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之争,消费者该盯标签还是招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5 23:04 1

摘要:9月10日,罗永浩一条吐槽微博让西贝陷入舆论漩涡:“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三天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怒斥这是“最大外部危机”,宣称“按国家规定没有一道预制菜”。这场骂战撕开的不仅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对立,更是预制菜行业的深层病灶。当6000亿

文/黎明慧

9月10日,罗永浩一条吐槽微博让西贝陷入舆论漩涡:“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了。”三天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怒斥这是“最大外部危机”,宣称“按国家规定没有一道预制菜”。这场骂战撕开的不仅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对立,更是预制菜行业的深层病灶。当6000亿规模的预制菜市场以20%增速狂奔时,消费者最该清醒:比起争论“什么是预制菜”,更该紧盯自己的知情权、餐盘安全与钱包权益。

知情权不能靠猜,国家标准说预制菜是“工业化预加工的预包装菜肴”,西贝说“我们的预加工不算预制菜”,消费者却认为“提前切配冷冻就算预制”。这种认知撕裂,恰恰成了商家的免责盾牌。西贝后厨直播中,保质期24个月的冷冻西兰花与9个月的鸡翅赫然在目,员工却辩解“看生产日期别看保质期”。这种文字游戏背后,是消费者被剥夺的选择权。

老乡鸡早已在门店明确标注“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而西贝却用“中央厨房预处理”模糊概念。当企业利用定义漏洞规避告知义务时,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学术讨论,而是“所见即所得”的标注制度。公众人物的批评言论若具备监督属性,企业应承担更高容忍义务,但前提是消费者能获得完整信息。

食品安全不能只看合规,西贝开放后厨本想自证清白,却暴露更多隐忧:员工用漏勺在地漏捞残渣,“草原嫩烤羊排”实为速冻生制品,儿童餐鸡翅保质期长达9个月。这些细节戳中消费者痛点——合规不等于安全。现行标准允许预制菜长期冷冻,但企业不能用“符合规定”掩盖品质缩水。

食品工程博士、知名科普博主云无心一语中的:“痛骂或者辩护的人,其实是在评价‘自己以为的预制菜’,跟别人心目中的‘预制菜’往往是完全不同的食物。”当消费者担心冷冻食材营养流失时,企业却拿“无防腐剂添加”当挡箭牌。这种错位背后,是食品安全认知的双重标准:商家更强调“符合法律底线”,而消费者更追求“品质层面的更高标准”。真正负责任的企业,不该用合规性逃避对品质的承诺。

价格公道不能成空话,餐饮大佬们集体声援西贝的架势耐人寻味。新辣道创始人李剑悬赏20万,宣称没有餐馆能做到“无冷冻无添加剂”。这番“行业辩护”暴露的真相是:预制菜早已是连锁餐饮的成本利器。预制菜工业化生产能降低30%以上成本,但西贝的客单价并未随之下降。

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工业化溢价”的剥削。当牛大骨从中央厨房冷链配送,取代门店现炖,节省的人力与时间成本并未让利消费者。贾国龙哭诉“日营业额掉百万”,却回避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凭什么预制菜卖着现做菜的价钱?

这场风波最该警醒的,是整个行业的监管滞后。当预制菜市场规模即将冲击8000亿元,标准却仍在“定义游戏”中打转。消费者需要的不是企业自说自话的“开放后厨”,而是强制标注制度的全面落地;不是大佬们的互相站台,而是“预制菜含量”“加工日期”“储存条件”的清晰公示。

罗永浩宣布“停战”了,但消费者的追问不该停止。你可以卖预制菜,但不能卖糊涂账;可以工业化生产,但不能用“现做”的名义收智商税。在这场透明化与模糊化的博弈中,消费者的眼睛要比企业的公关话术更雪亮——毕竟,大家选择餐饮品牌,看重的是饭菜本身的品质,而非对“预制菜”概念的纠结。

来源:红辣椒评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