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好卫校丨遵义江南卫校学生访谈录:青春在夕阳红里闪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6 00:47 2

摘要:这个暑假,她的身份从“品学兼优的学生”变成“实习管理员”,在给老人喂饭、记录健康数据、协调护理排班的琐碎里,触摸着一个专业的温度与重量。她的实习日记里,不仅写满了对银发群体的牵挂,更藏着一个答案: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正成为一片充满希望的原野

今年夏天的遵义,蝉鸣织成一张温热的网。遵义江南卫生学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玲玲,背着装有血压仪、护理笔记的帆布包,走进了叔叔开办的养老院。

这个暑假,她的身份从“品学兼优的学生”变成“实习管理员”,在给老人喂饭、记录健康数据、协调护理排班的琐碎里,触摸着一个专业的温度与重量。她的实习日记里,不仅写满了对银发群体的牵挂,更藏着一个答案: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正成为一片充满希望的原野。

从课本到床头 护理笔记里的“专业温度”

“张奶奶今天早餐只吃了半碗粥,血压145/90,比昨天略高。下午得记得提醒她吃降压药,陪她到院子里晒晒太阳——她总念叨年轻时在菜园摘辣椒的日子。”玲玲的实习笔记上,字迹娟秀却透着认真,页边画着小小的太阳图标。这是她到养老院的第三天,从最初给老人量血压时手抖,到现在能准确捕捉每个老人的习惯,课本上的“老年照护规范”正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动作。

养老院的清晨从6点半开始。玲玲跟着护理员李姐走进82岁的王爷爷房间时,老人正对着窗外发呆。“爷爷,我们今天学手指操好不好?您看,这样攥拳再张开,能活动关节呢。”她边说边握住老人枯瘦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老人手腕上的老年斑。这个动作来自课本里的“触觉沟通技巧”,但当老人的手在她掌心微微颤抖时,玲玲忽然懂了: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场”的温暖。

有天夜里,91岁的刘奶奶突发心悸。玲玲跟着值班医生冲过去时,老人正紧抓着床单呻吟。她下意识地按照课堂上学的“老年急症应急流程”,先解开老人领口、垫高枕头,轻声说:“奶奶别怕,我在呢。”直到老人心率平稳,她才发现自己后背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课本上说‘保持镇静是首要原则’,可真到了现场,才知道‘镇静’里要装着多少心疼。”玲玲在日记里写道。

叔叔看着侄女的笔记,常常想起她刚来时的样子:“第一次给老人喂饭,粥洒了一身,急得快哭了。现在倒好,能一边给爷爷剪指甲,一边听他讲过去的故事,比我们这些老手还细心。”而玲玲知道,这份“细心”里,藏着专业赋予的底气——从老年心理学里的“怀旧疗法”,到康复护理中的“关节活动度训练”,那些曾被她背得滚瓜烂熟的知识点,正变成照护老人的“铠甲”。

从管理员到多面手 岗位轮换中看见“专业广度”

“玲玲,三楼的呼叫器响了,李姐正在喂饭,你去看看?”“玲玲,今天的采购清单核对好了吗?蔬菜要新鲜的,张奶奶吃不了太硬的……”在养老院,玲玲的实习不止于护理,还跟着叔叔学管理。她的帆布包里,除了护理笔记,还多了本“运营手册”,里面记着床位使用率、员工排班表,甚至还有老人家属的联系方式。

有次家属来探望,因为床位调整发了脾气:“我妈住了两年的房间,凭啥说换就换?”玲玲正整理着老人的健康档案,听见争吵声立刻迎上去。她没有急着解释,而是先给家属倒了杯水,翻开档案说:“阿姨您看,李奶奶最近腿不好,医生建议住一楼方便轮椅出入。我们特意把新房间朝南,阳光比原来还好,您要不要去看看?”一番话既讲清了调整的原因,又透着对老人的关怀,家属的气渐渐消了。

“这就是我们专业学的‘老年服务沟通技巧’,课本里说‘换位思考是化解矛盾的钥匙’。”玲玲笑着说。她还跟着后勤师傅盘点物资,发现养老院的防滑垫磨损严重,立刻在周会上提出更换建议:“《老年安全防护规范》里说,防滑系数必须达到0.8以上,现在这批已经不达标了。”叔叔看着她拿出的检测报告,突然意识到:这个小姑娘带来的不只是年轻的活力,还有专业的规范意识。

最让玲玲触动的是和社工一起组织“银发故事会”。87岁的陈爷爷讲起自己当教师的岁月,眼里闪着光;79岁的赵奶奶哼起年轻时的歌谣,引得满堂喝彩。“原来老年人服务不只是喂饭、擦身,还要懂他们的精神需求。”玲玲在日记里画了幅简笔画:一群老人围着一个女孩,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她忽然明白,这个专业需要的不只是护理技能,还有管理能力、沟通智慧、人文关怀——这是一个需要“多面手”的广阔领域。

从实习到梦想 青春蓝图里的“专业未来”

实习结束那天,玲玲收到了张奶奶亲手织的毛线手套,针脚有些歪歪扭扭,却暖得她眼眶发热。“丫头,你说以后要开养老院?奶奶等着住进去呢。”老人的话,让玲玲想起自己的初心。填报志愿时,有人说“学老年服务没出息”,但她在课堂上看到的一组数据始终记在心里: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97亿,专业养老人才缺口超百万。“总有人要做这件事,为什么不能是我?”

父母经商多年,起初不理解女儿的选择:“放着轻松的工作不选,偏要去伺候人?”直到玲玲带他们参观养老院,看着女儿熟练地给老人测血糖,听着老人们一声声“玲玲丫头”的亲昵呼唤,母亲悄悄抹了抹眼泪:“孩子,你做的是积德的事,爸妈支持你。”

现在,玲玲的笔记本最后几页,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养老院:“要设康复理疗室,配专业的PT训练设备”“每层楼都要有‘记忆角’,帮失智老人找回时光”“还要开老年大学,让爷爷奶奶有自己的兴趣班”……那些在实习中积累的经验、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正一点点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有人说我们专业‘没技术含量’,可他们不知道,给老人喂饭要掌握45度倾斜角度,翻身要避开压疮易发部位,就连说话的语速都要比常人慢三分之一。”玲玲的语气里带着骄傲,“更重要的是,我们守护的是一个人最后的尊严,这份工作,值得用一生去做好。”

夕阳西下时,玲玲站在养老院的院子里,看着老人们在晚霞里散步,护理员们推着轮椅缓缓走过。她知道,自己脚下的路,是无数老人期盼的“幸福晚年”,也是一个专业的光明未来。就像她在日记最后写的:“青春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夕阳红里的守望。当我们把专业的种子播进这片土地,收获的必将是满世界的温暖与尊重。”

在老龄化社会的浪潮中,玲玲和她的专业,正像一粒破土的种子,带着青春的力量,生长出无限可能。

来源:涵涵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