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9日,‘晚潮’栏目发布了《我全程观测了‘血色月亮’》一文,详细描述了2025年9月7日至8日发生的月全食观测过程,包括月食的阶段和时间节点,并融入了古代月食传说和现代科学解读。这表明‘晚潮’栏目聚焦于自然与人文结合的主题,内容时效性强且具有一定
潮新闻客户端 葳蕤陈风
这两天,搜索“潮新闻晚潮”,跳出百度Ai+总结全网30篇结果:
“2025年9月9日,‘晚潮’栏目发布了《我全程观测了‘血色月亮’》一文,详细描述了2025年9月7日至8日发生的月全食观测过程,包括月食的阶段和时间节点,并融入了古代月食传说和现代科学解读。这表明‘晚潮’栏目聚焦于自然与人文结合的主题,内容时效性强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深度。”
我撰写并配发16幅图片的这篇文章,全网传播量已破170万。前不久,还被潮新闻评为“金牌摄友”。数字时代下的媒体平台,对于普通人记录生活和追求艺术,无疑具有巨大而积极的影响力。
一路走来,在人生转角处曾有过迷茫。临退休时,一家民营机构百万年薪聘请我去做了总经理。不料,8个月后与新颁发的政策条规不符。我毅然退回全部所得,人也就撤了回来。习惯了忙碌的生活节奏和带领团队一起打拼,突然闲下来后总觉得心里堵着什么。
浑噩了几年,我开始满世界跑,并且结合着重拾原来的业余写作,自学摄影,去寻找我的诗和远方……
打小热爱文学的我,喜欢在业余时间里“爬格子”。每当稿纸上的潦草文字转化为一排排铅字印刷体而散发幽幽墨香时,激奋的心情像千里疆场上的骏马飞奔。
依然记着手中看了一遍又一遍的报纸在夜深人静的台灯下泛起的暖黄,那每个铅字仿佛都是点点星火,在思维的荒野上燎原出璀璨星河。文字的魅力,源于它能让每个灵魂在墨香深处都找到镜像而成为叩开外面世界的钥匙。因此,它从来不是独舞,是在为文学焕发光彩的同时,千万颗心灵已然在此共鸣交响。
曾经有过的激情又燃烧了起来,内心有了归属感。我试着给四五家社交和融媒体平台写稿子、发图片。又是几年,不知是在创作空间上受到制约,还是不对口味和路子,总是不太顺畅。
数字时代与市场经济呈现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的浪潮下,“眼球经济”正酝酿新的审美法则。无疑,视觉文化的盛行使传统文学的地位遭遇挑战。于是,不得不思考文学如何借助图片展开叙事,以达到图文并茂之效果?不能图归图文归文的单打独斗,应该把握住从图片中产生的灵感去讲好一个又一个的系列故事。
“在这里,写点你我的生活”。这挡充满活力与时尚感的潮新闻晚潮栏目仿佛正向我招手。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蓦然回首,瞧见了那片慰藉心灵且情有独钟的绿洲。去年6月升级迭代的“长文章”模式,在5000字和50幅照片的创作空间里,可以自行编排与插入图片。这不正是天地阔,且徜徉,纵横意自闲吗?
在一篇文章里,以图文双重呈现的形式记录生活的真实面貌,展开对真善美、主客观关系等哲学与社会问题的探讨,我觉得足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意图。它可以从文字到图像,再由图像到文字的同屏咀嚼,这般丰富的写作与阅读方式,带来“彼此映照”体验,让文学作品更为立体和多元,进而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文字新的维度和力量。
摄影捕捉大千世界的“表象真实”,而文学挖掘其“内在逻辑”,两者在艺术本质上具有共通性,以兼而有之的艺术手段表达作者对世界的观察与情感,从中提炼生活细节并赋予叙事张力。
我在潮新闻个人主页上这样介绍自己:一个热爱生活、勇闯天涯的人。曾成功穿越德雷克海峡,登陆南极……短短的一行字,有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也有诗和远方。尼采“生活的收获是生活”启示我们,坦然接纳生活的不易和起伏,无论顺境逆境都要保持对生命过程的珍惜与投入,主动而积极地去发现其中的美好,驱动有意义的人生探索,并且学会分享。
去年11月晚潮刊发我写在一周年之际的《登陆南极洲,一个旅行爱好者的终极梦想》,记得开篇是这样写的:“环行世界,发现地球不同的美,给寻常生活增添色彩;补写游记,再次仰望星辰大海,重燃对那片净土的热爱。”穿越德雷克海峡最受煎熬和考验的是“Seasick”,法国庞洛系邮轮将其翻译为“妖魔化晕船”。对此,我借用音乐史诗般的叙事方式描述这一段经历:
