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掖庭令将则诣御史府以视(邴)吉,(邴)吉识,谓则曰:“汝尝坐养皇曾孙(宣帝)不谨,督笞汝,汝安得有功!独渭城胡组、淮阳郭徵卿有恩耳。”分别奏(胡)组等共养劳苦状。——资治通鉴”
接着说。
话说邴吉当年挽救了襁褓中的宣帝,这么多年,从没对人说过,现在,因为别人提,索恩、索回报,将邴吉带了出来。
“掖庭令将则诣御史府以视(邴)吉,(邴)吉识,谓则曰:“汝尝坐养皇曾孙(宣帝)不谨,督笞汝,汝安得有功!独渭城胡组、淮阳郭徵卿有恩耳。”分别奏(胡)组等共养劳苦状。——资治通鉴”
当是时,邴吉已经是御史大夫,帝国二把手。掖庭令带着则去大夫府见邴吉,虽然过了很多年,但邴吉依然记得这个人——
1、你有啥功劳?你也配提功劳?当初你毛手毛脚,抚养皇曾孙不用心、不谨慎,被鞭打,你忘了吗?可见当时大家并不认为伺候这个小屁孩是什么人生机遇,而且因为带孩子,还影响自己作工效率;
2、唯渭城胡组、淮阳郭徵卿这俩有功劳。这一段之前我们说过,这里不啰嗦了,大家感兴趣可以翻翻宣帝专辑最初的文章。
因为这原因,邴吉遂将当时具体情况向有司做了详细的通报,有司立即汇报给宣帝。
“诏(邴)吉求(胡)组、(郭)徵卿;已死,有子孙,皆受厚赏。诏免则为庶人,赐钱十万。上(宣帝)亲见问,然后知(邴)吉有旧恩而终不言,上大贤之。——资治通鉴”
宣帝让邴吉负责寻找这俩人渭城胡组、淮阳郭徵卿,二十多年了,都去世了,好在她们都有子孙,遂对其子孙厚赏。
至于这个名叫则的宫婢,虽然不称职,虽然有缺点,但她毕竟跟宣帝有过交集,于是——
免则为庶人,豁免其奴籍,恢复自由民的身份;
赐钱十万,给了笔巨款,这些钱对她来说,几代人花不完;
上亲见问,宣帝亲自召见则问话,另俩不在了,二十多年下来,见证自己当年小不点、尿不湿时代的,大约就剩这个则了。以宣帝的尿性,肯定问得很仔细——朕那会儿可爱吗、一天尿几次啊、拉屎臭吗、平时都吃点啥啊……由此,宣帝知道当初邴吉护驾第一功,刀口下救了自己,但这还不是关键,关键是,这么多年,竟然对谁都不提。
朕没上位,你不提,朕不挑你理;朕上位了,老霍在,你不提,朕也没法挑理;老霍不在了,你还不提,这就见外了,你拿朕当外人是吧……不拿巨功做本钱,不挟恩邀官索禄,这尼玛,这就是传说中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呀——史书里一般称之为,长者(厚道人)、巨贤(道德楷模)!
读书至此,半隐斋主人不由扶了扶眼镜,在安河桥下停驻,点了颗兰州,不对,是大前门,有道是,泪水打湿白斩鸡,再见已是他人……不对不对,窜稀了……掩卷沉思,不禁有点惭愧,对比邴吉,老夫真的、真的、真的,很浅薄,我特么要是对人有点恩,哪怕屁大点的,恨不得拿个小喇叭循环播放,好让全地球的人都知道。
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邴吉的顾虑是对的,万一这是个别扭的主,嘴上要报恩,背地里捏死你,怎么办?——有些恩,是可以报的;有些恩,是没法报的。
“(宣)帝以萧望之经明持重,议论有余,材任宰相,欲详试其政事,复以为左冯píng翊yì。(萧)望之从少府出为左迁,恐有不合意,即移病。上闻之,使侍中成都侯金安上谕意曰:“所用皆更治民以考功。君前为平原太守日浅,故复试之于三辅,非有所闻也。”望之即起视事。——资治通鉴”
这个阶段,宣帝非常看好萧望之。老萧很有学问,是当时知名大学者,还有过正面硬杠老霍的经历,宣帝在民间那会儿,经常听闻老萧大名,而且大多是正面称赞的,因此十分敬重之,现在有机会一起工作,总能在人群里一眼看见老萧。
宣帝是拿老萧当宰相培养,但宣帝用人,都得放到地方上干几年太守、国相(这活不好干,都是些具体事务,需要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有没能力,一上手就知道了),而老萧的履历就缺这环。史料上说,老萧议论有余,就是动嘴很行,动手能力不好说,毕竟一直在长安,没下去过。
于是,宣帝将老萧调整为左冯翊,三辅之一,等同于郡的太守,但地位比太守高一点,毕竟是京畿地区。这会儿老萧是少府,皇帝大管家,九卿之一,从少府转为左冯翊,一般认为……不用认为,这就是降级。
老萧陡然接到通知,整个人从内到外、从上到下,都懵逼了,心说是不是洒家犯啥错误了?咱也没喝酒闹事、倒拔杨柳树……这个时候不能乱动,赶紧称病,说自己身体不好,每次一吃三碗饭,就胃疼,可能是饭前那三张饼闹的,必须回家养病。
宣帝知道这不是胃疼,这是心疼,对,心病。于是安排亲信金安上(金日磾的侄子)上门慰问,老金曰,皇军托我带个话……不对,皇帝托我给你带个话,本朝升官必须有基层治理的功劳,老萧你之前虽然做过平原太守,但日浅——这是老金给老萧面子,我们前面说过,当时安排老萧做平原太守,老萧立刻上折子,陈述自己不能去的理由,宣帝认为有道理,遂将他留在身边,也就是说,他压根没有到任过。
所以,宣帝真的是高看老萧一眼,这是哄着、抬着给丫凑履历,知道他不肯去远地儿,于是安排在京畿地区做左冯翊,虽然是地方官,但仍在长安办公,虽然在长安办公,但理论上属于地方官……半隐斋主人忍不住一壶二锅头下肚,干枯的脸上顿时微微泛起红晕,老夫就想问一句,这样的领导,为何我就遇不到?
