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雨刚停,社区小学门口热闹非凡。一群孩子围着一个打扮潮流的“哥哥”,兴奋地交换着手中色彩斑斓的小糖果和卡通贴纸。王女士本以为只是一场普通的零食分享,谁知几个小时后,班级里却突然接连有两位孩子出现了呕吐、兴奋过度、甚至短时间意识模糊的情况。医生急诊时反复追问,才
大雨刚停,社区小学门口热闹非凡。一群孩子围着一个打扮潮流的“哥哥”,兴奋地交换着手中色彩斑斓的小糖果和卡通贴纸。王女士本以为只是一场普通的零食分享,谁知几个小时后,班级里却突然接连有两位孩子出现了呕吐、兴奋过度、甚至短时间意识模糊的情况。医生急诊时反复追问,才发现:这些花哨的“小零食”背后,隐藏的竟然是危险无比的新型毒品成分!
你敢相信吗?小朋友手里的一张动画贴纸、一颗果味糖果、一包写着“潮流饮料”的精致饮品,竟有可能是伪装成日常零食的新型毒品!
近年来,新型毒品在青少年群体中“披着糖果外衣的狼”频繁现身,不少人防不胜防。尤其是“LSD邮票”、摇头丸糖果、无色无味的潮流饮品、类药片小点心,让众多家长和学生掉以轻心。然而,一个不小心,这些危险物就会悄然穿透防线,对身体、心理乃至家庭带来难以修复的严重创伤。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个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令人揪心的案例。
你是否也曾对陌生同学送来的糖果心存好奇?
你知道那些色彩鲜艳、包装花哨的小零食里,可能正暗藏致命风险?
今天,这4种“零食”必须警觉,尤其是第3种,很多人完全没意识到里面的陷阱!
在我们的印象中,毒品大多“面目可憎”,但随着社会发展,新型毒品伪装能力越来越强,让家长和学生“防不胜防”。
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对零食、彩贴、甜饮的喜好,把LSD致幻剂、摇头丸、γ-羟基丁酸等毒品伪装成常见的小食品,甚至以免费赠送、朋友相邀等方式进行传播,让受害者毫无防备地落入陷阱。
一、“卡通贴纸”其实是LSD致幻剂“邮票”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口袋里的卡通贴纸毫无危害,但实际上,“邮票”型LSD近年频繁出现在青少年群体中。
这些看似普通的卡通贴纸,每片大多只有指甲盖大小——但其上会吸附LSD(麦角二乙酰胺)溶液,只需100微克(不足一粒沙子重量的1/10),就可能诱发强烈幻觉、精神分裂,甚至导致心跳紊乱、血压飙升,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曾有澳大利亚16岁中学生误食后出现幻觉,跳楼酿惨剧。更可怕的是,LSD贴纸不仅口服,单靠皮肤黏膜接触也能渗透、发生作用,令受害者毫无防范。
二、“糖果”外表下的摇头丸
2018年,海关查获多起新型毒品糖果案:色泽鲜亮、包装精美的 糖果 实为摇头丸,主要成分为MDMA等强烈致幻剂,一旦摄入轻则兴奋过度、呕吐抽搐,重则神经错乱、急性心衰、肝肾损伤甚至死亡。
调查显示,这种伪装型摇头丸糖果常被不法分子带入KTV、娱乐会所,有的学生以猎奇、冒险之名误食,诱发精神分裂、记忆力下降等后遗症的概率达50%以上,但家长很难察觉到异常。
三、“潮流饮料”竟含γ-羟基丁酸
“潮流饮料”的外包装往往紧跟时尚,主打新口味或炫彩图案。有报道称,一些KTV、娱乐场所售卖的饮品,实际上暗含γ-羟基丁酸(俗称“迷奸水”),这是一种极其隐蔽的中枢神经抑制剂。
无色无味,一经摄入短时间即可导致意识丧失、记忆丧失,重者会出现昏迷甚至危及生命。2017-2020间,国内多地查获300多起新型饮品、奶茶等食品型毒品案例,波及青少年比例高达70%!尤其是陌生人赠饮、来历不明饮品,最为危险!
四、迷你“小零食”背后暗藏玄机
新晋热销的“能量小点心”、“维生素糖”、“异形饼干”,时常混入一些新型药片类毒品(如“阿普唑仑”等镇静剂),或与冰毒、K他命等混合,误食后轻则头晕乏力,重则昏迷不醒或产生强烈依赖。部分校园外小摊贩销售的“零食礼包”在抽检中被发现含异常化学成分,家长务必格外留意!
当一名未成年误食或接触上述“伪装毒品”后,短期和长期都会带来4种典型危害,家长和老师必须高度警觉。
神经系统急性损伤,常伴有幻觉、呕吐、头晕等症状。如LSD、MDMA等致幻剂进入体内后,短时间内就会引起心跳过速、血压上升、幻觉、情绪剧烈波动。有调查显示,60%以上误食者在24小时内出现明显失控行为。
学习能力和记忆力严重退化,甚至出现精神分裂。γ-羟基丁酸及摇头丸类毒品会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记忆力障碍发生率高达40%-50%,长期则可能诱发难以逆转的精神疾病。
危及生命,甚至发生坠楼、昏迷等极端事件。曾有澳大利亚高中生服用LSD邮票后,幻觉严重失控,错误“能飞”的错觉跳楼自杀。
国内某地连续发生多起饮用“潮流饮品”后昏迷、失忆的恶性事件,危及生命安全。
心理依赖与社会交往障碍日益突出。毒品一旦入体,很容易产生依赖,影响青少年的交际能力、导致焦虑、抑郁甚至隔离退缩。35%以上的青少年因误碰毒品后出现社交困难。
健康成长不能靠“蒙对一次”,而是要从小培养警觉、预防与辨别能力。专家建议。
第一招:加强识别力,拒绝陌生来源物品
家长和学生应核查糖果、饮品、点心、贴纸等来源,出现陌生赠品、高度包装、来路不明,务必拒绝,不图一时新奇或“潮流”。
重点提示:坚决不接受陌生人递来的食物和饮料!
第二招:普及禁毒知识,定期科普家庭课堂
家庭、学校要定期普及伪装型毒品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危害与特征,让孩子明确“危险零食”的面目。社区活动、主题演讲、校园安全课都能起到良好效果。
第三招:密切关注孩子情绪行为变化,及时干预
出现短期内莫名兴奋、情绪反复、记忆模糊等情况,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及时沟通。出现明显异常要第一时间送医排查。
第四招:主动教会孩子求助与拒绝
鼓励孩子在遭遇诱惑时,勇敢说“不”,一旦遇到异常或有人劝诱,应学会及时向老师、家长或警方求助举报。
养成良好自护习惯比“亡羊补牢”更有价值!
新型毒品“乔装打扮”,瞄准的正是心智尚未成熟、分辨能力偏弱的青少年。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只要在零食、饮品、贴纸等小物品上稍有疏忽,就极易被“恶魔之手”乘虚而入。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守护。
请每一位家长、老师与同学,对身边所有“新奇零食”都多一份警惕;对陌生人的“随手小礼物”保持本能防备。健康不单在“三餐一饭”,更在每一次明智的选择;人生没有重来,一念之差,损失或将无法挽回。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家长孩子们要警惕!这些小零食都是新型毒品!竟然还有很多人在吃》 3.《注意!新型毒品伪装成日常零食,家长学生要警惕了!》 4.《这些「零食」是新型毒品,家长千万不能给孩子买》 5.《【禁毒知识】 新型毒品伪装成日常零食,已瞄准了中小学生!家长学生都必须警惕!》
来源:张晓健康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