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8日晚,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指导、浙江交响乐团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音乐会,在杭州运河大剧院歌剧厅上演。近千名观众屏息凝神,循着激昂旋律穿越时空隧道,回溯抗战岁月里的民族抗争史诗,感悟流淌在血脉中
9月8日晚,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指导、浙江交响乐团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音乐会,在杭州运河大剧院歌剧厅上演。近千名观众屏息凝神,循着激昂旋律穿越时空隧道,回溯抗战岁月里的民族抗争史诗,感悟流淌在血脉中的不屈精神力量。
经典旋律搭建历史传承桥梁
本场音乐会的艺术阵容不仅星光熠熠,更暗藏“传承”的深意。指挥家谭利华以稳健大气的指挥风格、精准细腻的乐感把控,让每一段旋律都饱含叙事张力,仿佛在观众眼前铺展历史画卷。舞台之上,多位业界顶尖艺术家联袂献艺:既有实力派歌唱家严圣民、段永明、马亚囡、王曹童歌,也有情感厚重的朗诵者王东博,以及民族器乐演奏家骆蔚、程佳琪、顾捷。他们与浙江交响乐团及合唱团的艺术家们全程倾情投入,彼此完美呼应,共同呈现出一台艺术水准高、情感感染力强的视听盛宴。老艺术家的沉稳驾驭与青年演员的蓬勃朝气碰撞出独特艺术火花,三代文艺工作者以专业实力搭建起跨越80年的“音乐桥梁”,让黄河奔腾的壮阔意象跃然眼前,更让抗战精神在旋律中实现代际传递。
音乐会的选曲绝非简单的经典堆砌,而是以“唤醒民族记忆、传递精神力量”为核心主线,每首曲目都与“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深度契合,形成层层递进的情感脉络。
开篇的交响序曲《红旗颂》,是作曲家吕其明以“红旗”为精神符号创作的经典之作,开篇即点明中华民族挺立的不屈脊梁,为整场演出奠定庄严基调。苏联反法西斯经典乐曲《神圣的战争》,被誉为“卫国战争音乐纪念碑”,旋律中满是硝烟与坚毅,令观众得以透过音符触摸战争的残酷,更感受到世界人民共同抗击侵略的坚定信念,凸显抗战的国际意义。
驻团作曲家邬娜改编的《难以忘却的记忆》,是本场音乐会的“情感纽带”——她巧妙串联起《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多首抗战时期的经典乐曲,通过细腻的改编大幅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让不同年龄层观众都能透过旋律读懂先辈的苦难与抗争,产生强烈情感共鸣。
影视剧《亮剑》主题曲的奏响,瞬间将现场氛围推向激昂。谭利华指挥手臂大幅挥动,乐团铜管声部奏响豪迈铿锵的主题旋律,八路军战士冲锋陷阵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台下几位年轻观众忍不住跟着节奏轻拍手掌,眼中满是热血。选择这首现代作品,正是为了用当代观众熟悉的音乐语言连接历史与当下,展现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传承。
一部镌刻民族魂的“音乐史诗”
作为整场音乐会的灵魂核心,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无疑是一部镌刻民族精神的“音乐史诗”。选曲团队特意完整呈现这部作品,正因它以黄河为精神图腾,将《黄河船夫曲》的不屈抗争、《黄河颂》的民族礼赞、《黄河怨》的悲怆控诉、《保卫黄河》的壮志激昂等多重情感熔于一炉,全面展现中华民族在抗战中的苦难、觉醒与奋起。演出中,《黄河船夫曲》开篇的“咳哟!咳哟!”,由男低音声部以沉雄厚实的嗓音唱出,台下不少观众跟着节奏轻轻点头,仿佛置身黄河岸边,与船夫一同搏击惊涛骇浪;《黄河怨》里,马亚囡的女高音如泣如诉,剧场内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有观众双手交握,眼中满是共情的泪光;当王东博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的铿锵词句刚落,乐团骤然迸发震撼强音,台下瞬间响起热烈掌声——这掌声里,既有对朗诵的赞叹,更有对民族精神的深切共鸣。
《保卫黄河》乐章中,合唱团员“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歌声震彻云霄。谭利华指挥适时转身面向观众,抬手示意全场共同合唱,台上台下瞬间融为一体。音乐会临近尾声,全体演员与台下观众并肩齐声高唱《歌唱祖国》。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的旋律响起,剧场内的手机闪光灯如繁星般次第亮起。这一刻,音乐不再是单向的演出,而是一场全场共同参与的精神仪式,将“爱国”与“和平”的信念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
80元票根传递文化惠民温暖
为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红色经典、感受艺术魅力,本场音乐会特别贯彻“文化惠民”理念,推出一批仅售80元的惠民票——这一价格远低于同类高雅艺术演出的常规票价,旨在打破“高雅艺术门槛高”的刻板印象,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消息一经发布,惠民票当日便被抢购一空。演出当晚,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年轻人陪着长辈前来观演,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因同一旋律相聚。演出结束后,剧场内的掌声持续了近十分钟,久久未歇。
12岁的小学生李沐阳拉着妈妈的手兴奋地说:“《黄河船夫曲》太有力量了!我好像真的能想象出战士们当年打仗的样子。”65岁的张阿姨捧着节目单,和老姐妹们开心合影:“80块钱能听这么高水平的音乐会,太值了!这些曲子我们年轻时就听,现在再听还是忍不住感动。”
更有乐迷在观演后写下深刻感悟:“有一处感受特别深刻:此前曾听闻《我的祖国》是一首诞生于绝境的歌。此次在《黄水谣》中听到一段旋律,与‘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同样优美、安宁、祥和,可正是这样的旋律,反倒让人升腾起强烈的绝地反击之志——原来和平的美好,更能让人读懂抗争的意义。”
浙江交响乐团团长郭义江分享道:“我们希望通过这场音乐会,既彰显文艺工作者服务大众的初心,更让红色经典蕴含的精神力量直抵每个人的心底。80元的惠民票是一把‘钥匙’,为普通人打开了与历史对话、与艺术共鸣的大门;而那些激昂的旋律,则是一座‘桥梁’,让抗战精神跨越80年时空,成为激励当下的精神动力。”
观众们的反馈恰恰印证了这一初衷。有人感慨“这不仅是一场顶级的艺术享受,更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有人动容感慨“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才真正懂得历史正鲜活地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更有人以“赤音铸忠义,长歌酬先烈”凝练心声:“这样的音乐会,让我们清晰记得从哪里来,更坚定知道要往哪里去。”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