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鼎玉帛不足贵,但愿长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鼎玉帛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是李白(701—762)的七言乐府《将进酒》。人教版《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有此诗(图①),注明选自《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图②),但课本中的“将进酒,杯莫停”在《李白集校注》中为“进酒君莫停”,课本中的“但愿长醉不愿醒”在《李白集校注》中为“但愿长醉不用醒”。改动不可谓不大。关于“将进酒”的“将”字,课本有注音,读作qiāng。关于这个字的读音,争议非常之大。
一、关于“将进酒,杯莫停”
载有李白《将进酒》的古籍文献及版本很多,其中的异文也很多,而异文中最重要的就在此处。准确地说,此处不是“异文”,而是“异句”。换言之,不是个别的字不同,而是整句的异变。这一“异句”,不只是影响句意或上下文意,而是对全篇的诗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总体上,这一异句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六字句,即“将进酒,杯莫停”或“将进酒,君莫停”;二是五字句,即“进酒君莫停”或“进酒杯莫停”;三是无此句,即诗文中没有这一句。
六字句最早见于《乐府诗集》宋刻本、《事文类聚》元刻本、《文苑英华》明刻本等古籍文献及版本。五字句最早见于《李太白文集》宋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元刻本、《李翰林全集》明刻本等李诗本集的早期版本。《李白集校注》以李诗本集为底本,自然是五字句。无此句最早见于敦煌写卷(图③)和《河岳英灵集》宋刻本(图④)、《唐文粹》宋刻本等文献的早期版本。
在上文提及的古籍文献中,唐人抄写的敦煌写卷是现存最古的版本,而殷璠(唐人,生卒年不详)辑编的《河岳英灵集》是现存最古的文献(《李太白文集》等其他文献都是宋人辑编的)。而且,敦煌写卷中有三份卷子(编号分别为:P2567、P2544、S2049)抄有李白此诗,且都没有“将进酒,杯(君)莫停”或“进酒杯(君)莫停”。版本源流很清楚,正本应该“无此句”。
敦煌卷子不仅“无此句”,而且诗题作“惜罇空”。也就是说,诗题和正文均无“将进酒”三字。《文苑英华》的诗题则作“惜空罇酒”或“惜空酒”。
“六字句”和“五字句”的意思是一样的,对整篇诗意没有影响;而有此句和无此句,加之诗题不同,诗意则大异其趣。
如果有此句(包括“六字句”和“五字句”),加上题作“将进酒”,整首诗的主题就是“劝酒”,即劝同席的人喝酒。如果无此句,加上题作“惜罇空”,整首诗的主题则是“讨酒”,即向主人要酒喝。
细细品味敦煌写卷上的《惜罇空》,这首诗应该是在席上酒已喝完、杯子已经空着的情况下吟就的,其意是想让“主人”继续上酒。“主人何为言少钱”?意味着“主人”说过没钱买酒了。应该不是真的没钱了,只是出于爱护,不想让李白喝醉。虽然李白声称“人生得意须尽欢”,还以“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作比,但“主人”不为所动,最后到了李白要用“五花马,千金裘”去“换美酒”的地步。
或问:诗中不是说“莫使金樽空对月”“会须一饮三百杯”吗?这两句并不意味着席上有酒甚至很多。李白之所以说“莫使金樽空对月”,正是因为当时酒杯是空着的,而他认为不应该如此。
回过头来,再品“有此句”的版本,前后诗意其实有些拧巴——如果席上有酒、酒杯未空,主人为什么要说没有钱?李白为什么要用“五花马,千金裘”去“换美酒”?席间正在畅饮,主人却说没钱买酒了,甚至主宾提出以物换酒,难道不是很扫兴吗?以世俗的眼光观之,双方的说法都是非常“失礼”的。
李白的一生,除了宫中“侍御”(所谓“供奉翰林”)那两年之外,一直处于郁郁寡欢的状态。尤其是被“赐金放还”之后,更是失落、郁闷、愤懑。“借酒浇愁”是他的生活常态。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不过是强作欢颜而已。元丹丘等朋友肯定清楚李白的苦闷,李白当然也知道丹丘生的好意。只有知心的朋友,才能说出“没钱买酒”之类的话;也只有过硬的交情,才会以“以物换酒”作为讨酒辞令。
总而言之,如果“无此句”,全诗的逻辑是一贯的,即从头至尾都是在表达“席上酒已无,应当再上酒”之意;如果“有此句”,上下诗意就会出现混乱,至少是不协调。
当然,以上分析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见仁见智,实属正常。那么,面对版本杂乱却无定论的局面,教科书编者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他们有选择的权利,既可以选择“六字句”或“五字句”,也可以选择“无此句”。但,选择的版本必须与源本一致——不能选择了“六字句”,而注明的源本上却是“五字句”或者“无此句”。“挂羊头卖狗肉”,贩夫走卒尚且不为,教科书岂能为之!
