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在街上遇到老张,他拍拍我的肩膀说:"老李,你还记得当年那个剃光头的北京女知青吗?"
前几天在街上遇到老张,他拍拍我的肩膀说:"老李,你还记得当年那个剃光头的北京女知青吗?"
我愣了一下,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张清秀却倔强的脸庞。
当然记得,怎么能忘记李明珠呢。
那是一九七三年的春天,我们这批知青刚到黑龙江的小村庄不到半年。
村子叫做红星村,坐落在松花江的支流边上,四周都是黑土地,春天一来就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村里突然来了个北京女知青,姓李,叫明珠。
她一来就做了件惊天动地的事儿——把一头乌黑的长发全剃光了。
在那个年代,女孩子剃光头,简直比天塌了还要轰动。
村里的老婆子们聚在一起嘀咕,年轻媳妇们更是指指点点,就连我们这些男知青也觉得她太另类了。
李明珠住在村东头王大娘家的西厢房里。
王大娘是个心地善良的老人,丈夫早年因病去世,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孩子。
大儿子在县农机厂当钳工,二儿子在生产队当会计,小女儿刚嫁到邻村不久。
李明珠刚到的时候,王大娘看着她那光溜溜的脑袋,心里也犯嘀咕。
但是这姑娘话不多,干活却很利索,王大娘渐渐觉得这孩子人品不错。
李明珠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帮王大娘挑水、劈柴、喂鸡。
下地干活的时候,她总是抢着干最累的活儿。
那时候春耕刚开始,地里的活儿特别多。
男知青们负责犁地、播种,女知青们主要是间苗、除草。
李明珠干活从来不偷懒,汗水顺着她光亮的脑袋往下流,她就用蓝布毛巾一擦继续干。
社员们开始对她刮目相看了。
生产队长老刘私下里跟人说,这丫头虽然长得怪,但是干活真不含糊。
真正让大家改变看法的,是那年夏天的一件事。
村里的赤脚医生张师傅外出参加县里的培训学习,正好碰上村东头的小媳妇王翠花临产。
那个年代,农村妇女生孩子全靠接生婆,可村里的接生婆刘大娘突然腰疼病犯了,起不来床。
产妇疼得死去活来,家里人急得团团转,男人们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候李明珠出现了。
她说她在北京的时候跟着医院的护士阿姨学过一些基本的医护知识,可以试着帮忙。
产妇的婆婆半信半疑,但是情况紧急,方圆十几里地找不到其他会接生的人,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李明珠挽起袖子,认真地给产妇检查,然后指挥家里人准备热水、干净的布条、剪刀。
她的动作熟练而沉着,一点儿也不慌乱,那份镇定让在场的人都安了心。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一个健康的男婴顺利降生了。
孩子的哭声响彻整个院子,产妇的婆婆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拉着李明珠的手直掉眼泪。
这件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
大家这才知道,这个剃光头的北京女知青,原来还有这样的本事。
从那以后,村里人对李明珠的态度完全变了。
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愿意找她看看。
她总是放下手头的活儿,认真地帮助别人。
有一次村里的老王头突然肚子疼得厉害,蜷缩在炕上直冒冷汗。
李明珠二话不说,和几个年轻人一起,用门板抬着老王头走了十几里山路到公社卫生院。
后来医生说是急性阑尾炎,幸亏送得及时,不然后果真不敢想象。
老王头出院后逢人就说,明珠这丫头就是他的救命恩人。
李明珠还经常给村里的孩子们讲故事、教他们识字。
那时候农村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村里的小学只有一个老师,还经常因为各种原因停课。
李明珠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在王大娘家的院子里给孩子们补课。
她用树枝在地上写字,教孩子们认字、算数,还给他们讲《红岩》里的故事。
孩子们围着她坐成一圈,专心致志地听她讲课。
月光洒在她光亮的脑袋上,显得格外温柔。
有个叫小虎的孩子,父亲在县里的铁路上当工人,母亲身体不好,平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老人家识字不多,小虎的功课就落下了很多。
李明珠就特别关照他,经常给他补课,还用自己的津贴给他买铅笔和作业本。
小虎的成绩很快就追上来了,后来还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
多年后小虎成了县医院的医生,每次回村都要到王大娘家看看,总是念叨着李明珠的好。
李明珠在村里住了整整三年。
这三年里,她帮助过的人数不清。
谁家的房子漏雨了,她爬上房顶帮忙修补。
谁家的庄稼生虫了,她跑到公社农技站查阅资料,找到治虫的办法。
谁家的老人生病了,她买药送药,端茶递水,比亲闺女还要贴心。
她就像村里土生土长的女儿,大家都舍不得她。
最让人感动的是那年秋天的事儿。
村里有个叫小二的青年,因为小时候发过高烧,智力有些问题,但是人很善良。
那天下午小二到河边洗衣服,不小心滑倒掉进了河里。
当时正值秋汛,河水很急,村里的大老爷们都不敢贸然下水。
李明珠听到呼救声,二话不说就跳进了河里。
她水性不算太好,但是拼尽全力游到小二身边,死死抓住他的衣服往岸边游。
河水冰凉刺骨,两个人在水里挣扎了好久。
李明珠用尽最后的力气把小二推到岸边,自己却被河水冲出去好远,幸亏被下游打鱼的村民救起。
那一次她差点儿丢了性命,在炕上躺了整整一个星期才缓过来。
村里人这才真正明白,这个剃光头的北京女知青,心里装的全是别人。
小二的母亲是个寡妇,听说李明珠为了救自己的儿子差点儿没命,跪在王大娘家的院子里不肯起来。
从那以后,李明珠在村里的地位就更不一样了。
大家都把她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
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给她送点好吃的。
她生病的时候,全村的人都来看望她。
一九七六年,国家政策有了变化,知青可以申请回城了。
李明珠终于等到了回北京的机会。
临走的那天,全村的人都来送她。
王大娘拉着她的手舍不得放开,眼泪哗哗地流。
村里的老老少少都哭了。
孩子们围着她,拉着她的衣角不让她走。
小虎已经考上了中学,特意请假回来送她。
李明珠也哭了,她的头发已经长到肩膀,扎了两个小辫子,看起来温柔了许多。
她拿出自己珍藏的一张北京天安门的照片,送给了小虎。
她坐上了回北京的长途汽车。
透过车窗,她看着站在路边挥手送别的乡亲们,心里五味杂陈。
这三年的农村生活,改变了她,也改变了村里的每一个人。
她的光头长出了新发,但是她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永远不会改变。