“如果将出海必经的比格尔海峡比作轻柔舒缓的序曲,那么穿越德雷克将是一支强烈奔放的蓝色狂想曲——令你我眩晕至天昏地暗的 ‘死亡重金属’,恰似‘碾核’(Grindcore)般的电吉他快速反复、几无旋律的和弦、速击狂踩的双大鼓一般……不过,当你正澎湃在这山呼海啸动人心魄的音符中时,直击人灵魂的天籁之音——洁白无尘的真实南极就出现在了大伙儿面前,自然欢呼雀跃一番。”在这篇5000字的长文章中,我插入了49幅南极图片。
“太震撼了!仔细读了三遍,体力和意志力的双重考验!”“环球旅行,了不起!当代的徐霞客!”……笔友、读者点评如潮。
有诗和远方,同样也有人间烟火。今年7月18日晚潮刊发《酷暑高温下,他们为城市脉动而奔波》一文中的主人公是快递小哥外卖骑手。为反映这一群体在炎炎夏日里的日常生活与辛劳,我多次与他们座谈、跟踪采访,用第一手资料聚焦凡人微光。文章发表当晚,“饿了么”骑手队长黄晓琴在文末评论区写下了留言:
“以前虽然也有过梦想,但现在的工作让我踏实有动力,因为我身边有一群像家人的兄弟姐妹,在杭州西湖区送外卖的这些年里,遇到过很多暖心的人暖心的事,同时我也把这份暖心去传递给更多的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这种靠自己奋斗,还能为社会出份力,把生活握在自己手里的感觉,特别好特别开心!”字里行间满满的正能量让我感动。
青春如潮,澎湃着激情与活力。8月的一个清晨,我在西湖边遇见同样看日出的一群大学生。交流时,a同学说,无论黑夜有多漫长,晨光总会破晓。我们要把焦虑留给黑夜,将勇气交给清晨。b同学说,日出的美丽,在于它从最深的黑暗中诞生。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会看到希望。c同学说,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成长,是一场靠近光、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的人生旅程……
这为我创作《西湖边的一束光,何以引无数人前往?》注入灵魂。同时,也有机会接触并零距离感受当代大学生以多元面貌展现的风采,给予我莫大的启迪与震撼。
在潮新闻创作的一年多实践使我明白:记录生活,讴歌时代,颂扬真善美,的的确确鼓舞了许多我认识与不认识的人。我发现,自然奇观令人们心驰神往,但不少读者朋友往往感叹力不从心。年初,我和几位好友凌晨出发赴鸬鸟山主峰旗子岗拍雾凇,文章在晚潮刊发后,读者留言:“想看,但878米的大山又冷又高吃不消爬。”“想不到江南也能见雾淞奇观,饱眼福了。”“我没坚持住,半路折返了,为你大大的点个赞。”等等。此次,“红月亮”一文刊发后,也有类同的留言。
如果说把对返璞归真的生活观察,与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打磨成人们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那么,对于更多的自然现象还需要用心体味,深耕细挖,让更多人知道其来龙去脉和背后的故事。
今年夏天杭州西湖的“金光穿洞”,着着实实让曲院风荷公园成为了网红打卡地。为了准确有效地拍摄这一自然奇观的“庐山真面目”,我接连5天都是凌晨两点起床去心仪的机位蹲守,捕捉自己满意的瞬间,并且深入探究其成因。文章在晚潮刊发后,有潮友评论:“太震撼了!前些日子在电视、报纸、社交平台上看到金光穿洞,都是新闻发布的形式,读了您的文章,茅塞顿开,知道了其然,又知道了所以然。图文并茂,感谢分享!”
6月18日晚潮刊发我创作的《夏雨敲荷,每一滴都是千年诗意》后,钱江晚报“好摄”版登载了我的“池荷跳雨”图片,一旁有文字解读:“摄友@陈葳说,为了寻找古人笔下的诗意场景,他用十几天时间在西湖、西溪荷塘间来回跑。在‘急雨打篷声’中,寻找‘池荷跳雨’的画面,他冒雨租了一条小船行驶到荷塘深处,零距离拍摄,最终在西溪湿地圆了自己的一个梦。”
潮新闻,文学与摄影爱好者的精神港湾,圆梦之路径。它让我停泊心灵,也让我成长进步;铭记于心的是编辑老师温润的朱笔虽默默无闻,却令人高山仰止。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