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热衷于评西贝,表面看是因为“贵”“预制菜”“服务差”这些具体槽点,本质上却是一场“大众对‘高端化叙事’的集体解构”。西贝把“草原羊”“手工搓莜面”“亲子围兜”写进品牌故事,把客单价推到 85 元,相当于一顿轻奢华;可当顾客发现 43 元的炒鸡蛋、19 元的
人们热衷于评西贝,表面看是因为“贵”“预制菜”“服务差”这些具体槽点,本质上却是一场“大众对‘高端化叙事’的集体解构”。西贝把“草原羊”“手工搓莜面”“亲子围兜”写进品牌故事,把客单价推到 85 元,相当于一顿轻奢华;可当顾客发现 43 元的炒鸡蛋、19 元的花卷可能只是中央厨房复热,“我掏的是情怀溢价,你却给我工业食品”,心理落差瞬间变成社交货币——谁骂得漂亮,谁就能收获点赞。
更深一层,西贝成了“中产消费幻觉”的出气筒:
1. 经济下行期,大家对价格更敏感,西贝的“贵”被当成“资本在割韭菜”的具象靶子;
2. 预制菜议题正好撞上食品安全焦虑,“我不怕便宜,我怕不知情的贵”,罗永浩把这条情绪点燃;
3. 西贝又一向高举“家人文化”“715 奋斗者”旗帜,“老板讲情怀、员工拼 715、顾客付高价”的叙事在互联网语境里自带原罪,天然招锤。
于是,围观、玩梗、二创、晒小票,变成一场“低成本的情绪套现”:骂西贝不等于骂资本,骂西贝不等于为打工人发声,骂西贝不等于我站在消费者主权高地。品牌越大,流量越肥,西贝只是刚好撞上了“反溢价、反套路、反 PUA”的集体情绪风口。
“骂西贝”式的网络情绪如果持续扩散,会从四条线把社会成本抬高:
1. 市场线——“溢价恐惧”蔓延
事件后,消费者把“中央厨房”直接等同于“预制菜=被骗”。短期内,所有用标准化半成品的品牌都会被追问“是不是也是西贝”。企业为了避嫌,只能把加工环节重新搬回门店,成本飙升→客单价再涨→大众进一步确认“餐饮都在割韭菜”,进入溢价恐惧的负循环。结果不是东西便宜了,而是可选择的中价标准化产品集体消失,市场两极分化:极致低价(纯外卖料理包)和极致高价(真现做高端店),中间层被“情绪”掏空。
2. 政策线——“标签暴力”立法提速
民怨集中爆发会迫使监管快速落地“强制标识”。看上去是赢了知情权,但标准一旦过严,把“净菜、半成品、预调味”全部纳入预制菜,中小餐馆也要贴签、换菜单、做溯源,合规成本直接挤掉10%—15%的利润。夫妻店最先扛不住,关店潮把就业压力抛回给地方政府。政策本意是保护消费者,末端却可能先打掉最灵活的就业海绵。
3. 舆论线——“企业原罪”叙事模板化
罗永浩示范了“大V喊话—品牌道歉—股价/估值承压”的速胜路径,流量激励会让更多头部主播、自媒体复制这套打法:
◦ 先选一个有国民度但“有槽点”的品牌
◦ 用短视频把专业标准与大众直觉做对立——“你说不是预制菜,我看就是!”
◦ 企业为保商誉只能迅速滑跪
当“道歉”成为最优解,品牌不再敢公开辩解技术细节,公共讨论只剩下“站消费者即是政治正确”的单声道。长期看,科技、工艺、供应链创新都会因为“怕挨骂”而减速,社会整体创新氛围被“舆论安全”绑架。
4. 心理线——“中产怨气”外溢到线下
西贝的主力客群其实是二三线城市30—40岁、有娃、刚迈入中产的那批人。他们在网上骂完,回到现实发现:
◦ 工作餐可选品牌变少,价格还涨了
◦ 周末带孩子出门,商场里“敢明码标价现做”的餐厅排不上队
线上赢得情绪,线下失去便利,怨气从“贵价菜”转向“怎么干什么都不方便”。当这种失落感叠加经济下行,容易转化为对更大范围公共服务的挑剔,出现“一点就着”的群体摩擦事件,基层治理成本被悄悄抬高。
一句话,“西贝情绪”如果只在个案层面,是企业纠偏;一旦成为社会共性心态,会把“标准化—效率—平价”这一现代餐饮基石拆掉,换来的是更贵、更少、更易怒的日常。而最终买单的,还是每天要吃三顿饭的普通人。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