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科研政策偏向短期盈利,让基础科学顶尖学者陷入困境,而中国提供良好科研条件和尊重人才,让他们得以继续追梦。
在日本,有科学家因选择到中国工作被骂“卖国贼”,但事实远比表面复杂。
日本科研政策偏向短期盈利,让基础科学顶尖学者陷入困境,而中国提供良好科研条件和尊重人才,让他们得以继续追梦。
藤岛昭就是其中代表,年过八旬,将光催化研究带到中国,培养三位院士,为科研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他的选择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故事?
藤岛昭的故事,首先要从日本科研环境的现实说起。
作为“光催化之父”,他在日本化学界早已是顶尖存在,曾任日本化学会会长,名字频频出现在诺贝尔奖风向标的讨论中。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顶尖学者,也未能免于科研经费被削的命运。
2000年左右,日本推出了所谓“选择集中计划”,意在将科研资源集中投入那些能够迅速产生经济回报的项目。
日本当时面临科技企业活力不足的压力:松下、索尼等老牌企业创新乏力,而美国的谷歌、苹果,中国的腾讯、阿里迅速崛起,让日本政界和企业界感到焦虑。
于是政策制定者决定押宝短期盈利科研项目,这无疑对基础研究学者是一记重击。
基础研究往往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观察,短期内难以看到经济效益。
而藤岛昭所从事的光催化研究,正属于这种长期投入、慢慢积累的学科。
一旦经费被砍,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就如农民失去种子和肥料,再优质的研究计划也难以落地。
日本的科研环境因此显得僵化,学者们连基本的仪器采购,都要面对极高的成本和繁琐的审批流程。
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上田多门曾感叹,他在日本想买一个三维表面测量仪需要花800万日元,但校方不肯批准,最终只能作罢。
相比之下,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硬件配备和科研支持上的高效率和实在程度,显得格外吸引人。
这种政策背景下,藤岛昭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继续留在日本,不仅研究受限,团队发展也受阻;若选择国外,他的研究才有可能真正延续。
这种制度上的短视,让日本失去了培养顶尖人才的机会,也让国际社会见证了科研人才流动的趋势——那些真正关心学术、追求科学的人,会去任何能让他们专心做研究的地方。
藤岛昭的出走,并非个人背叛,而是科研制度选择的必然结果。
藤岛昭对中国的科研环境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缘分始于1979年。
当时的北京仍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市政建设和科研环境相对落后,但为了迎接这位顶尖学者,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给予了特殊待遇:安排专车接送,特意安排航班,带他参观刚开放的兵马俑。
这样细致入微的人才关怀,让藤岛昭记忆深刻,也让他感受到中国对科学和人才的重视。
2003年,藤岛昭退休后被正式聘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当时外籍院士总数仅35名,这份信任让他坚定了继续在中国科研的决心。
从此,他带领团队在中国从事光催化相关研究,并将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倾注到中国学生和科研项目中。
他尤其关心得意门生江雷,当江雷回国创业后,藤岛昭毫不吝惜地送去价值上千万日元的科研仪器,并通过“向阳红号”科学考察船安全运回中国。
藤岛昭不仅提供物质支持,更注重人才培养。
他的团队中,姚建年、江雷以及另一名弟子经过多年跟随研究,最终都成为中科院院士,这在学术界堪称罕见的“师门成就”。
通过这样的方式,藤岛昭将科研理念、技术方法和学术精神传承给中国青年学者,为中国科研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他的科研选择与中国学生的培养,展现了科研环境和尊重对人才成长的决定性作用:有了充分的支持和信任,科研人员才能集中精力探索未知,发挥最大潜力。
藤岛昭的例子,也让人看到科学家对国家和科研环境的情感依赖。
他在日本因经费受限被迫离开,但在中国,他找到了归属感和成就感。
这种跨国科研合作和人才流动,不仅促进技术交流,也让国家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藤岛昭用实际行动证明,科研工作最重要的不是所谓的“忠诚国籍”,而是能够让科学得以持续发展的环境。
藤岛昭的科研成果不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他的光催化技术在生活和社会中已有广泛应用。
比如国家大剧院的自洁玻璃,可以长期保持清洁,减少人工清理成本;镜子涂上光催化涂层后,再也不会起雾,为家庭和公共设施带来便捷;空调过滤器借助光催化分解甲醛,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他开发的光催化捕蚊器已经在疟疾肆虐的地区投入使用,为当地居民减轻病痛。
这些应用充分体现了基础科研向实际生活转化的价值。
藤岛昭在科研中追求的不仅是科学本身,更强调科研对社会的贡献和可持续性。
他引用《论语》“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希望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乐趣,而不仅仅是追求学术指标或经济效益。
这种理念,让科研不再是抽象的实验数据和论文堆积,而是切实改善人们生活的技术和工具。
同时,他的科研行为也打破了外界对基础科学“脱离实际”的偏见。
光催化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社会,不仅应用在建筑、环境治理领域,也在医疗和公共健康领域产生实效。
这种科研成果转化模式,为中国培养的年轻科研人员提供了示范:科研不仅是科学家的兴趣追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藤岛昭的成就告诉我们,科学家如果得到尊重和资源,能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这种价值远超过国界和舆论的评判。
藤岛昭的科研之路,是制度选择与人才价值的真实写照。
日本科研环境的短视,让顶尖人才流向海外,而中国对人才的尊重与科研条件的完善,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他用一生的科研和团队培养,证明了科学家的价值不仅在于发明创造,更在于传承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被日媒称为“卖国贼”的背后,是对科研环境和学术自由的执着追求,也是国际人才流动的必然结果。
希望藤岛昭能够继续健康长寿,让更多科研成果惠及社会,也让我们看到,尊重科学与人才,是国家进步的关键动力。
来源:历侠听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