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榆树市,一张张摆进公园、客运站、市场、商场、夜市、早市、乡镇集市的调解桌,成了连接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今年6月初以来,榆树市委政法委创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市综治中心矛盾调解工作从办公室搬到群众身边,用“流动的调解桌”托起基层治理“大平安”。
在榆树市,一张张摆进公园、客运站、市场、商场、夜市、早市、乡镇集市的调解桌,成了连接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今年6月初以来,榆树市委政法委创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市综治中心矛盾调解工作从办公室搬到群众身边,用“流动的调解桌”托起基层治理“大平安”。
这一创新举措源于对综治中心职能定位的深度思考。“群众遇到矛盾不知道找谁,甚至不清楚综治中心能做什么。”榆树市委政法委调研发现,尽管综治中心已实现规范化建设,但调查显示群众知晓率不足30%。为此,榆树市委政法委决定变“机关坐诊”为“流动出诊”,既推动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又从根本上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认知壁垒问题。
从“坐等上门”到“下沉服务”
清晨6点的365农贸市场早市,榆树市综治中心的调解篷刚支起来,卖豆腐的老张就挤到桌前:“隔壁摊总抢我老地方,你们帮管管!”调解员立即带两人重新丈量摊位,用白线划出清晰界线。不到半小时,两人就笑着分起了顾客。这样的温情调解,如今在榆树市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过去群众有矛盾得跑部门,现在是我们追着矛盾跑。”市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每次设立“流动调解点”前,“榆树政法”公众号都会提前发布预告,并动员全市机关干部和政法委员广泛转发。由矛盾调解员、律师、心理咨询师和普法宣传员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带着法律手册、急救药箱、老花镜等“调解工具包”整装待发。“看到公众号通知,我特意带着租房合同来咨询”,大学生小袁在天悦城调解点说。这种“线上预告+线下服务”的模式,让调解桌还没支起来,群众的期待就已经拉满。
图为6月12日榆树市综治中心在市公园流动调解点服务现场
这种主动出击的工作方式,正是推动基层服务下沉、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生动实践。“我们不仅要让群众知道综治中心在哪,更要让他们记得住、用得上。”工作人员介绍道。每次流动服务时,团队都会向群众发放印有综治中心服务热线和位置的宣传海报,通过“一次调解服务+N次政策宣讲”的组合拳,使综治中心矛盾调处、法律援助、心理疏导、普法宣传等核心职能深入人心。
图为6月13日客运站流动调解点工作人员填写《矛盾受理告知单》
自6月初启动以来,服务团队先后深入榆树公园、客运站、天悦城商场、农贸大厅、早市、夜市等6处城区点位,又转战24个乡镇集市开展了36场矛盾调解综合服务。
图为矛盾成功调解后纠纷当事人赠送给综治中心的锦旗
在闵家镇大集,土地纠纷的村民围着调解桌畅所欲言;在中心街农贸市场,因直播噪声起冲突的摊主和主播握手言和……截至目前,“流动调解点”累计受理矛盾纠纷134件,提供法律援助104人次,心理疏导15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2万份,招募平安志愿者24人,群众赠送锦旗2面、感谢信1封。
“小调解”里有“大民生”
流动调解桌虽小,解决的却是群众心头大事。在365市场夜市,工作人员用一盘肉串巧妙化解了两桌客人因噪音引发的纠纷;在中心街商贸城,身患重病的残疾人获得法律援助承诺后泪流满面;曾想报复社会的李某经过100分钟的心理疏导后,情绪明显好转——每个成功案例,都在线上线下互动中不断深化服务效果。
8月29日,《吉林日报》对榆树“流动调解”做法大版面进行宣传报道
把调解桌摆上集市绝非简单的位置转移,背后是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的体系化设计。针对农村地区“遇矛盾找族长不找综治中心”的现象,榆树市将流动调解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相结合,建立“现场受理-分级转办-跟踪回访”闭环机制。“现在大伙儿都明白,有矛盾纠纷,就到综治中心。”红星乡头号村村民老李感慨道。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形态,使综治中心在群众心中的存在感显著提升。
图为8月26日综治中心在于家镇集市开展流动调解服务现场
乡镇巡回调解中,工作队员发现农村矛盾更具乡土特点。在弓棚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用“村资代补”的乡土智慧化解了占地纠纷;在红星乡,司法所干部通过“轮孝均担”使相互推诿的多子女赡养纠纷达成圆满和解。市综治中心特意升级“服务包”,新增《农村土地承包法》手册、反养老诈骗等“乡土教材”,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流动的桥”连起城乡“同心圆”
如今,“集市上的调解篷”已成为榆树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逢乡镇大集,综治中心的调解帐篷如约而至,政法委员、司法所长、律师、心理咨询师组成服务团队,把服务送到乡亲们身边。
图为6月12日至9月3日综治中心36场流动调解现场图片汇总
流动调解桌的实质,是打破综治中心在群众心中的“神秘感”。通过将服务场景从办公大楼切换到市井烟火中,榆树市不仅破解了“群众不知晓、不会用”的难题,更搭建起社情民意的“直通车”。据统计,下沉服务开展3个月后,市综治中心群众接待量环比上升217%,各乡镇街综治中心接待量环比均大幅增长,印证了“走近群众就是最好的宣传”这一朴素道理。
一张小小的调解桌,分量不重,但它承载的是党委政府沉甸甸的责任与关怀;一次次流动的服务,形式简单,但它连通的是通往百姓的心路。这一切的努力与成效都印证了同一个道理: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干部走向群众的脚步里。
榆树市委政法委计划在10月底前实现第二轮乡镇街流动调解服务全覆盖,并逐步向企业、学校、小区等区域延伸,最终在广大群众心中牢固树立起“有矛盾纠纷,就找综治中心”的牢固共识,让这座“流动的连心桥”通向更多角落,让“枫桥经验”在榆树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