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算力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算力规模的增长对GDP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实证分析表明,算力规模每增长1%,平均可带动GDP提升0.426‰,但不同地市,算力规模对其GDP的影响存在差
川观智库研究员 燕巧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算力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算力规模的增长对GDP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实证分析表明,算力规模每增长1%,平均可带动GDP提升0.426‰,但不同地市,算力规模对其GDP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报告》指出,对于GDP水平较低的地市而言,其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大多处于初创期,特点为大量的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消耗的同时尚未形成规模化产出。该类地市的算力规模增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财政消耗,但其发挥的作用尚未形成可观的成果,因此对于GDP增长的作用不足以抵消其对于资金的消耗程度。随着算力规模的增长,信息技术产业不断成熟,算力对GDP的拉动作用将逐渐显现。对于GDP水平较高的地市,其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大多处于增长期或成熟期,已经形成规模经济,即意味着单位成本的算力资本投入将带来超额甚至指数级的产出增加,从而能够有效拉动GDP增长。
另外,算力经济政策对于GDP增长具有长效带动机制。为增强算力对于数字经济以及国民经济整体的赋能作用,我国不断完善算力产业各领域顶层政策支撑体系。以算力枢纽节点政策为例,被选定为数据中心集群的地市,其算力规模每提升1%,会带动当地GDP额外增长0.109%‰o。即,算力经济政策的实施会放大算力规模增长对于GDP的促进作用。另外,地市所在的地域与算力政策对GDP的促进作用无关,算力经济政策效应对GDP的促进作用具有普适性。无论是东部、中部或是西部地市,均会受到政策对经济增长带动机制的影响。即政策的实施会放大算力规模增长对GDP的促进作用,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报告》指出,当前,制约我国算力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战略规划统筹不足,制度支撑体系有待完善;二是区域发展路径模糊,差异化发展模式有待探索,部分地区在推动算力产业布局过程中,缺乏因地制宜发展思路,盲目照搬发达地区经验,导致项目同质化严重,资源利用率不高;三是关键技术自主性弱,算力经济风险敞口明显,在高性能芯片和先进服务器等核心领域,我国自主供给能力仍然薄弱;四是算力融合赋能受限,产业渗透作用有待加强,算力与工业、农业、交通、能源、金融等重点行业的融合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对此,《报告》提出相关建议,要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政策引导,探索落地模式,因地制宜推动发展,鼓励各地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独具特色且适宜本地发展的算力经济模式,另外还要强化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应用牵引,增强算力赋能作用。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