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销售经理也习惯性汇报: “本月 300 万,目标 400 万,还差 100 万。”
很多老板开会的时候,一张嘴就是: “本月成交额多少?跟目标差多少?”
销售经理也习惯性汇报: “本月 300 万,目标 400 万,还差 100 万。”
看起来没毛病,但问题来了——你知道差的 100 万到底卡在哪吗? 没人能说清楚。于是开完会,大家只能更努力地“冲业绩”,继续乱跑,月底还是差不多的结果。
说白了,只盯成交额,就跟医生只看病人发烧 39 度,却不查是感冒、还是中暑一个道理。
数据是有的,但没用。
想真正解决问题,得靠一个工具:销售漏斗。
一、销售漏斗到底是啥?
名字听起来挺玄乎,其实特别简单。你想象一个大漏斗:
上面大口子:所有潜在客户;
中间几层:逐渐被筛选、推进的客户;
下面小口子:最终成交的客户。
比如: 你一个月获客 1000 个 → 其中 300 个有点兴趣 → 100 个认真聊过 → 30 个给了报价 → 最后 10 个签单。
这就是最典型的漏斗逻辑。
成交额 = 成交客户数 × 客单价。
但客户数能不能下到最底层,全靠上面一层层流转。
所以啊,成交额是果,销售漏斗才是根。 想要业绩增长,不是“拼命催销售签单”,而是得看:漏斗每一层是不是健康。
二、只盯成交额,常见的三个坑
很多公司不愿意拆漏斗,只看成交额,结果掉进了三个大坑:
1. 问题总是模糊的
老板问:“为啥目标没完成?” 销售答:“客户没钱,竞争太激烈,价格高……” 听起来都对,但都是模糊话,根本没法落地。
而漏斗能让你看得很清楚:
线索数不够?市场没给足子弹;
转化率低?销售话术差,跟进不到位;
成交率低?方案没吸引力,价格策略不对。
只要你知道问题在哪层,就能有针对性去改。
2. 资源投错地方
很多公司喜欢“一刀切”:业绩差 → 招更多销售; 市场不行 → 多砸广告。
但要是问题根本不在这呢?
如果是线索不够,那广告是该多砸;
如果是跟进转化差,那该搞培训、优化话术;
如果是成交率低,那要调整产品和报价。
资源投错地方,再怎么努力都是白费。
3. 永远只能“事后复盘”
只看成交额,就只能月底总结:差多少、没完成。 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而漏斗能让你提前预判。 比如: 目标 100 单,现在漏斗里只有 20 个机会,转化率再高也不够。 那你就能提前拉市场加线索,而不是等月底傻眼。
三、销售漏斗要看哪些指标?
漏斗不是空谈,它背后有几个硬指标:
线索数(Leads) 你一个月到底有多少潜在客户进来?这是入口,没量就没戏。
转化率(Conversion Rate) 从线索到意向、从意向到报价,每个环节有多少掉下去?