后来我们才知道,李明珠之所以要剃光头,是因为她在北京的时候得过一场大病。
那是一种当时很少见的皮肤病,需要用药物治疗,副作用就是头发会大量脱落。
来到农村后,她干脆把剩下的稀疏头发全剃掉,重新开始。
她说,既然来到了农村,就要像农村人一样踏踏实实地生活。
头发的事儿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她的病其实早就好了,但是她觉得光头挺好的,省去了梳头的麻烦,干活也方便。
多年以后,我们这些知青大多数都回了城,各自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有的当了工人,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做了生意,有的进了机关。
但是每当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总会提起李明珠。
她那光亮的脑袋,她那善良的心,她为乡亲们做的那些好事,都成了我们青春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
前年春天我回老村看望王大娘,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精神还挺不错。
她拉着我的手问起了李明珠的近况。
我告诉王大娘,李明珠回北京后先是在一家医院当护士,后来又成了护士长。
她结了婚,丈夫是个中学老师,有了一儿一女,生活得很幸福。
但是她一直没有忘记红星村,经常给王大娘写信,还寄些钱和北京的特产。
每年春节她都会给村里的孩子们寄一些书本和文具。
王大娘听了很高兴,说她就知道,明珠那孩子心眼儿好,不会忘记乡亲们的。
院子里的老槐树还在,春天一到就满树绿叶,夏天的时候还是那么荫凉。
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剃着光头的女知青,坐在树下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情景。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李明珠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
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青春无悔,什么叫做无私奉献。
她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美丽不在外表,而在内心。
她让我们懂得,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别人怎么看你,而在于你为别人做了什么。
那个敢于剃光头的北京女知青,用她三年的青春,在黑土地上播撒了爱的种子。
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如今我们都已步入中年,鬓角斑白,孩子也都长大成人了。
但是每当想起李明珠,心中依然充满温暖。
她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善良,什么是责任。
她让我们知道,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人性的光辉依然可以闪闪发光。
这些品质比任何财富都珍贵,比任何成功都重要。
我想,这就是青春的意义,这就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没有那场病,如果她没有剃光头,李明珠的知青生活会不会不一样。
也许她不会那么引人注目,也许她会像其他女知青一样,默默地过完那三年。
但是命运就是这样安排的,她的与众不同让她承受了更多的目光,也让她有了更多帮助别人的机会。
她的勇气和善良感染了每一个人,她的故事成了我们这代人共同的记忆。
前些年改革开放了,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红星村通了电,修了公路,孩子们都能上学了。
当年李明珠教过的那些孩子,有的成了医生,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做了生意。
他们都说,是李明珠老师给了他们最初的启蒙,让他们知道了知识的重要。
小虎现在是县医院的副院长了,每年都会组织医疗队到农村义诊。
他说这是受了李明珠的影响,要把爱心传递下去。
王大娘去年过世了,临终前还念叨着李明珠。
她说她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了李明珠这样的好孩子。
她把李明珠留下的那些书信和照片都传给了小孙子,说这是传家宝。
我参加了王大娘的葬礼,心里很难过。
那个善良慈祥的老人走了,但是她和李明珠之间的那份情谊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那个时代的故事。
他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很难想象当年我们在农村的那种生活。
但是我觉得,李明珠的故事依然有意义。
她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代,善良和爱心都是最宝贵的品质。
她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外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的美好。
她告诉我们,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因为爱是会传递的。
每次想起那个剃着光头的北京女知青,我的心里就充满了力量。
她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
她让我明白,青春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得到了什么,而在于我们付出了什么。
那三年的知青岁月,虽然艰苦,但是很充实。
我们和农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是真正的爱。
李明珠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她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一课。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她的故事依然在我们心中闪闪发光,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明灯。
来源:那一刻的思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