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称自己许久未吃的西贝餐厅,“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并直言感觉“实在太恶心”。这番言论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
9月,一场围绕“预制菜”的激烈交锋,将罗永浩和西贝餐饮双双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起事件的起点,要追溯到9月10日那天,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则吐槽。
他称自己许久未吃的西贝餐厅,“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并直言感觉“实在太恶心”。这番言论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
事件迅速发酵。次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召开新闻发布会,态度强硬地连说三个“一定起诉”,并强调按照国家标准,“我们没有一道是预制菜”。
紧接着在9月12日,西贝更是公布了所谓的“罗永浩菜单”,并宣布开放全国370家门店的后厨供随时参观。
罗永浩这边则直接甩出10万元“线索费”征集证据,预告直播。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辩护有道理,他指出现有标准对“预制菜”定义不清,强调中央厨房处理食材只是“原料预处理”,不是直接可吃的“成品预制菜”。
在法理层面,这种说法或许能够站得住脚,毕竟追求标准化与效率,通过中央厨房集中处理食材,是现代连锁餐饮发展的必然路径。
然而,这种基于行业标准的“专业解释”,在普通消费者的感知中却变成了难以接受的“文字游戏”。
中国消费者协会新近发布的调查数据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点:高达87%的消费者认为餐厅有义务主动告知菜品是否为预制。
他们心中的评判标准简单而朴素:我付出了一份包含厨师现场劳动价值的价钱,期待的便是一份“现做现炒”的餐品。
当得知盘中的菜肴大部分工序已在遥远的中央厨房完成,门店厨房可能只扮演了“最后加热”或“简单组合”的角色时,一种强烈的被欺骗感便油然而生。
预制菜是现代餐饮连锁化、标准化的必然产物,不应被简单否定。
从商业角度审视,预制菜的优势显而易见:它能帮助餐饮企业降低高达40%的人力成本,同时将出餐速度提升3倍之多。
像西贝这种全国连锁品牌,依靠中央厨房和标准化流程,不仅能保持菜品口味一致,还能快速扩张和控制成本。
将这种高效的商业模式简单斥为“不诚信”,似乎有失公允。
但是,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商家是否在享受预制菜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的同时,向消费者履行了最基本的告知义务。
当餐厅打造“明厨亮灶”“现做美味”的形象,并以此定价,却隐瞒大规模使用预制或半预制产品时,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支付的溢价,本应包含对厨师技艺和新鲜食材的认可,但最终却可能只是为了一份工业化的半成品。
因此,争论的焦点并非预制菜本身的好坏,而是诚信经营的底线——透明化。
在这场风波中,很多人认为消费者天然对预制菜有偏见,认为它不新鲜、没营养。
似乎一旦贴上“预制”标签,不管品质如何,都会被嫌弃。因此,餐厅隐瞒使用预制菜被视为一种“自保”行为。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给出了响亮的回答:高达76%的消费者表示,如果发现餐厅隐瞒使用预制菜,会直接“拉黑”不再光顾。
这表明,消费者的愤怒并非源于对预制菜本身的“一刀切”式否定,而是对“被隐瞒”“被欺骗”这一行为的强烈反感。
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家气的哪是预制菜本身?是花了现做的钱,吃了加热就能上桌的半成品,感觉自己像被耍了的冤大头。”
以上海为例,当地早已要求餐厅明示预制菜品,市场并未因此崩溃,反而给予了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利。
这证明,消费者并非不接受预制菜,而是不接受“花钱买糊涂账”。
老祖宗早就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古老的智慧放在今天吃饭这件天大的小事上,依然掷地有声。
透明从来不是悬在商家头顶用以威慑的利剑,而是通往消费者内心深处那座信任的桥梁。
业世界最坚固的护城河,不是文字游戏构筑的壁垒,而是用真诚与尊重赢得的民心。
让吃饭回归简单与纯粹,让每一笔花费都物有所值,这不正是这场争论最终应该抵达的最好结果吗?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