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告本是传递信息的桥梁,但若用力过猛、重复过度,便成了让人避之不及的“噪音”。以下10个广告,凭借高频次、强洗脑或争议性,常年占据“最烦人广告”讨论榜,尤其前两位的争议声更是居高不下。
广告本是传递信息的桥梁,但若用力过猛、重复过度,便成了让人避之不及的“噪音”。以下10个广告,凭借高频次、强洗脑或争议性,常年占据“最烦人广告”讨论榜,尤其前两位的争议声更是居高不下。
1. 唐国强代言的酒类/理财广告
凭借“皇帝专业户”的国民度,唐国强的广告自带熟悉感,却因重复的台词、夸张的宣传话术(如“XX酒,中国人的酒”)和无孔不入的投放(电视、短视频平台轮番轰炸),让观众从眼熟变成“耳熟到烦躁”,尤其是频繁的重播,直接拉低了观看体验。
2. 岳云鹏代言的餐饮/APP广告
岳云鹏的幽默人设本是优势,但广告中刻意的“接地气”台词(如“XXAPP,省钱又省心”)搭配重复的场景表演,加上在综艺、短视频中高频植入,导致“喜剧感”变成“疲劳感”。部分广告剧情单薄,全靠他的个人风格撑场,反而显得生硬刻意。
3. “找工作,直接跟老板谈”类招聘广告
魔性的口号+循环播放的画面,让这句台词成了“洗脑神曲”。广告试图用直白打动用户,却因无差别投放(电梯、短视频、电视全覆盖) 和简单粗暴的表达,让观众听到就想划走,甚至产生对品牌的抵触情绪。
4. 某网红洗发水“防脱”广告
“脱发星人必看”的标题+夸张的前后对比图,本是精准定位,却因过度渲染焦虑(如“30岁不防脱,40岁变光头”)和重复的“XX成分,防脱奇效”话术,加上在各类视频平台强制植入,让用户从“关注”变成“反感”。
5. 某母婴APP“新手妈妈必备”广告
广告瞄准新手父母的需求,却用刻意煽情的剧情(如“第一次当妈,怕给不了最好的”)搭配重复的“下载XX,解决所有难题”口号,加上在育儿类内容中高频弹窗,让本就焦虑的家长更添烦躁,觉得“被强行灌输需求”。
6. 某电商平台“砍一刀,免费拿”广告
“邀请好友砍一刀,0元抱回家”的营销模式,因过度依赖社交裂变,加上广告中“只差0.01元”的诱导性画面反复出现,以及在微信、短视频平台的强制分享提醒,让用户既反感“骚扰式邀请”,又对“虚假优惠”产生质疑,成了“烦人的社交负担”。
7. 某口腔护理品牌“美白牙贴”广告
广告用“黄牙显老,美白逆袭”的对比,试图打动爱美人群,却因重复的“7天美白,无效退款”承诺和在美妆类视频中频繁插播,加上画面中过度夸张的牙齿颜色差异,让用户觉得“不真实”,反而对产品效果产生怀疑,同时厌烦其“强行种草”。
8. 某游戏“开局送神装”广告
“一刀999,装备全靠打”的经典台词+粗糙的游戏画面,本是吸引传奇游戏爱好者,却因无差别投放(从儿童动画到中老年视频平台全覆盖) 和重复的“下载即送,不玩亏了”话术,让非目标用户觉得“聒噪”,目标用户也因“广告与实际游戏不符”而失望,成了“不分场合的噪音”。
9. 某外卖平台“会员红包,天天领”广告
“饿了么?点外卖,领XX红包”的口号+循环的“红包到账”音效,试图用优惠吸引用户,却因在饭点高频弹窗(如打开视频APP就自动弹出)和重复的“开通会员,更划算”提醒,让本就想快速点餐的用户觉得“被打断节奏”,甚至因“红包金额虚高”产生不满。
10. 某教育机构“孩子成绩差,就上XX课”广告
广告抓住家长的教育焦虑,却用过度放大孩子成绩问题(如“考试不及格,升学没希望”)的剧情,搭配重复的“名师辅导,提分快”话术,加上在中小学教育类内容中强制植入,让家长觉得“被戳痛点”,同时反感这种“用焦虑绑架消费”的营销方式。
这些广告的共性,在于“把重复当记忆点,把轰炸当传播”——忽略了用户对“适度”和“真诚”的需求,最终从“传递信息”变成“消耗好感”。毕竟,好的广告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强行闯入的噪音”。
来源:半岛退休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