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泰国和中国的那点渊源,就像两家隔壁老乡,喜欢吵嘴,但每逢年节还得绕回来串个门。可到了他信家族这儿,世世代代的纠葛和亲近,倒真是没断过。我有个朋友常开玩笑,说世界上要找跟中国人更像的外国人,非泰国华裔莫属——他们能把中国春节过得比国内还起劲,还哼着潮汕小
橘子在南边是橘,搬到北方一变就成了枳。长得差不多,嘴里却是天壤之别。为啥会这样?水土一换,人也不一样,这事儿放到人身上,有时候比水果还要复杂。
有人说,泰国和中国的那点渊源,就像两家隔壁老乡,喜欢吵嘴,但每逢年节还得绕回来串个门。可到了他信家族这儿,世世代代的纠葛和亲近,倒真是没断过。我有个朋友常开玩笑,说世界上要找跟中国人更像的外国人,非泰国华裔莫属——他们能把中国春节过得比国内还起劲,还哼着潮汕小调、包着梅州粽子。听起来有点夸张,其实细细扒拉,这中间可有文章。
时间如果能往回拨个一百多年,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日子,广东梅州的邱春盛还在河港边儿徘徊。说是乘船南下,其实多少是种“无奈的选择”。清末乱世,家乡实在坐不住,他咬咬牙,背着仅有的行李、怀里揣着母亲缝的布包,搁到今天,算是典型的打工人出海记。他是那批最早一拨华人之一,飘到了暹罗,就今天咱们说的泰国。
邱春盛能吃苦,俗话说“客家人下南洋”,带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汗水和一股子闯劲。丝绸生意其实是后话,最难的是头几年看天吃饭,从摆地摊、跑腿,到后来觉得“泰国这头水土也能生根”,才慢慢做出点家底。很多老华侨的故事都是这样——靠点中国手艺,攒下第一桶金,熬过穷日子,有了下一代就在本地生下根来。邱家就是这样,从布衣到做生意,再到慢慢在政界、社会有了话语权,都是用年月和汗水砌出来的“人情砖”。
要说泰国的华人多得吓人,到曼谷菜市场转一圈,你很难分清到底是中国还是泰国。这么多年混血、通婚、同乡互助,彼此也都软了性子——但说到“知根知底”,你总能听见老一辈人聊天,说咱们祖宗是“客家邱”,还是“福建林”。这一脉香火,从邱春盛拉到了他信、英拉、再到颂猜和佩通坦——一个家撑起了泰国几代政坛的风雨。
他信,这名字对中国人来说也许不陌生,毕竟中国电视台也常播他的新闻。他有种典型的东南亚华侨味道:外面看着潇洒,内里却敬长辈、护小家,骨子里有种“吃亏是福”的实在劲儿。他信的家族在泰国混成了大头,每代人都没把中国忘在脑后。做大生意请师傅,总得找会讲中文的,给家中老人过生辰,端出来的还是亲妈教的客家菜。这种看似很小的动作,在大时代面前,其实是条救命的红线——他们不会忘了自己是谁。
其实很多中泰之间的“交情”,就全靠这么一股子亲缘传下来的。你说是利益?当然有。谁不想搭着中国的快船挣钱?可是真到关键时刻,他信从来没做过伤中国心的事。有时候,外人可能不太懂:为什么一个本地的泰国总理,会在中国“投资兴业”,总能说出两句地道的梅州话?不是因为便宜,更多是心里“有根”。
英语里有句话,叫“你可以离开家乡,但家乡永远是你的一部分”。这话放到他信家族身上,分外合适。哪怕后来政坛风高浪急,佩通坦刚露头,便遭了洪森一记冷箭,仕途眼看就要熄火,可一家子并没掉眼泪,也没有喊着“背叛”祖宗。他信下台后,泰国政坛再怎么乱,“友好合作”永远是一条明线,批评归批评,利益归利益,咱能明白攀亲也会做事。
说句实话,华人在海外就是这样:有点成就不容易,不想只为自己活着,还得为脸上的那点“龙的传人”扛点事。有时候政府换了三任,领袖下台又上台,家族的路反倒更长——拍拍胸口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来?
反过来看,有些人,戴着一副“华人后裔”的面具,到头来却叫人心寒。这事儿在菲律宾上演得格外明显。小马科斯、阿基诺三世,身世纸上一查,八竿子打着点“中华血统”。可他们在政坛上做的那些事儿,说句不好听的,倒像是和自己家门口的亲戚较劲。
有人问,为啥他们会这样?政治这东西,说白了就跟做菜一样,什么佐料下得多,味道全得变。有人爱吃辣,多放点辣椒,有人只图咸,保证比邻居下得猛。小马科斯和阿基诺三世这批人入主总统府,身后替他们拍手的可不是什么家人朋友,而是美国佬、欧洲人。你不顺着他们的心思捣鼓点事儿,坐不稳那总统椅子——于是,捅咱中国一刀,先出招再说。
其实仔细想,他们这么做,亏到底是亏自己家的脸。稍微年长点的菲律宾华裔,背地里都骂他们“不讲血脉,不认祖宗”。你站的位置不同,其实心气全变了。口口声声说自己“华夏后裔”,却干些“搬石头砸自家瓦”的买卖。要我说,这种人,纸面血统再响,也终究只能是“枳”——看着像,咬上一口,全不是一家味道,甚至还满嘴涩。
可这世界,一家人走亲情,一家人拎算计,谁也怪不着。江湖是现实的,有人愿意留着那点乡愁,有人就三杯烈酒断了根。本以为血浓于水,多少总能拧成股绳,可梦醒了才明白:水土一换,命运就断了接力棒。橘生在淮南,还是橘,可去了淮北,人家说不定就是枳了,没处讲理。
我们老说:“根在土里,叶子在风里。”家族荣辱,不过是风波里的几朵水花,到底还是要看人道心安。或许有一天,旧的恩怨会烟消云散,也许下个百年,谁还记得今天谁是橘,谁是枳?可只要还有人记得自己从哪儿来,总有一段血脉,不肯稀释成陌生的江水。
橘、枳不过一场因缘,走南闯北,各自修行。你说,他们心里到底是想着家乡,还是想着那张权力的椅子?这咸与甜、清与涩,有时候只有他们自己才咂摸得出来罢了。
来源:园中赏牡丹的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