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罗永浩的反复过程中,他通过爆料直播等方式轻松掌控着舆论节奏,而西贝因于相关能力不足始终处于被动应答状态。
罗永浩在西贝事件中“斗”与“不斗”的反复表态,很容易让人困惑。
最新进展是,他在声明中表示,决定放弃追究西贝,但会继续监督。
在罗永浩的反复过程中,他通过爆料直播等方式轻松掌控着舆论节奏,而西贝因于相关能力不足始终处于被动应答状态。
当西贝表现出让步时,罗永浩就适度缓和态度,当西贝反应不当时,他又加大了压力。
西贝因而频频把自己陷入自证的陷阱,而罗永浩的反复表态就成了一种压力调节阀。
这一过程,也成为了危机公关中并不多见的案例。
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罗永浩始终强调不是针对西贝个人,而是希望推动预制菜行业的透明化和消费者知情权。
所以,这种带有明显公益性质的诉求具有先天讨好性,他赢得了大量的公众支持。
因而他这样自嘲道:之前直播间黑他的人占5成,现在90%的支持他,都有点不适应了。
在罗永浩几乎不费力气地就赢得了舆论支持的背后,其实是预制菜话语权之争的现实反映。
更深层的体现是,罗永浩的行为像是一场精心准备的舆论博弈策略,他的公众讨好性在于极大地推动了预制菜透明化这一议题。
而西贝因而需要承受舆论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并不甘心。
贾国龙为什么持续强硬呢?
因为他背后的赌注实在太大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事实上,这场冲突贾国龙原本必须打赢。
作为餐饮业龙头,贾国龙不仅拥有国内近400家门店,更重要的是,事关他投入数十亿打造的中央厨房和冷鲜供应链。
所以,贾总最为敏感的预制菜背后,可能关联着中央厨房和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巨额成本。
媒体消息,西贝除了在华北 华东 华南投建了三大中央厨房外,在内蒙投建的和林格尔新区超级中央厨房则是三大中央厨房总面积的6倍,是国内建设规模和产能最大的中央厨房。
消息称,西贝中央厨房的总投资额约30亿,加上供应链体系,贾国龙若承认就等于否定了自己,其所引发的冲击和后果,贾国龙可能无法接受。
所以,有人说餐饮业普遍会使用预制组件,但避免明示是“行业惯例”。
而也正因为如此,贾国龙必须捍卫现有模式,他无法选择。
尽管贾国龙反复强调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畴,但舆论冲击的现实还是让他低下了头。
而在贾国龙背后,除了股东投资者,可能也有成百上千个做中央厨房和冷链供应的投资商家在观望。
事实上,当新辣道创始人信良记李剑,打着为餐饮人抱不平公开叫板罗永浩后,可能也表明了这些掌握中央厨房和冷链供应的大佬们已经躁动起来了,罗永浩遭遇了巨大的压力。
事实上,西贝事件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改变了性质和方向。
消费者在用脚投票,所以最终也演变成为关于预制菜的话语权之争。
他们一方是消费者,另一方是这些可能参与了标准或规则制定的企业。
尤其,当前到了预制菜国家标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窗口期时,有关话语权的battle可能会持续下去。
这或才是这场西贝事件的最终走向,而西贝不过是因为事件的偶然性成为了焦点。
或许,中国餐饮工业化是一条必然的道路,而由此,中国的餐饮也会从“厨师主导”转向“供应链主导”,而这一转型所遭受的争议是必然会发生的。
所以综合看,贾国龙其实代表的是工业化餐饮模式,他们追求标准化与效率。而罗永浩则代表了消费者,他们有对于传统厨艺的情感期待。
这其实也就形成了对于话语权的激烈争夺或对峙。
这场冲突,最终会成为中国餐饮行业透明化进程中的标志事件。
而未来,也必然会在相关法规的约束下,使得预制菜的分类和标识标准更加透明化,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而由此,也会形成从“企业说什么就是什么到消费者想知道什么 企业就得说什么”的权力转移。
这些或许也是话语权竞争结果的最终表现。
对此你怎么看呢。
来源:鲁八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