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第二天,同一个“怂货”在地铁口拦住一个抡酒瓶的醉汉,三秒卸掉对方肘关节,酒瓶没落地,人没见血,警察到场只看见醉汉跪在地上哭。
“练了五年散打,被醉汉指着鼻子骂,他居然双手插兜不吭声?
”
上周,健身房里这条八卦一出口,全场哄笑:怂货,白练了。
可第二天,同一个“怂货”在地铁口拦住一个抡酒瓶的醉汉,三秒卸掉对方肘关节,酒瓶没落地,人没见血,警察到场只看见醉汉跪在地上哭。
他拍拍手,像刚扶完老奶奶过马路,走了。
这才有人想起,他确实很久没在朋友圈晒过沙袋、没说过“今晚又KO了谁”。
头像换成了一只打瞌睡的猫,签名写着:能跑就别打,能道歉就别跑。
散打队的老教练见怪不怪:
“第一年学的是怎么出拳,第十年学的是怎么把拳头放回口袋里。
”
训练馆里,新学员最想学后旋踢,老学员却蹲角落练呼吸,数四拍吐一次气,像给火山装阀门。
心理学上管这叫“反应抑制”,说人话:脑子比拳头先到。
数据也凑热闹,北京体育大学做过跟踪,系统练散打三年以上的人,街头冲突参与率比普通人低42%,不是没机会打架,是自动把火线掐了。
有人不服气:那练了干嘛?
当菩萨?
还真不是。
散打给的第一个礼物是“知道一拳下去多少钱”。
医药费、误工费、案底、留案底以后孩子过不了政审……越算越冷静。
第二个礼物是“退路地图”。
被醉酒大汉锁喉,他先侧身让动脉,再踩对方脚背,趁疼得跳脚时撤步三米,监控里看起来像醉汉自己摔了个屁股墩,完美正当防卫。
最尴尬的是社会滤镜。
十年前,你说练散打,姑娘退半步:暴力狂。
现在,你说练散打,姑娘也退半步:怕你一拳打死人。
其实真练到家的人,连吵架都嫌费劲。
李连杰那段采访被翻出来:
“我练武几十年,最骄傲的一次是有人掀我桌子,我转身走了,回家睡了个好觉。
”
评论区一水“吹牛”,可队里兄弟懂——那桌子要是没掀,他得失眠半个月,后悔自己怎么没忍住。
所以,别再把“不还手”当笑话。
人家只是提前在脑内把架打完了,代价为零。
剩下的力气,还要拿来还房贷、陪媳妇、给猫铲屎。
下次地铁里看见壮汉被喷一脸唾沫星子却笑眯眯戴耳机,别急着骂怂。
可能他耳朵里放的不是歌,是教练的碎碎念:
“打赢了进派出所,打输了进医院,打死了进盒子,你选哪个?
”
来源:外向扑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