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最恶毒的名字是什么,网友:就算好养活,也得考虑孩子长大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4 19:24 2

摘要:“是朕”这俩字第一次出现在银行叫号屏上时,大堂里起码安静了三秒,随后爆出一阵压低的哄笑。

“是朕”这俩字第一次出现在银行叫号屏上时,大堂里起码安静了三秒,随后爆出一阵压低的哄笑。

一个穿校服的小姑娘怯生生地举手认领,柜台里的阿姨手一抖,章盖歪了。

那天之后,常州这家支行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看到“是朕”来办业务,柜员先深呼吸三秒,免得笑场。

名字这东西,平时像空气,一旦离谱起来,杀伤力堪比社死现场。

有人总结过一份“奇葩名单”,里头从“支付宝”到“魏生津”,从“秦寿生”到“史真湘”,每一个都像段子手精心打磨的包袱,可它们偏偏是身份证上冷冰冰的钢印。

最惨的是“毕云涛”,本人学护理,实习第一天被护士长当众点名,声音一出,整个科室的棉签掉了一地。

说回“是朕”。

她爸姓是,妈妈怀她时迷上了清宫剧,一拍脑门就把“朕”字塞给了闺女。

本意是“掌上明珠”,结果明珠落地就成了“皇上本人”。

小姑娘从幼儿园到高中,自我介绍永远卡在“我姓是…”的环节,后面得跟一句“不是‘是不是’的是,是‘是朕’的是”。

久而久之,她干脆把微信名改成“本宫”,朋友圈配图全是翻白眼表情包,算是把自嘲玩明白了。

网络时代,名字不只是户口本上的符号,更是社交货币。

有人把“AI人工智障”当游戏ID,队友一看就知道这局稳了——毕竟能拿自己开涮的,心态差不到哪去。

也有人把“苗栗小五郎”挂成微博昵称,评论区自动触发《名侦探柯南》梗,连抽奖都比别人多几百转发。

看似无厘头,实则精准戳中年轻人的情绪:既然躲不过围观,不如先把自己变成梗。

可线下就没这么轻松了。

湖北某医院护士站曾贴出一张胸卡——“殷晶”,白底黑字,端端正正。

偏偏“殷”和“晶”连读像某种妇科药品,病人每次路过都要憋笑,小护士三个月后申请调岗。

更离谱的是“黄屎堆”,老爷子七十多岁,医保系统录入时死活打不出“屎”字,最后手写加盖章,窗口排队的人憋到内伤。

老爷子倒想得开:“名字是我爹取的,他说贱名好养活,你看,我这不活到七十八了?

古人讲究“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现代人则把名字玩成了行为艺术。

有人追《三国》,给儿子起名“赵子龙”,幼儿园老师喊一声,三十个小萝卜头齐刷刷举手;有人沉迷理财,闺女叫“艾莉彩”,谐音“爱理财”,结果小姑娘数学常年倒数第一。

最魔幻的是“夏地狱”,户籍科民警反复确认三次,生怕是恶作剧。

家长解释:“夏天生的,希望他热情似火。

”民警沉默半晌,默默盖章,心想这火怕是三昧真火。

当然,也有反向操作。

广州一对夫妻姓“难”,给孩子取名“难念”,寓意“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结果孩子上学第一天,老师点名:“难念!

”全班齐声答:“到!

”场面一度像脱口秀现场。

后来“难念”成了学校广播站站长,每次开场白都是“大家好,我是难念,但今天的稿子很好念”,效果炸裂。

说到底,名字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个剧本。

有人拿到喜剧,有人拿到悲剧,更多人拿到的是哭笑不得的生活轻喜剧。

就像“囧前”那个村子,清朝乡绅取“光明”之意,三百年后被网友玩成表情包,村口小卖部的招牌干脆改成“囧前便利店”,生意反而比隔壁“光明超市”好三倍。

所以下次再遇到“支付宝”或者“魏生津”,别急着笑。

那些字背后可能藏着一个熬夜翻字典的父亲,一个产房疼到模糊的母亲,或者一个追剧上头的90后宝妈。

名字终究只是开场白,真正决定剧情走向的,是当事人怎么把烂梗活成彩蛋。

就像“是朕”小姑娘,高考后在朋友圈发了张自拍,配文:“朕今日起驾去大学,众爱卿不必远送。

”底下一溜点赞,连当年笑到失态的银行柜员都默默点了个赞——毕竟,能把尴尬写成段子的姑娘,走到哪都不会吃亏。

来源:温柔明月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