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风掠过川东大地,高坪区的田野间褪去夏的浓绿,换上秋的斑斓。9月12日,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获悉,历经数月耕耘,该区水稻、高粱、玉米等主要大春粮食作物收割接近尾声,晚秋生产已陆续开展。
秋风掠过川东大地,高坪区的田野间褪去夏的浓绿,换上秋的斑斓。9月12日,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获悉,历经数月耕耘,该区水稻、高粱、玉米等主要大春粮食作物收割接近尾声,晚秋生产已陆续开展。
今年大春生产抽样测产显示,水稻平均亩产542.2公斤,较去年增产5.15公斤,增长率0.65%;玉米平均亩产401.8公斤,同比增产1.82公斤……全区大春粮食总产量突破17.8万吨,实现“量稳质升”的丰收目标。
回溯20多天前的长乐镇东庙子村,稻田里的丰收景象仍历历在目。彼时,金黄稻浪随风起伏,两台“久保田”中型水稻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滚筒高速旋转,稻穗被卷入机身,脱粒后的稻谷顺着管道流入随行的运输车,留下的稻秆则被粉碎还田。“以前人工收割一亩稻子要两天,现在机器一小时就能收完,还能直接脱粒装袋,既省时又省力。”该村种粮大户杨文平站在田埂上,看着装满稻谷的三轮车笑得合不拢嘴。
据长乐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松林介绍,今年该镇水稻种植面积近4万亩,投入收割机20多台,全部实现机械化收割,共收获稻谷210万公斤。为确保颗粒归仓,该镇还组织12支“助收队”,帮助缺劳户、留守老人抢收粮食,累计助收面积达1300余亩。
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农牧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站长姚伟介绍:“我们选取会龙等8个乡镇的20个代表性地块开展抽样测产。以会龙镇为例,连片4200余亩水稻示范田平均亩产550公斤,比去年多收5万公斤以上,这得益于良种推广和科学管理。”
目前,全区19余万亩水稻收割接近尾声,9.6万亩玉米已全部收割完毕,为晚秋种植打下坚实基础。
丰收之后,“好粮卖好价”成为农户最迫切的需求。在高坪区东观镇,以黄溪贡米为代表的本土粮食加工企业,通过“集体+公司+农户”模式,让优质粮食实现“优质优价”,平均每斤大米卖到20元,是普通大米的5倍左右。
9月10日,位于东观镇的黄溪贡米加工厂内,新米加工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稻谷经过清理、碾米、抛光等工序,变成晶莹剔透的大米,包装后将发往全国各地。“今年黄溪贡米‘新米’刚上市,就接到成都、重庆等地的订单,首批1万斤已售罄。”东观镇白岩店村党支部书记冯江介绍,作为高坪区“皇家老字号”农产品,黄溪贡米有百年种植历史,核心种植区平均亩产稻谷800斤,总产量400万斤,预计产值可达1600万元。
目前,黄溪贡米已形成“2000亩核心区+3000亩规模种植区+3000亩以上辐射带动区”的产业布局,带动周边8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成为高坪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减损就是增产,每减少0.1%损耗,就等于多收上千公斤粮食。”该区将机收减损作为稳粮增收的关键举措,在政策支持上,农机购置最高给予4万余元补贴,今年已累计发放补贴资金160余万元。
同时,秋收期间,多个合作社举办“农机减损技能大赛”,20多名机手参赛,通过现场收割、测产对比,展示不同机型的作业效率和减损效果。“比赛时要求机手把割台高度控制在15厘米以内,减少漏割、掉粒,最终冠军机手的亩均损耗率仅1.2%,比常规作业低0.8个百分点。”高坪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农业机械化管理股股长蒋辉表示,通过以赛促学、示范引领,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提升至76%。
趁着大春收获早的“时间差”,该区田间地头已掀起晚秋生产热潮:会龙镇的晚熟稻田间,农技专家俯身指导业主做好水肥管理;老君街道、青居镇的蔬菜基地里,业主和农户正忙着移栽菜苗;胜观镇的秋红薯种植区,拖拉机轰鸣着翻耕土地,处处是抢时节、忙农事的热闹场景。
农业生产离不开早部署、早行动。今年,该区制定《大春粮食收获及晚秋生产工作方案》,明确“抢收保丰、抢种增收”目标。各乡镇(街道)组织60多名农技专家、100余名种粮大户组建“秋收秋种服务队”,提前检修农机具200余台(套),储备种子、化肥等农资1200余吨,为粮食生产筑牢保障。
9月12日上午,在会龙镇石门楼村的晚熟稻田间,该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益平蹲在田埂上,指导业主姚杨给晚熟稻追施穗肥。“秋季雨水多,要重点防治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虫害,以及稻瘟病等病害。”张益平一边说,一边用手拨开稻秆,仔细查看作物生长情况。
在青居镇萝卜种植基地,业主刘小兵忙着组织工人翻耕土地、起垄,准备移栽萝卜苗。他介绍,基地计划种植1000余亩萝卜,选用“韩国萝卜”等优质品种,春节前后即可上市,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等地的农贸市场。“连日来秋雨充足,土壤墒情正好,适合移栽,我们争取月底前完成所有栽种工作。”
秋红薯种植也进入备种关键期。在胜观镇,村民们正在大棚里忙着筛选红薯种薯,将个头饱满、无病虫害的种薯按芽眼切块,准备进行催芽处理。“我今年种了100多亩红薯,选用了多个优质品种,到时候用机器开沟、覆膜,预计下周开始播种,明年2月就能收获。”村民许源说。
记者从高坪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获悉,2025年全区晚秋生产任务已明确:计划种植秋大豆0.63万亩、秋玉米0.8万亩、秋红苕0.2万亩、秋马铃薯1.12万亩,蓄留再生稻1.3万亩;第三季度蔬菜播种面积16.4万亩,预计产量25.5万吨,涵盖萝卜、甘蓝、小白菜、莴笋等10余种蔬菜。
姚伟表示,“连日来的秋雨不仅缓解了前期的干旱,还降低了气温,为晚秋作物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确保晚秋生产高效推进,全区成立10多个晚秋生产工作组,从农业农村、气象等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累计派出农技人员300余人次,分赴各乡镇(街道)开展技术指导。
工作组针对不同作物制定“技术明白纸”,并发放到农户手中,设立“田间课堂”现场讲解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协调农机合作社投入旋耕机、播种机等设备,帮助农户抢耕抢种。“我们会持续跟踪晚秋作物生长情况,保障农资供应,确保晚秋生产‘种得下、长得好、收得多’,为全年粮食丰收再添一道保障。”姚伟说。
全媒体记者 杨波
来源:云上高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