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结构看,有58%左右的A股股票基金,底仓型产品、价值型产品和成长风格都有,配置比较均衡;还有13%的美股小盘股,以及6%的短久期美元债,还有4%出头的标普500指数;此外还有少量非美海外股票、固收+、黄金及货币。整个组合相对多元,但主要风险敞口仍然在A股。
今天介绍一下我在且慢跟投的发车型投顾组合“投基方法论”。
先看下最新持仓结构:
主要结构看,有58%左右的A股股票基金,底仓型产品、价值型产品和成长风格都有,配置比较均衡;还有13%的美股小盘股,以及6%的短久期美元债,还有4%出头的标普500指数;此外还有少量非美海外股票、固收+、黄金及货币。整个组合相对多元,但主要风险敞口仍然在A股。
再看下近期发车情况:
基本以三类资产为主:
美股医药(小盘股)
短久期美元债
非美海外股票
这个逻辑是什么?
美股医药,好不容易最近易方达标普生科把限购开到了3000元/天,所以给了一个调整的机会,之前类似的产品在场外只有汇添富纳指生科有额度,所以把一些纳指生科转到了标普生科。
其实买医药不是目的,买小盘股才是目的,但罗素2000又没有对应标的,所以只能用标普生科当平替。
关于标普生科的逻辑,其实已经讲过很多遍了(见《漫谈QDII:为什么当前美股小盘股性价比更高》),只是这个降息预期兑现得太迟,导致美股小盘股过去一年没怎么涨。
我不介意再发一遍:
为什么在这轮降息交易之前,美股大型科技股是避险板块?
第一,美股大型科技股的现金是所有美国上市公司里最足的,类似于腾讯的实力,这和我们认为银行保险茅台的现金最多的直觉不一样(所以反了A股投资者的直觉,我们是觉得长江电力现金多),因为通胀超预期—>资金成本维持高位—>现金多的企业扛得住。
第二,大型科技股都搭上了AI的风,AI的产业趋势独立于美国的主要经济周期,类似于21年国内新能源的独立逻辑,所以也是经济和通胀迷雾下的确定性事件,类似于大家觉得公共事业的业绩确定性最高,但是我们的AI产业没到这一步,所以这是两地投资者的认知差。
第三,美国本身科技产业是最核心的支柱产业,类似于我们央企的实际地位,所以有确定性溢价,当分母的逻辑讲不通的时候,大家就去讲分子的确定性。
但是现在降息交易来了,融资成本有下降的预期,所有的逻辑都开始反向走。市场的风险偏好提高了,确定性溢价就开始消除。类似彻底放开了净卖出,那基金经理就没必要拿银行填仓了。
总结一下,核心逻辑是:
因为高利率下中小企业的业绩增长降低——>部分理由是这些企业都相信早晚降息,都在硬抗——>直接用利润表接利息成本(还有工资上涨)——>去年罗素的盈利增速预期只有5%——>但是今年开始预期会明显修复到30%以上——>估值压制因素解除,大家发现罗素是美股指数里唯一PE-BAND不算贵的宽基——>牛市情绪下开始交易困境反转——>因为这些企业都没有收缩,一旦恢复扩张也会有类似于小鱼吃虾米的过程(非上市公司这两年更难熬)。
此外,在降息交易下,美债利率下滑,美元外流到新兴国家市场,所以非美国家尤其新兴市场都受益。
最后看下我跟投以来的收益率:
其实策略收益率本身一般,甚至24年年初因为微盘股打出了负超额,但累计收益率比较高,因为发车型组合调结构是比较方便的,每一车都可以发不同的基金,如果原本持仓的基金对应的行业板块你觉得估值高了,其实也可以不发,保证每一车都是性价比比较高的,而且还能灵活对持仓存量产品止盈。希望且慢这个系统早点普及到各大平台。
当然发车型组合也有缺点,虽然你可以设置自动跟车,但这类组合通常不利于大规模资金配置,适合工资理财,每个月搞一些闲钱存进去跟车。
先介绍到这里。
来源:北漂民工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