二、关于“将”的读音
笔者中小学的时候,读作“jiāng进酒”,根本没有听说过“将”读作qiāng之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教科书专门把此字的读音注为qiāng。在近年的各种吟诵或朗诵中,有人读作jiāng,有人读作qiāng。线上线下,人们经常为此发生争论。由于教科书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传播力,所以“qiāng进酒”在社会上逐渐成了主流的读音,但在学术界却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倪志云撰文称,他专门就此字的读音请教过蒋维崧(1915—2006),蒋先生毫不犹豫地说:“‘jiāng进酒’啊!怎么读‘qiāng进酒’呢?”
叶嘉莹在一段视频中专门讲解了这个字的读音。她说,“按照传统,一直是读jiāng进酒。”至于《诗经》中的“将仲子兮”“将子无怨”,是女子以柔婉的口气对所爱的男子说话,这里的“将”是语气词,应该读作qiāng。但《将进酒》滔滔滚滚,语气紧迫,与“将仲子兮”“将子无怒”相比,“物件不同,场合不同,口气不同。”她说她与出身吟诵世家的范曾和台湾的吟诵专家都作过交流,他们也都读作jiāng。
台北出版的《新译唐诗三百首》为全诗所有的字注了音,“将进酒”和“将出换美酒”中“将”的注音相同。这也印证了叶嘉莹的说法。
从叶嘉莹这段视频说起,魏学宝发表文章称,“唐人没有‘qiāng’这个音”,当然不能读作“qiāng进酒”。
孙愐(盛唐人,生卒年不详)编撰的《唐韵》,成书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正是李白所处的年代。该文献有唐抄残本存世,但平声部分全部残缺。去声之四十三漾:“〔将〕帅。”未注反切,但上一字为:“〔酱〕即亮反。”应为同音。但“将进酒”之“将”不管读qiāng还是读jiāng,肯定是平声。
陈彭年(961—1017)《广韵》之下平声,阳第十:“〔将〕送也,行也,大也,助也,辞也。又姓,《后赵录》有常山太守将容。即良切。又子谅切。”《广韵》之去声,四十一漾:“〔将〕初亮切,将帅。” 这说明,宋初的“将”字,既没有“qiāng”这个音,也没有“请”这个义。
丁度(990—1053)《集韵》之下平声,阳第十:“〔将〕资良切,有渐之词。一曰且也,大也,领也,送也。”“〔将〕千羊切。请也。”《集韵》之去声,漾第四十一:“七亮切。《说文》:帅也。”《集韵》是对《广韵》的增修,这里多出了“千羊切”和“七亮切”之音和“请”之义,而且“千羊切”和“请”是对应的。但并没有说“将进酒”适用此训。另外,《集韵》新增的切音也很难读。比如“七亮切。《说文》:帅也。”一般来说,“七亮切”和“千羊切”的拟音均为“qiāng”,但“将帅”现在却读作“jiàng帅”。
周德清(1277—1365)《中原音韵》中,“将”又变成了两音,分别在“江阳”的平声和去声。
古代印刷技术落后,著书用字能少则少,所以古籍中绝少音注。笔者检索到的30多种载有《将进酒》的古籍文献,只有王琦《李太白全集》对个别生僻或容易读错的字注了切音,比如《蜀道难》,首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后面有注:“噫音衣,嚱音希。”《结客少年场行》注释的最后,一口气为6个字注了音:“啾,即油切。酒,平声。騣,音宗。轹,音历。匕,音彼。剧,音极。”但《将进酒》中没有音注。这意味着,本诗包括“将”在内所有其他的字均应读作常音。那么,清代之“将”通常怎么读呢?倪志云认为,这意味着王琦认为应该读作“jiāng进酒”,因为“将”通常读作jiāng。但魏学宝的文中却说,“明清,尤其是清后期,‘qiāng’这个音是主流。”
倪志云把教科书对“将”注音的改变归因于《汉语大词典》。该典对“将”有这样的解释:“qiāng。《集韵》,千羊切,平阳,清。”“愿;请。《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毛传:‘将,愿也。’《穆天子传》卷三:‘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郭璞注:‘将,请也。’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南风湑湑,湘水如舞。将子无讙,神听钟鼓。’”这里引经据典,也只是说“将”有“qiāng”这个音和“请”这个义,并没有说“将进酒”中的“将”读作qiāng。
《汉语大字典》对“将”有这样的解释:“(三)qiāng。《集韵》千羊切,平阳清。阳部。愿:请。《广雅·释言》:‘将,请也。’《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毛传:‘将,愿也。’郑玄笺:‘将,请也。’《穆天子传》卷三:‘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唐李白《将进酒》:‘将进酒,杯莫停’。”这里直接举例称“将进酒”的“将”读作qiāng。但这也不是最早的。198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注》的注释明确写着“将(qiāng腔)进酒,杯莫停……将,请。”
从逻辑上说,说“将进酒”中的“将”读作qiāng没有问题。大前提:自《集韵》起,众多辞书都说“将,千羊切。请也。”小前提:一般认为“将进酒”中的“将”是“请”的意思,除中学语文教科书和《唐诗三百首详注》外,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三百首新注》中也称“〔将〕请。”结论:“将进酒”中的“将”读作qiāng(千羊切)。这是典型的“三段论”。但问题是:“将进酒”中的“将”是“请”的意思吗?
