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花上万元买的沉香手串,可能成本不到20元!**央视《财经调查》近日揭露广东茂名假沉香产业链,商家通过抛光泡煮、添加精油等手段,将劣质沉香伪装成“满油脂”珍品,直播间“假一赔万”的承诺背后,竟是标准化造假流水线。夜市摊上标价相差30倍的“奇楠手串”,检测机
**你花上万元买的沉香手串,可能成本不到20元!**央视《财经调查》近日揭露广东茂名假沉香产业链,商家通过抛光泡煮、添加精油等手段,将劣质沉香伪装成“满油脂”珍品,直播间“假一赔万”的承诺背后,竟是标准化造假流水线。夜市摊上标价相差30倍的“奇楠手串”,检测机构明知有问题仍出具合格证书,这场骗局如何步步为营?
触目惊心的造假黑幕
在广东茂名观珠镇的沉香夜市,标价从每克十几元到三百元的“奇楠手串”琳琅满目。记者暗访发现,温氏奇楠工厂的工人正将低油沉香珠浸入50升奇楠精油桶中翻滚,经过抛光后,原本发白的珠子立刻变得乌黑油亮。东江湾工艺品厂更采用95℃恒温煮油4小时的工艺,使1克成本不足3元的劣质沉香以120元/克高价出售。
更惊人的是凌氏香珠工艺厂的“科技狠活”——用高压注油机将人工油膏压入白木(沉香无香部位),30分钟即可仿制出“沉水级”外观,香味还能按“香奈儿5号”“老挝红土”等模板定制。工厂负责人直言:“味道能锁死50年,和真货没区别。”
假沉香产业链的“合法化”骗局
伪造证书成行业潜规则。记者将注油手串送至观珠镇电白沉香检测中心,工作人员虽指出“油脂像粘上去的”,仍以“注油不在检测范围”为由出具A级证书。中衡检测中心则拒绝标注“奇楠”称谓,因“奇楠没有国标”,同一样品竟得出两套结论。
术语欺诈收割信息差。“沉水级”“奇楠”等专业词汇被滥用为营销话术。野生奇楠实际每克数万元且受国家保护,而直播间宣称的“野生奇楠手串”多为人工种植或白木注油,价格相差数千倍。商家甚至将0.6厘米圆珠的尺寸差异包装成“绿色股票”概念,诱导消费者为虚构价值买单。
产业链分工明确。从夜市摊贩到隐蔽工厂,造假环节高度专业化:莆田门店只对熟人开放“科技货”交易,香之源门店更将造假窝点分散成多个部门以躲避监管。一名商户坦言:“假沉香利润更高,即便被查也不至于一窝端。”
维权难在哪里?
茂名虽已立案调查5家企业,但乱象难根治。消费者面临三重困境:举证难——人工注油产品检测报告显示“合格”;索赔难——直播间“假一赔万”承诺设置“需权威机构认证”等繁琐条件;认知盲区——90%消费者不了解LY/T3137标准中“天然属性”的核心要求。广州沉香协会会长周天明透露,近年鉴定的高价沉香藏品中,假货比例超八成。
四步拆穿沉香骗局
看纹理:天然油脂线呈放射状不规则分布,染色品通体乌黑无层次;
闻气味:火烧测试中,真品散发清甜香,假货有刺鼻化学味;
查认证:要求商家提供LY/T3223分级证书,而非普通合格证;
留证据:保存直播间录屏、检测报告与交易记录,遇纠纷可向林业部门举报。
让“沉香打假”不止于一阵风
建立“种植-加工-检测”全链条溯源体系迫在眉睫。消费者应警惕“永久留香”“全网最低价”等反常识宣传,优先选择林科院背书的正规渠道。行业需推动公益诉讼倒逼整改,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执法与LY/T3223标准衔接,让“绿色黄金”回归本真价值。记住:天然沉香从不完美,完美必是陷阱。
来源:纪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