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固区福利西路小学的校园里,郑昕老师总是步履轻快、面带微笑。他戴着一副眼镜,言语温和,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大熊老师”。而在课堂之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兰州市中志协红十字救援队志愿者。多年来,郑昕以教师的匠心与志愿者的热忱,默默践行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
郑昕日常生活中
在西固区福利西路小学的校园里,郑昕老师总是步履轻快、面带微笑。他戴着一副眼镜,言语温和,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大熊老师”。而在课堂之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兰州市中志协红十字救援队志愿者。多年来,郑昕以教师的匠心与志愿者的热忱,默默践行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信念,也用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大熊老师”的温暖课堂,用爱点亮童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郑昕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他擅长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授课,善于把知识融入故事和互动中,让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孩子们特别喜欢他,还把他们班自称为“熊崽窝”——一个温暖、活泼又充满探索乐趣的小集体。每逢假期结束,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回到“熊崽窝”,看看郑老师又准备了什么惊喜。郑昕说:“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亮心灵。我希望他们从小就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将来也能把这份温暖传递出去。”
而他的爱心,并不止于校园。自加入兰州市中志协红十字救援队以来,郑昕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志愿服务中。从社区急救知识科普宣传、助学扶贫、温暖慰问,到大型赛事保障、突发灾害响应,都能见到他忙碌而坚定的身影。
校园急救“急先锋”,把守护生命的技能教给每一位师生
在校园里,孩子们奔跑嬉戏、活泼好动,是再常见不过的景象。然而,意外往往发生在瞬间:运动时突然倒地、进食中被食物噎住、活动时磕碰受伤……当紧急情况发生,第一时间能否采取正确施救措施,可能直接影响生命安危。
“在校园这个充满活力却也潜藏意外风险的环境中,每一位师生都可能成为意外发生时的‘第一响应人’,掌握应急救护技能,意味着多一份守护生命的底气与担当。”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郑昕深知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他意识到,仅靠老师的看护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师生都掌握基本的应急救护技能。怀着这样的信念,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通过考核,获得红十字救护师资格认证。
为积累实战经验,他主动报名参与兰州马拉松、戈壁挑战赛等大型活动的赛事保障,在实践中不断精进自己的应急救护技能。
此后,他多次走进兰州市高校、中小学和社区开展急救知识普及讲座,用通俗的语言、真实的案例,向公众传授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实用技能。用生动直观的语言和演示,将复杂的操作流程变得易懂、易学、易记。他的课不仅生动,更有温度。许多师生反馈:“郑老师讲得清楚,我们还敢上手练,真的学到了东西!”
灾害一线的逆行者,用专业点亮希望
作为一名应急救援志愿者,郑昕始终将抢险救灾视为义不容辞的使命。每当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他总是闻令而动、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责任与担当。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郑昕第一时间随救援队赶赴震中。当时气温低至零下15℃,余震不断,他与队友们连夜开展人员搜救、物资发放和心理援助。在安置点,郑昕发现许多孩子仍处于惊恐与无助中,便主动利用教师专长,开设临时心理课堂。他带着孩子们玩游戏、画画、讲故事,帮助他们缓解情绪、走出阴影。他还特意为一所帐篷小学的孩子们加开辅导课,鼓励他们坚强乐观、珍惜学习机会。“灾难无情,但我们可以用爱与知识为他们点亮一盏灯。”郑昕说。
今年8月7日,榆中县发生山洪灾害,郑昕再次主动请缨,带领志愿者团队奔赴一线。他结合积石山地震救援的经验,优化形成“无人机侦察+分级排查”的工作方法,显著提高了救援效率。在灾区的每一天,他都和队员们一起装卸物资、核实信息、安抚群众,经常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救灾不仅是抢时间、送物资,更是要把希望和信心带给受灾的人。”郑昕这样说道。
教师与志愿者,两种身份,同一颗初心。郑昕用专业、温暖与坚持,影响着课堂上的孩子们,也守护着困境中的人群。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次次平凡的行动汇聚成光,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郑昕说,“这就是我认为最有意义的生命。”
兰州日报记者 任泽昕 文/图
来源:观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