“将进酒”,汉乐府《饶歌》十八曲之一。“将进酒,乘大白。辨加哉,诗审搏。放故歌,心所作。通阴气,诗悉索。使禹良工观者苦。”这段古词可能是对曲牌“将进酒”最早的诠释,但比较费解。《乐府诗集》之“将进酒”题下解释:“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宋何承天《将进酒》篇曰:‘将进酒,庆三朝。备繁礼,荐嘉肴。’则言朝会进酒,且以濡首荒志为戒。若梁昭明太子云‘洛阳轻薄子’,但叙游乐饮酒而已。”郭茂倩把“将进酒”分为两大类:一是“且以濡首荒志为戒”,一是“但叙游乐饮酒而已”。总的来说,主题与“饮酒放歌”有关即可,并不一定是“请”人喝酒,甚至是劝人“戒”酒。“将进酒”题下所收的几首乐府也不都是劝酒,比如第一首梁昭明太子的“洛阳轻薄子,长安游侠儿。宜城溢渠碗,中山浮羽卮”明显带有批判酗酒之意。而元稹的那首《将进酒》:“将进酒,将进酒。酒中有毒鸩主父,言之主父伤主母……”则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辞源》中的“将”也有“qiāng”这个音并对应“愿,请”之义,但词条“将进酒”中的“将”却被归于第一种读音即jiāng,亦即不认为此“将”为“请”。
那么,“将进酒”中的“将”到底是什么意思?有解释为“将要”,比如余研因《(白话注解)李白诗选》,梦花馆主《(白话注释)唐诗三百首》;也有解释为“且”,语气助词,比如张叔宁《唐诗三百首新赏》;还有人解释为“想要”。这些解释都有道理,辞书中也都有这样的义项。但笔者以为,对于正文中的“将进酒”,应当根据上下诗意,从“将”的诸多义项中作出选择,但对作为诗题的“将进酒”,还是应该遵循《乐府诗集》的题解,即“大略”地去理解,宜粗不宜细。有一点必须谨记:乐府中的很多诗题只是通用的曲名,并不是作者的原题,与诗意没有直接的关系。
这首诗的意旨,上文已作分析。太白郁闷至极,又想借酒浇愁,但还没有尽兴,席上的酒没了。诗的意思可能是要求“主人”继续上酒,而不是请别人喝酒——席上已经无酒,还怎么请人喝?至于“将进酒,杯莫停”,原本就没有此句。后人的“强行加塞”,源于对诗意的误解,造成了逻辑的混乱。
据魏学宝考证,“将”在唐代没有“qiāng”这个音,连宋初的《广韵》都无“七羊切”“千羊切”,那么,西周春秋时期《诗经》“将子无怒”“将仲子兮”中的“将”怎么读呢?笔者相信,在当时这应该不是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语音流变。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彻底弄清几无可能。今天的我们只能根据现存的文献和现在的理解,对“将”的音与义进行配置。从现存自宋代以后的各种韵书字书对“将”的训义来看,笔者以为,将“请、愿”之义与“qiāng”对应并不合理。何也?因为“将”在义为“想要、打算”或“将要、快要”的时候就读作jiāng。而“想要”不就是表达“愿望”吗?“请、愿”,“想要”,“快要”,都是未来的语态,表达的都是期待。而一般来说,同义或近义的字,读音相同。应当注意的是,《集韵》中的“将”虽然有了“千羊切”“七羊切”之音,但并未指出适用何义。将此音与“请、愿”对应,可能始于宋濂(1310—1381)《洪武正韵》:“〔将〕千羊切。《诗》‘佩玉将将’。又请也,《诗》将仲子、将子、将伯……”魏学宝文中称,从明至清,“qiāng”逐渐成为“将”的主流读音。
如果“请、愿”之义的“将”不读qiāng,那么这个音适合用在什么义境中呢?应该是在作形声词的时候。击金振玉,与“锵”相通。《诗经·郑风》:“佩玉将将。”《诗经·稗疏》:“将将声之大也,喈喈声之和也,汤汤流之。”《小雅·鼓钟》:“钟鼓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综合各种因素,我认为“将进酒”中的“将”还是读作jiāng比较可取。关于本诗的文本,应该恢复以敦煌写卷为代表的原本。——该本中没有“将进酒”,人们也就不必为“将”的读音而纠结了。
【注】本文选自刚刚出版的拙著《〈语文〉有可挑剔——发现课本中的错误》
来源:盛大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