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安西郊一片荒芜的土台上,野草在风中摇晃,几个老农正在放羊。谁能想到,这片看似普通的土地,竟是秦始皇梦想中天下最宏伟的宫殿遗址。
西安西郊一片荒芜的土台上,野草在风中摇晃,几个老农正在放羊。谁能想到,这片看似普通的土地,竟是秦始皇梦想中天下最宏伟的宫殿遗址。
公元前212年的一个清晨,渭河南岸的上林苑中,数万民工已经开始劳作。秦始皇嬴政站在高台上,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工地,心中盘算着他的宏伟计划。
刚刚统一六国不久,他却发现咸阳的宫殿太小了,根本配不上他这个“始皇帝”的身份。
“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
这句话成了他建造新朝堂的最好理由。他要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宫殿,大到可以容纳上万人朝拜,高到可以竖起五丈高的大旗。
可是秦始皇万万没想到,这个被他寄予厚望的超级工程,竟然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烂尾楼”,一荒废就是两千多年。
秦始皇不是个低调的皇帝。统一六国后,他觉得自己功盖三皇五帝,普通的宫殿根本配不上他的身份。于是他在渭河南岸划出了一大片土地,打算建造一个比故宫大20倍的宫殿群。
据《史记》记载,他计划中的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就是东西长700米,南北宽115米,占地面积足足有8个足球场那么大。
但考古学家后来实地测量时,发现实际情况更加惊人。阿房宫前殿的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总面积54.4万平方米,相当于90多个标准足球场!整个遗址范围达到15平方公里,确实比故宫大了20倍还不止。
这么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秦始皇从全国各地征调了70万人,这些工人同时要修建两个大工程:骊山陵和阿房宫。后来因为阿房宫人手不够,他还从修陵墓的队伍中抽调了一批人过来。
工人们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细土,还要把这些土放在大锅里炒熟,为的是杀死土里的虫卵和草籽,防止以后地基长草生虫。这种精细活,现在看来都让人惊叹。
工程进行了两年,就在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惊天消息: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死了!
当时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走到河北沙丘这个地方时突然病重。他知道自己不行了,赶紧写诏书要让大儿子扶苏回来接班。可是诏书还没发出去,他就咽气了。
秦始皇一死,赵高和李斯这两个大臣就开始搞小动作。他们篡改诏书,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当了皇帝,这就是秦二世。为了掩盖秦始皇已死的消息,他们还故意在车上装了一车臭咸鱼,用来掩盖尸体发出的臭味。
刚刚即位的秦二世胡亥心里发虚,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下令继续修建阿房宫。可是才复工7个月,全国各地就爆发了农民起义。
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起义。900多个被征调去戍边的农民在大泽乡遇到大雨,眼看不能按时报到就要被处死,索性揭竿而起。起义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直逼咸阳。
秦二世没办法,只好把修阿房宫的工人都武装起来,派去打仗。阿房宫工程再次停工,这一次,再也没有复工的机会。
很多人都听说过“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故事。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说得有鼻子有眼,好像他亲眼见过似的。
因为这个故事太有名了,项羽就这样背了两千多年的黑锅。大家都以为是他一把火烧了这座宏伟的宫殿。
直到2002年,中国考古学会会长李伯谦带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一次彻底勘查,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考古队员们在20多万平方米的遗址上仔细寻找,结果只找到几小块红烧土的痕迹。要知道,如果是被大火烧过,应该会有大片的红烧土、炭化物,还有被烧化的金属块。
之前在咸阳宫遗址考察时,就发现了大量火烧的证据。可是阿房宫遗址干净得很,根本不像被大火烧过的样子。
考古学家们最后得出结论:阿房宫根本就没建成!既然没建成,哪来的宫殿给项羽烧呢?项羽烧的其实是咸阳宫,这个黑锅让他一背就是两千多年。
虽然阿房宫没建成,但它的规模和价值还是震惊了全世界。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专家来考察阿房宫遗址。这些老外看着眼前巨大的夯土台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专家们测量后发现,尽管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这个夯土台基仍然高出地面12米以上。他们感叹说:“这绝对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奇迹!”
第二年,也就是1992年,阿房宫遗址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奇迹”,还获得了“天下第一宫”的美誉。一个烂尾工程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在全世界都是很少见的。
更让人惊讶的是,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一些特别的设计细节。比如宫殿的排水系统设计得十分精巧,有专门的地下排水管道,还有防止雨水倒灌的巧妙设计。这些细节说明,当时的建筑师考虑得非常周到。
阿房宫成为烂尾工程,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工程实在太大了。按照秦始皇的规划,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即使以现在的建筑技术,要完成这么庞大的工程都很困难,更别说两千多年前了。
其次是人手严重不足。别看史书上说征调了70万人,实际上这些人要同时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两个大工程。真正分给阿房宫的不到20万人,而且这些都是被迫劳动的刑徒和民工,工作效率很低。
时间也太短了。秦始皇是在统一六国9年后才开始建阿房宫,而且他没想到自己那么快就会死。满打满算,阿房宫实际施工时间只有3年左右,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
最重要的是秦朝灭亡得太快了。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秦朝灭亡,只有15年时间。这么短命王朝,根本来不及完成如此庞大的建筑工程。
历史书上只会记载皇帝和大臣,却很少关心那些真正干活的民工。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我们终于能了解到一些修建阿房宫的民工的真实生活。
这些民工都是从全国各地征调来的。他们住在工地的简易工棚里,睡的是草垫,吃的是粗粮。考古学家在遗址附近发现了大量当时民工使用的简陋陶器,这些器皿质地粗糙,与宫廷使用的精美器物形成鲜明对比。
民工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工作内容主要是打夯土。他们用夯具一层层地把土夯实,每夯实一层还要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的方法很特别:用竹签插入夯土中,如果插进去的深度超过规定标准,这层土就要返工重打。
最可怜的是,很多民工一辈子都没能回家。有的累死在工地上,有的病死了,还有的因为各种原因被处罚。在遗址附近发现的民工墓地,见证着这段辛酸历史。
阿房宫的烂尾,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思考。
首先是一个人力物力的问题。秦始皇过度使用民力,同时开展多个超级工程,导致民怨沸腾。这是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规划与现实脱节。秦始皇的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他没有充分考虑工程的实际难度和所需资源,导致计划无法实现。
最重要的是民生的重要性。一个政权如果不关心百姓疾苦,只顾满足统治者的私欲,最终很难长久。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是为了个人享乐和炫耀权力,而不是为了百姓福祉,这样的工程注定不得人心。
如今,阿房宫遗址已经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很多游客前来参观。站在那片荒芜的土地上,人们不禁会想:如果当时秦始皇能把修建宫殿的人力物力用在改善民生上,秦朝的命运会不会不一样?
历史没有如果,但历史的教训值得铭记。阿房宫这座超级烂尾工程,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个道理。
来源:林里看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