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想要降血糖,牢记吃饭这几点,血糖稳如泰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3 17:39 1

摘要: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就是不吃糖。听上去有道理,但这句话把血糖问题说得太简单了。血糖的高低并不只是吃了“甜”食才升高,其实,吃米饭、馒头、面条这些“看起来不甜”的主食,也一样会让血糖直线上升。

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就是不吃糖。听上去有道理,但这句话把血糖问题说得太简单了。血糖的高低并不只是吃了“甜”食才升高,其实,吃米饭、馒头、面条这些“看起来不甜”的主食,也一样会让血糖直线上升。

现实是,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控制下,血糖依旧忽高忽低,问题常常就出在“吃”上。吃得对,血糖稳;吃得乱,血糖飙,再好的药也白搭。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医生反复观察到的共性难题。

钟南山院士曾公开表示,控制血糖的关键之一,是搞清楚怎么吃饭。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经验积累下的提醒。

特别是在糖尿病已成为中国成年人中发病率超过12%的常见慢病的背景下,吃饭这件事,真的值得我们重新学习。很多人吃了一辈子饭,但从没认真想过“怎么吃”这件事和健康有什么关系

我们先说一个直观的现象:不少刚确诊糖尿病的患者,第一反应是“戒糖”,从此不沾甜食。但没几天,他们就发现,即便滴糖不沾,血糖还是高

为什么?因为血糖的形成,不只是糖的问题,而是碳水化合物的问题。米饭、面条、红薯、包子,这些含淀粉高的主食,进入身体后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从而拉高血糖水平。

所以,“戒糖”其实远远不够,关键是要控制碳水摄入的总量和质量。这里说的“质量”,指的是碳水的消化速度,也就是“升糖指数”(GI)。

升糖指数高的食物,吃下去后血糖升得快,胰岛素也就跟着猛冲。长期这样,会加重胰岛的工作负担,血糖控制越来越难。相比之下,低GI的食物,比如全谷杂粮、绿叶蔬菜、豆类等,升糖慢,更有利于血糖稳定。

但问题来了,很多人知道要吃低GI,却不懂怎么搭配。比如,有人用糙米饭代替白米饭,觉得自己已经很健康了,但同时又吃了大块红烧肉、炸鸡翅,还配了一大碗浓汤。

这种搭配方式,不仅不能降血糖,反而可能让血糖波动更剧烈。食物之间是会“相互影响”的,一种食物的营养作用,常常取决于它和什么一起吃

吃饭顺序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研究证实。中国营养学会曾在2023年发布报告指出,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的顺序,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

这是因为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糖的吸收,而蛋白质则能增加饱腹感,减少碳水的摄入量。换句话说,吃饭顺序的调整,就像给血糖上了一把“慢刹车”

除了顺序,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关键点是“咀嚼”。快吞快咽不仅容易吃多,还会让食物更快进入小肠、被吸收,血糖上升也更快。

每口饭咀嚼超过15下,有助于控制饭后血糖峰值。这听起来像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但其实对血糖管理非常有帮助。慢一点吃,不只是礼貌,更是代谢层面的智慧

再讲一个容易掉坑的地方:水果。很多人以为水果是天然健康的,含糖再多也没事,结果一顿饭后一大个西瓜下肚,血糖直接爆表。

水果虽好,但它的果糖也是糖,过量摄入同样会影响血糖稳定。特别是空腹吃水果,更容易让血糖急剧波动。如果真想吃水果,建议放在两餐之间、小份量、选择低糖水果,比如番茄、柚子、蓝莓等。

有些人吃饭喜欢“清淡”,觉得少油少盐就够了,却忽视了另一个问题:摄入蛋白质不足,也会影响血糖的稳定性。蛋白质不仅能延缓碳水的吸收,还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如果一顿饭主打米饭和青菜,缺了豆腐、鸡蛋、鱼等蛋白质来源,血糖控制同样难达标。别把“清淡”误解为“只有素菜”,那是对身体的误伤

那是不是多吃蛋白质就好呢?也不是。高蛋白饮食如果不配合足够的蔬菜和水分,也可能导致代谢负担加重。关键在于平衡,而不是一味地“偏食”。任何营养素都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才有意义

吃饭的时间点也不容忽视。每天固定时间进餐,有助于胰岛素分泌的节律稳定。如果一顿吃得早,一顿吃得晚,身体在应对血糖波动时就会“手忙脚乱”。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外出旅游或加班时,血糖波动更大。身体喜欢规律,任性的进食时间只会让控制变得更困难

当然,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大坑:夜宵。很多人晚上加了班,饿到睡不着,来一碗泡面或一块面包,结果半夜血糖飙升。

夜间进食会打乱胰岛素的分泌节律,让胰岛“加班”,长期下来会加速胰岛β细胞的衰竭。再饿,也尽量不要吃高碳水夜宵。实在需要,可以选一小块煮蛋或几颗坚果,最起码别让血糖“炸锅”

说到底,想降血糖,不是靠不吃,而是靠“会吃”。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进食方式,比一味地忌口更有长期价值

而且这些饮食习惯的调整,不光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血糖在正常范围的“高危人群”——比如家族有糖尿病史、体重偏高、腰围超标的人,也一样适用。别等血糖飙了,才开始重视吃饭这件小事

有研究显示,2024年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一项多中心观察研究指出,通过饮食结构干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三个月内平均下降了1.2个百分点,效果优于单纯药物调整组。

这说明,吃得对,确实能“吃”出稳定的血糖。而吃得错,再好的药物也是“补救”。

很多人是被高血糖“吓”出来的,盲目忌口、拒绝碳水、饿肚子、靠保健品,这些做法不仅难以坚持,反而容易破坏基础代谢。

真正科学的饮食控制,不是极端,而是策略。从选择什么食物,到怎么吃、吃多少、几点吃,每个细节都藏着血糖的“命门”。

吃饭这件事,看似再日常不过,但它是血糖控制的起点,也是最后的防线。很多时候,不是药没用,而是饭没吃对。当我们开始认真对待每一口饭,血糖的故事才有可能重新书写。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丽,张雪,李敏,等.饮食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3):181-186.
[2]陈颖,刘芳,赵倩.不同升糖指数食物对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影响的研究[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3,31(04):245-249.
[3]刘俊,周蕾,王文杰.咀嚼频率对餐后血糖反应的影响研究[J].营养学报,2023,45(06):569-573.

来源:人初无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