方认定他就是杀害CharlieKirk的凶手。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快就引发了全网关注。

更让人觉得反差的是,这个凶手儿时在犹他州长大,品学兼优还拿过总统奖学金,可现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却公开表示要判处他死刑,这种身份和结局的对比,说实话,挺让人意外的。

案件刚曝光时,各种声音就没断过,其中传得最广的一个说法,差点把矛头指向了特朗普。

有人说,这个凶手TylerRobinson之前给特朗普捐过款,还是捐给了“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委员会”这个政治行动委员会。

要是这事是真的,麻烦可就大了,毕竟之前特朗普和他的MAGA派经常对民主党发表强硬言论,要是凶手真的是他的支持者,还捐过钱,那MAGA派就算是被硬扣上黑锅了。

这个说法扩散得特别快,等我注意到的时候,它的传播量已经非常大,不少人没细想就信了。

不过这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美国的重名现象比咱们想的要普遍得多。

我之前看过一个新闻,有个非裔男子因为和杀人犯同名同姓,愣是被误判入狱十八年,最后沉冤得雪的时候,人生都被耽误了。

这次的案子里,当地警局后来都专门发了公告,说本地区叫TylerRobinson的人不少,别光看名字就认定谁是凶手,免得影响无辜人的生活。

这公告其实也从侧面说明,重名这事在这个案子里已经造成困扰了。

网传的捐款信息里,除了名字对得上,还有不少“看似实锤”的细节。

比如捐款地址是犹他州圣乔治市,正好是凶手曾经上学的地方,消息来源还标了CNN,金额是224美元。

这些信息堆在一起,难怪有人会觉得“证据确凿”,认定凶手就是特朗普的捐赠者。

但要查清楚这事,还得从最根本的地方入手,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FEC)的原始文件,毕竟所有政治捐款的记录都得在这备案,原始文件才是最靠谱的依据。

我本来想,要是名字、地址都对得上,说不定真有点关联,可翻完原始文件就发现,这里面的矛盾点其实不少。

首先是捐款时间,写的是2020年10月5日。

咱们倒着算一下,凶手2023年自首的时候22岁,那2020年他才19岁?不对,再细算,他2023年22岁,2019年的时候才16岁,而捐款人地址对应的那套房子,2019年7月就转到了一个叫Taylor的人名下,那房子市场估价超40万美元。

一个16岁的孩子,既没听说中了彩票,也没报道说他靠勤工俭学赚了大钱,更没提过他创业当老板,怎么可能拥有这么贵的房子?这根本不符合常理。

还有个细节更说不通,捐款人信息里出现了一个叫Mackayla的人,可根据公开的凶手家庭信息,他爸爸叫MattRobinson,妈妈叫AmberRobinson,美国女性婚后大多会冠夫姓,凶手家根本没这个人。

这就奇怪了,要是捐款人真的是凶手或者他家人,怎么会冒出个陌生名字?

就在大家对着这些矛盾点摸不着头脑的时候,《纽约时报》的记者找到了关键人物,真正的捐款人TaylorRobinson。

这位TaylorRobinson拿出了一张收据,是他当年买特朗普和彭斯纪念品的凭证,连税费算进去,总金额是224.48美元,和网传的捐款金额分毫不差。

而且他的姓名、支持的对象(特朗普)、捐款时间(特朗普第一任期)、邮寄地址的邮政编码,都和网传信息完全吻合。

《纽约时报》的记者说,他看过未遮挡的完整地址,和网传捐款收据上的地址一模一样。

更重要的是,这位TaylorRobinson的经历也能和捐款信息对上。

他之前在阿富汗服过役,2013年因为受伤退役,2017年和朋友一起创业,所以职业标注成“entrepreneur”(创业者)完全合理。

2017年创业,2019年拿到房产产权,2020年给特朗普捐款,这个时间线一环扣一环,没有任何漏洞。

后来他还搬到了田纳西州,并且拿出了当时购买纪念品的截图,这些证据放在一起,谁是真正的捐款人就很清楚了。

其实这两个人的住处离得不远,TaylorRobinson曾经住在圣乔治市,凶手住在相邻的华盛顿市,凶手正好在圣乔治市上学。

要是只看“都在一个区域、邮政编码相近、凶手在这上学”,很容易被这种表面关联骗到,觉得“这么多巧合,肯定是一个人”。

但实际上,这些巧合背后,全是被忽略的细节,年龄对不上、职业对不上、家庭信息对不上,这些才是判断真相的关键。

说实话,这次的事给我的感触挺深的。

现在信息传播太快了,有时候一条看似“实锤”的消息,不用半天就能传遍全网。

但很多人看信息的时候,习惯只抓重点,忽略细节,就像这次的捐款谣言,要是没人去查FEC的原始文件,没人去核对时间线和家庭信息,说不定这个黑锅真的就扣在MAGA派头上了。

更重要的是,这事儿也让我明白,判断一条信息是不是真的,不能只看“有没有来源”“有没有细节”,还得看这些细节能不能串起来,能不能符合常理。

就像那个16岁拥有40万美元房产的说法,稍微琢磨一下就知道不可能,可还是有人愿意信,就是因为没多想。

最后也想说,希望大家以后再看到类似的消息,别着急下结论。

多等一等,多查一查,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看清细节,才能不被谣言带偏。

而这次“同名背锅”的乌龙,也算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有时候,看似巧合的事情,背后可能藏着完全不同的真相。

来源:琴溪之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