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月杭州,烟雨桂香。9月11日-14日,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浙江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NCN 2025)在杭召开。9月12日下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刘俊艳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任潇博士分别以《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
九月杭州,烟雨桂香。9月11日-14日,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浙江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八次神经病学学术会议(NCN 2025)在杭召开。9月12日下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刘俊艳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任潇博士分别以《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新选择》和《复方中药对头痛治疗机制探索与临床实践》为题,系统阐述了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在急性缺血脑卒中(AIS)治疗中的精准溶栓机制与循证证据,以及养血清脑在头痛防治中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现将核心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新选择——国产创新药rhPro-UK的机制与临床实践
全球卒中负担沉重,再灌注治疗亟待突破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最新报告显示,卒中目前位列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1990-2022年全球卒中疾病负担持续攀升。作为卒中高负担国家,我国卒中发病率、死亡率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AIS约占卒中总病例的80%,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为显著特征2,凸显卒中防治的迫切性。“时间就是大脑”,早期血管再灌注治疗是有效降低AIS患者致残率、致死率的关键。目前,静脉溶栓(IVT)和机械取栓是AIS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其中,发病4.5小时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IVT为一线方案。该类药物虽显著提升纤维蛋白特异性、溶栓效果明确34rhPro-UK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溶栓药物,其核心优势源于独特的分子结构与作用机制:含4个结构域的独特分子结构,具备闭塞性血栓、纤维蛋白特异性溶栓作用,且有不与蛋白水解酶抑制剂PAI-1结合、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的特性5-9。rhPro-UK在血液中无活性,仅当特异性识别闭塞性血栓(血管内局部血压改变或缺氧触发)时才被迅速激活,催化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实现血栓快速溶解。而止血性血栓局部血压不受影响,因此rhPro-UK几乎不对止血性血栓起作用,有效规避出血风险,安全性优势突出。“rhPro-UK的创新机制解决了传统溶栓药特异性不足的痛点,实现了精准溶栓。”刘俊艳教授强调道。
图1. 刘俊艳教授现场照片
刘俊艳教授梳理了近十年来rhPro-UK的多项高质量临床研究,其中III期 PROST-2研究作为验证rhPro-UK用于AIS静脉溶栓疗效与安全性的核心试验,其结果显示,rhPro-UK组90天良好功能结局(mRS 0或1分)达标率(72.0%)高于阿替普酶(rt-PA)组(68.7%),非劣效成立;安全性方面,该组36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0.3% vs 1.3%,P=0.021)、7天内大出血发生率(0.5% vs 2.1%,P=0.0072)及临床相关非大出血发生率均显著更低10此外,其他研究亦为rhPro-UK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支撑,III期PROST研究表明AIS发病4.5小时内使用rhPro-UK与rt-PA疗效相当,且全身性出血风险更低11;III期PUMICE研究证实其用于轻型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且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更优12;II期PROACT研究则突破时间窗限制,显示发病6小时内动脉注射rhPro-UK可改善患者预后13刘俊艳教授指出,rhPro-UK的临床价值还体现在便捷的给药方式上:静推+静滴的给药方式可以随时停止输注或者调整方案,且采用固定剂量,无需根据体重调整,更契合急诊抢救需求。
目前,rhPro-UK已获得《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等多个中国权威脑血管病指南推荐14。刘俊艳教授强调,尽管rhPro-UK已取得丰富临床证据,但未来仍需开展大规模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验证rhPro-UK在AIS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溶栓药,rhPro-UK不仅实现了机制与疗效的双重突破,更以疗效相当、安全性更优的特点为全球AIS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复方中药对头痛治疗机制探索与临床实践——养血清脑的理论创新与循证实践
任潇博士指出,中医对头痛的认知源远流长,自《诗经·小雅·小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的千年记载,至《黄帝内经》“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的精辟论述,历经理论积淀与临床深化。现代医学提炼出头痛的核心病机在于“血虚肝旺”——血液滋养不足与肝气过旺贯穿疾病全程,该理论突破了传统头痛辨证的局限,为头痛防治提供了系统性思路15。
养血清脑以宋代养血调血的经典方剂“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为基,融汇钩藤、鸡血藤等10味中药,形成“养血平肝,活血通络”的核心治法。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养血清脑通过抗炎、血管调节、抗氧化和神经保护、镇痛、肌肉松弛、神经递质调节等多靶点,多通路协同治疗头痛。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养血清脑包含78个活性成分,作用于53个靶点及28条核心通路,通过调控IL-6、CGRP等关键靶点,实现对偏头痛的多维度干预16。
图2. 任潇博士现场照片