老金这么一说,老萧回过神来,不是自己犯错了、也不是皇帝听了啥传闻误会自己,是领导给自己补履历呢,早说呀,一个咸鱼翻身,不对,鲤鱼打挺,立刻起来赴任。
“初,掖庭令张贺数为弟车骑将军(张)安世称皇曾孙之材美及征怪;(张)安世辄绝止,以为少主(昭帝)在上,不宜称述曾孙。——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这里插入一段宣帝早年人生的花絮——
张贺、张安世,是兄弟俩,都是张汤的儿子。昭帝时代,张贺担任掖庭令,张贺是戾太子刘据阵营的,武帝末巫蛊之乱被清洗,最后总算保住了一条命,但下蚕室,割了JJ,之后出任掖庭令。
张贺经常跟弟弟张安世称赞皇曾孙,即,刘病己小盆友,那会儿还没有成为宣帝。每次一提到这话题,张安世立刻、马上作色,制止张贺,理由是少主在上,昭帝已立,年纪又不大,春秋正富,不宜说这些话——这一段,大家有何感想?
半隐斋主人提一句,司马光轻飘飘带了这么段往事,有点历史经验的人应该很警觉,因为这就是,有些事必须斩草除根的原因!
当是时,刘据核心阵营肯定都沉没了,周边主要人物及其家族,大多都遭到致命打击,武帝做事是很彻底的。但涉及到的人太多,不可能都刹了,因此,必定还有相当的残余力量,而皇曾孙刘病己是戾太子一系的血脉,不可避免成为旗帜,隐隐然,很多人,比如,张贺,纷纷聚集到他的身边。
老夫揣摩这段,张贺称赞皇曾孙,肯定不仅仅代表他自己,并且,也不能仅仅只是称赞,其目的——张安世是当时的二把手,且是自己的弟弟;一把手是霍光,无论老霍自己承不承认,他都是刘据一系的,这是血缘决定的……因此,张贺这种有意无意的称赞,实际是在吹风、撩拨、试探。
“及帝即位而(张)贺已死,上(宣帝)谓(张)安世曰:“掖庭令平生称我,将军止之,是也。”——资治通鉴”
宣帝上来的时候(帝位转回戾太子一系),张贺已经去世(有点遗憾),某次偶然与张安世聊到这个事,宣帝明确表态——当时你制止张贺,是对的!
这个表态——
一方面,是给张安世吃定心丸,解除其心里芥蒂——当时你不接球,不是对我不忠,而恰恰是忠诚,是维护我;
另一方面,可见当时真的有人在蠢蠢欲动,只是力量太弱(武帝下手太狠),没有形成气候。老夫揣摩,当时戾太子一系肯定有人暗地窜连,但都是些残余力量,太弱了,卷不起风浪,硬来,那得鱼死网破,而且大概率是找死,武帝末年巫蛊之乱的惨剧怕是要再演一回;
理解这些,就能明白为何宣帝上台后,频繁搞祥瑞,啥凤凰、甘露、麒麟,多次出现的原因。
“上(宣帝)追思(张)贺恩,欲封其……——资治通鉴”
张贺算是宣帝人生初期的大恩人之一,划重点,不是恩人,是大恩人——恩人与大恩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大家千万不要用俗人的眼光看问题,给箱鸡蛋、送几斤水果,给点钱,那叫帮助,力所能及的帮助,得承认,这是一种善,但不叫恩,达不到“恩”的层次,更别提大恩……邴吉、张贺这类,才是大恩、大恩人的代表。
但这会儿张贺已经死了,没法在其活着的时候报答,实在令人遗憾。宣帝思来想去,要给其追封……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
来源:半隐斋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