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2日,话题#罗永浩当面说挺好背后说恶心#冲上微博热搜,标题里的“两面派”意味扑面而来。
罗永浩和西贝的瓜,想必大家都已经吃上了。
9月12日,话题#罗永浩当面说挺好背后说恶心#冲上微博热搜,标题里的“两面派”意味扑面而来。
对此罗永浩很快进行了回应,直指这一标题“恶意满满”“流氓得很专业”;
●图源:微博@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他表示:“此次的网络舆情里90%的人都在骂西贝,骂我的连10%都不到。”
与此同时,他还说了一句让很多人共鸣的话:“天下苦预制菜不透明久矣。”
而正是这句话,直接点破了一个看似个人恩怨、实则行业积弊的公共议题。
罗永浩,为“知情权”而战
事情起源于9月10日下午。
罗永浩与同事在北京祥云小镇西贝店用餐后,就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吐槽帖子:
“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当然,这不是他第一次谈及预制菜。
●图源:微博
早在去年11月他就明确表示过:“不反对预制菜,但餐厅卖预制菜并且不注明的,本质就是欺骗。”
只是这一次,他的话更直接,也更刺耳。
对此西贝客服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应,强调其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是现场手搓的”“炒菜都是新鲜到店现场炒制”,否认使用预制菜。
而真正让事件跳级的,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强硬态度。
9月11日晚,他在罗永浩就餐的同一家门店召开了媒体见面会,会上连续用了三个“一定”强调起诉决心:
“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贾国龙强调,罗永浩“太恶心”的言论已超出正常消费者范畴,严重损害了品牌商誉。
为此,他甚至公布了罗永浩的消费账单:5人15道菜,总价830元,并称“西贝贵,是餐饮业最大冤案”。
●图源:南方日报
为了自证清白,西贝还宣布全国370家门店后厨开放参观,任何一道菜的制作过程都能让消费者看个明明白白;
甚至还上线了所谓的“罗永浩菜单”,号称“不好吃不要钱”。
罗永浩自然没有示弱,连发多条微博迅速反击,战斗力爆棚。
“如果不是预制菜,能把现做的菜做出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
●图源:微博@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羊排有隔夜重烤的恶心味道”“莜面汤像百分之百的隔夜味”“最喜欢的牛肉土豆条都像隔夜炖菜”......
●图源:微博@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他还寻求检测预制菜的方法:
●图源:微博@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更狠的是,他悬赏十万元,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
一时间,舆论场分裂成两派:一派支持罗永浩,认为消费者有权知情;另一派则认为他滥用影响力,主观臆断。
在今天的最新回应中,罗永浩表示:“我的诉求并不是打这个西贝,或是贾老板,我对他们没什么兴趣。但我很希望借着这次的事件,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西贝这步公关棋,不是最优解
目前事情还在发展当中,今天晚上罗永浩将在3个平台同步开启直播谈论这件事。
●图源:微博@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这场风波的起点——罗永浩最初的那条微博,其实只是一条略带情绪的个人吐槽罢了。
哪怕有网友跟着吐槽商场餐厅吃不出锅气,以他在网络上的“能见度”,这类内容本可能像很多热点一样,过个一两天就消散了。
但西贝却选择了最激烈的一种回应方式——老板亲自下场召开发布会,高调宣布起诉。
从公关策略来看,这步棋的风险极大。
罗永浩是谁?他是一个以“较真”和“善辩”著称的公众人物。
从早年的锤子手机辩论,到后来的直播带货维权,他的舆论战斗力早已得到多次验证。
更重要的是,他极其擅长将个人争议转化为公共议题,并吸引大量网友声援。
●图源:小红书@阿里萨 in AI
西贝是一家拥有近400家门店的连锁餐饮企业,客单价不低,主打家庭客群和儿童餐市场。
其品牌形象建立在“手工”“现做”“健康”等关键词上。
而餐饮行业最怕的就是“预制菜”这个词,一旦沾边,无论事实如何,都会引发消费者的天然怀疑。
当然,贾国龙之所以如此强硬,或许是出于对品牌声誉的极度维护,甚至是一种“被冤枉”的情绪性反应。
但是,情绪不能代替策略,此乃兵家大忌。
●图源:小红书@问刘十九
事实上,西贝完全可以选择冷处理。
比如通过客服渠道温和回应,强调现做工艺,开放部分后厨参观,甚至邀请罗永浩再次体验……而非直接走向法律对抗。
法律诉讼过程漫长,无论结果如何,西贝都将持续承受舆论压力。
更何况罗永浩已经明确表示:“不怕打官司,只怕真相被掩盖。”
而且这场官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对等的博弈。
天下苦预制菜不透明久矣
罗永浩的一句话,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根本原因在于他戳中了一个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信息不透明。
消费者并非完全拒绝预制菜。超市里的速冻饺子、便利店中的便当……它们早已融入了日常生活。
大家反感的是:在餐厅花了现炒菜的钱,却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到预制菜。
这种“被欺骗感”,才是情绪爆发的核心。
从行业角度看,中央厨房模式已经是连锁餐饮的标配。
净菜切配、半成品腌制、标准化酱料包……这些“预加工”环节确实提升了效率、稳定了口味。
●图源:豆包AI
根据国家标准,这类由中央厨房配送、需门店最终烹制的菜品,并不属于预制菜。
但问题在于:行业标准与消费者认知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
大众心中的预制菜,是一切提前做好、只需加热的成品。而西贝所说的“预加工”,在很多人看来也不过是“预制”的另一种说法。
这种认知错位,才是根源所在。
从行业来看,预制菜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2025年上半年有60%的A股相关公司净利润下滑:
安井食品降15.79%,千味央厨降39.7%,国联水产巨亏5.44亿元。
●图源:零售圈
行业增速放缓、产能过剩、成本上涨,这些压力很容易传导到终端——
要么降低食材品质,要么维持高价,可不管是哪种,最终都由消费者买单。
从更深一层来看,这场争论也折射出了餐饮行业面临的信任危机。
其实,预制菜本身没错,连锁餐饮用中央厨房也没错。
错的是“信息不对称”,是品牌把消费者当“外人”,不愿坦诚沟通。
就像老乡鸡主动公开“现做菜占 70.6%,半预制占 27.7%”反而赢得好感一样;
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禁止预制菜”,而是想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花的钱值不值”。
无论谁赢谁输,消费者已是赢家
截至发稿,罗永浩仍在征集证据,贾国龙也在坚持诉讼意向。
这场风波尚未落幕,但已注定成为中国餐饮透明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它迫使一家大型餐企开放后厨、公开账单、回应质疑;它让“预制菜知情权”了大众讨论的中心;它甚至可能推动相关立法的加速出台。
而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也是商业文明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消费者权利意识的觉醒,企业品牌策略的调整,舆论监督力量的显现......都在这一事件中交织演进。
罗永浩说:“这件事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对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做出贡献。”
他是对的。无论如何,公众对“透明吃餐”的呼声已是不可逆。
未来的餐饮竞争,注定不再只是效率与规模的比拼,还有信任与真实的较量。
而那些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企业,如果能从此走向更开放、更坦诚的沟通,那么今天的一切争议,或许都是值得的。
来源:品牌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