任潇博士指出,偏头痛机制研究动物模型存在主观难量化、临床难模拟等挑战。养血清脑最新机制研究采用硝酸甘油诱导的小鼠偏头痛模型,结合观察行为学、蛋白组、电镜、免疫荧光及分子机制等多维指标,证实高剂量可显著改善偏头痛样疼痛行为,并通过多维度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一方面,其能有效抑制三叉神经尾核(TNC)中CGRP等致痛神经肽的异常释放,缓解血管扩张;另一方面,通过减少线粒体损伤,保护神经元功能。该研究证实不同剂量养血清脑对小鼠急性及慢性偏头痛样疼痛的改善与神经保护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作用机制依据,标志着中医药在机制探索与循证转化上的重要跃进。
养血清脑:循证赋能头痛治疗的中国方案
任潇博士系统梳理了养血清脑在头痛治疗中的临床证据。Meta分析显示,养血清脑联合西药(盐酸氟桂利嗪/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单用西药,且安全性高;单用养血治疗偏头痛,有效率、头痛频率、持续时间改善情况,优于或等效于西药,优于部分中成药。
北京医院牵头开展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0天后,相对于对照组(安慰剂),养血清脑组治疗后头痛总发作次数显著减少(3% vs. 49%,P<0.0001),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安慰剂(18.5% vs. 78.6%,P<0.001)17。在紧张型头痛治疗中,养血清脑同样展现出显著优势。一项网状Meta分析表明,养血清脑联用西药治疗紧张型头痛患者,在缓解头痛强度、改善头痛频率、改善头痛持续时间等三项指标上均表现良好18。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养血清脑已获得国内多项权威指南与专家共识推荐,进一步肯定了该药物在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及其他类型头痛领域的临床治疗价值19,20。任潇博士还分享了中国头痛登记研究(CHAIRS)中养血清脑亚组研究的最新进展。该亚组研究旨在通过收集真实世界数据,全面评估养血清脑颗粒/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效果与安全性、疗效优势及优势人群特征。研究设计分为急性治疗和预防治疗两部分,分别评估养血清脑颗粒/丸在头痛急性发作时的止痛效果和在预防治疗中的长期疗效。截至2025年8月,研究已入组1440例,预计2026年6月完成全部入组,2028年公布最终临床数据。
作为国家基本药物、医保甲类药品,养血清脑颗粒/丸已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上市,拥有52项国家专利和26项国际专利,其血虚肝旺理论指导下的治疗思路,为头痛治疗提供了中医药特色方案。随着CHAIRS研究的深入推进,养血清脑颗粒/丸的临床应用将将迈向规范化与精准化新阶段。
“循古方之意,循现代之证,循未来之准”,任潇博士总结道,中医药头痛治疗正加速实现从传统经验向循证医学的跨越,养血清脑作为中医药治疗头痛的代表方剂,正为全球头痛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可及的中国智慧方案。
总结
在NCN 2025的学术舞台上,刘俊艳教授和任潇博士分别聚焦AIS溶栓、头痛治疗两大方向,系统梳理了rhPro-UK从机制创新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证据并详细阐述其多靶点干预头痛的作用路径与扎实循证疗效。未来,随着rhPro-UK真实世界数据的积累与可及性的提升,以及养血清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二者将携手为降低卒中、头痛疾病负担注入中国力量。
专家简介
刘俊艳 教授
中国卒中学会 理事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和代谢分会 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学组 委员
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学组 委员
河北省卒中学会 副会长
河北省卫健委神经内科质控中心 副主任
专家简介
任潇 博士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偏头痛慢性化机制研究
中国卒中学会头痛分会秘书
江西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专委会委员
江西省卒中学会头痛分会常委
发表多篇SCI文章,主持国自然青年项目、博士后面上项目及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参考文献:
1.GBD 2021 Stroke Risk Factor Collaborators. Lancet Neurol. 2024;23:973–1003.
2.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内科杂志, 2025, 64(8): 723-735.
3.Song H, et al. JAMA Netw Open. 2023;6(7):e2325415.
4.Song H, et al. CNS Drugs. 2024;38(1):67-75.
5.Liu. J, Gurewich V. 1992; 31:6311-6317.
6.Fleury V, Lijnen HR, Angles-Cano E. J Biol Chem. 1993; 268:18554-18559.
7.William R. Rev Cardiovase Med, 2002,3(Suppl 2): S34-S44.
8.Liu. J et al. Circ Res, 2002;90:757-763.
9.Gurewich, Victor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10.5.SupplB,1987,16B-21B.
10.Li S, Gu HQ, Feng B, et al. Lancet Neurol. 2025 Jan;24(1):33-41.
11.Song H, Wang Y, Ma Q, et al. JAMA Netw Open. 2023 Jul 3;6(7):e2325415
12.Xiong Y, Meng X, Jin A, et al.JAMA Neurol. 2025 Mar 1;82(3):258-266.
13.Furlan A, et al. JAMA. 1999 Dec 1;282(21):2003-11.
14.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 57(6):523-559.
15.石松颖,过伟峰,李佩珊,刘金展,从血虚肝旺论治偏头痛,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
16.宁耀钧,等.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2,37(12)
17.罗盛,王新德,等.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05):38-41.
18.Shi M, Sun T, Zhang Y, et al. Heliyon. 2024 Jun 10;10(13):e32798.
19.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高长玉,吴波水,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43(5):517-526
2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等.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6):591-613.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神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