客户活跃度(Engagement) 客户只是留个电话,还是持续跟你互动?这决定了是不是“真机会”。
销售周期(Sales Cycle) 平均要多久才能成交?周期太长,现金流就紧张。
成交率(Win Rate) 最后有多少客户签单?这才是底部效率。
一旦把这几个数据放进漏斗图,你马上能看出问题在哪层。
四、怎么用CRM系统做漏斗?(详细展开)
很多公司都说:“我们也做销售漏斗啊,不就是拉个 Excel 表,记录一下客户阶段吗?” 结果做出来的东西,既不准时、也不准确。要么销售忘了填,要么数据乱七八糟,老板看了也没用。
所以我一直强调一句话: 漏斗这种东西,靠嘴说、靠Excel表,根本跑不顺。想让它真正落地,必须要靠系统——也就是CRM。
那 CRM 系统具体怎么帮忙呢?我们拆开来说。
1. 客户流转自动记录,不靠销售“良心”
以前啊,一个客户从线索到意向,再到报价、成交,全靠销售自己在Excel里手工更新。 结果呢:
有的销售勤快,就更新得及时;
有的销售拖延,表格永远不准;
有的干脆忘了,客户已经成交了,表里还停在“意向”。
这种表格,老板看得再认真,也是错的。
而用CRM系统就不一样了:
客户的每次沟通、跟进、报价、合同,都能自动记录进系统;
一旦客户状态发生变化(比如从“意向”进入“报价”),系统会自动流转,不需要人手工填。
这样一来,你不用担心销售“记不住”,也不用再反复催填表。数据就是活的、实时的。
2. 漏斗看板:老板一眼就能看出“哪一层卡住”
想象一下,你开例会的时候,不再是销售嘴里汇报:“嗯,大概有几十个客户在跟……” 而是直接打开CRM的销售漏斗看板:
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当前有多少客户在“意向”,多少客户在“报价”,多少客户已经到“合同阶段”;
每个环节的转化率是多少,一眼就能看出瓶颈在哪。
比如:
你发现线索数不少,但意向转化率很低 → 市场拉的客户质量差,或者销售初筛没做好;
你发现报价挺多,但成交少 → 说明你的方案竞争力不够,或者价格策略需要调整。
以前靠猜,现在靠数据说话。
3. 自动提醒:客户卡太久,系统会“敲你一下”
销售都有一个通病:忙着追新的客户,老客户就容易被遗忘。 结果明明机会挺大,最后却黄了。
CRM 系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它会根据你设置的规则自动提醒,比如:某客户在“意向阶段”停留超过 7 天没有跟进,系统就自动推送提醒给销售;
或者某客户已经给了报价,但 10 天没推进,系统直接在销售的工作台弹出提示。
这就像一个贴心的“销售助理”,天天在提醒你别掉链子。
有些老板还担心:销售会不会偷懒,不想填? 放心,系统全程自动记录,你连“销售有没有打开客户页面、有没有写跟进记录”都能查到。想偷懒?没戏。
4. 预测报表:未来能成交多少,提前心里有数
最让老板头疼的是什么?——月底才知道差多少。 那时候已经没救了。
而CRM能做预测:
它会根据现有漏斗里的客户数量、阶段分布、历史转化率,自动预测出未来能成交多少。
举个例子:漏斗里现在有 100 个客户在不同阶段,按照历史转化率推算,本月大概能成交 20 个。
这样老板心里就有数了:
如果预测结果低于目标,那就得赶紧补线索、加人力;
如果预测结果高于目标,那就可以更安心,别瞎折腾。
说白了,就是从“事后复盘”变成了“事前预警”。
5. 多角色协同,不再靠人喊
漏斗不是销售一个人的事,里面涉及市场、销售、客服。
市场负责入口,保证线索数;
销售负责推进,保证转化;
客服负责售后,保证复购。
过去这些人都是“各干各的”,市场说给了 1000 个线索,销售说线索质量差,客服说销售承诺太多……吵来吵去,问题解决不了。
CRM的好处是:大家都在同一个漏斗里工作。
市场丢进来的线索,质量怎么样,销售一用就知道;
销售跟进到哪一层,客服也能实时看到;
老板不用开会吵架,直接看系统里真实的数据。
这样,协同就跑顺了。
6. 数据沉淀,形成“销售打法”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视:漏斗数据不仅是“看”,还是“学”。
举个例子:
你发现某个销售的转化率特别高,那就能把他的跟进话术、流程提炼出来,变成全员的标准打法;
你发现某个客户类型(比如制造业中小企业)特别容易成交,那就能让市场重点投放到这个行业。
以前这些经验全靠“老销售嘴里说”,新人很难复制。 现在通过漏斗数据沉淀,能直接变成公司的“组织能力”。
结语:成交额是结果,漏斗才是过程
最后总结一句: 成交额只是果,销售漏斗才是根。
你只看成交额,你看到的永远是“问题的表面”; 你看漏斗,你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当你真正把漏斗跑顺:
线索稳定进入;
转化层层推进;
成交率稳步提升;
增长就不再是靠“销售拼命”,而是靠“体系运转”。
记住一句话: 会看漏斗的老板,才能真正把销售做成“科学的生意”,而不是“碰运气”。
来源:小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