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之争”,到底在争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6 09:53 1

摘要:这场争议之所以能瞬间戳中大众痛点,核心在于消费者在品牌宣传与实际体验的巨大落差中,真切尝到了“被忽悠”的委屈。

这两天,罗永浩与西贝围绕预制菜展开的争论,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这场看似寻常的“口水仗”,将预制菜行业规范、消费者权益保障、企业经营理念等深层问题推至台前,引发广泛思考。

对消费者权益遭漠视的担忧

这场争议之所以能瞬间戳中大众痛点,核心在于消费者在品牌宣传与实际体验的巨大落差中,真切尝到了“被忽悠”的委屈。

西贝店招 图源:京报网

一方面是“招牌现制,后厨预制”的认识落差。

多年来,西贝不断强化“现做”标签:“明厨现做,西贝的厨房没有秘密”的宣传深入人心,儿童餐更明确承诺“能现做不预制”,让消费者早已固化“在这里能吃到烟火气”的认知。

可争议中的细节,却彻底打碎了这层滤镜——罗永浩在微博中吐槽,羊排、葱香烤鱼等菜品吃出“隔夜重烤的腥味”;西贝开放后厨直播时,网友更目睹厨师频繁从冰柜取出预包装食材,大盘鸡5分钟就能出餐,连调料都鲜有添加。

这像极了奔着“现烤面包”的麦香进店,却发现是冷冻面团复热;为现烤鱼的滋滋热气入座,扒开内里却透着凉气儿;冲着“现熬汤底”的鲜气而来,喝到的却是浓缩料冲调……

“西贝们”藏起预制真相,既不标注也不告知,反倒用“现做”招牌引流,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民以食为天,食以信为本”,这场风波戳破的不仅是西贝的宣传滤镜,更是行业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导。当个体的委屈化作集体的共鸣,愤怒自然席卷而来。

西贝后厨 图源:新京报

另一方面是“花着现做的钱,吃着预制菜”的心理失衡。

事实上,争议的核心从不是“使用预制菜”本身——要知道,不少快餐品牌同样采用预制料包,却因定价与成本相匹配而被消费者所接受;电商平台的预制菜更是品类齐全、价格亲民,成为许多人的日常选择。

公认地,西贝菜品的定价并不低,消费者愿意买单,主要是认可其“现做品质”背后的价值。而西贝利用信息差制造价值错位,让消费者付着“现做口感、透明制作”的品质钱,吃到的却是“标准化复热”的预制菜。

这种“成本与定价不匹配、价值与价格相背离”的情况,才是让消费者感到愤怒的关键所在。

对商家傲慢回应态度的不满

在这场“舆论战”中,西贝的应对不仅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因一系列傲慢操作,陷入舆论“泥潭”。

为自证清白,西贝开放后厨,却暴露更多问题:媒体报道其食材含“保质期18个月的腌制冷冻鱼”“24个月的有机速冻西蓝花”。网友调侃:“带一岁娃,吃到‘两岁’西蓝花。”

面对舆论压力,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后续采访中表示,品牌营业额与客流量均受影响,自己已“陷入自证清白的循环”。

贾国龙(左图)与罗永浩 图源:网络截图

回溯事件脉络,这场舆论风波之所以升级,核心症结在于:面对消费者作为“体验者”的合理质疑,西贝的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自身问题、优化产品服务,而是用蛮横姿态对抗——

从最初称“一定会起诉罗永浩”,到推出“罗永浩同款菜单”、连夜召开“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全员大会,再到在微信群将罗永浩定性为“网络黑嘴”……

9月15日下午西贝发布的致歉信,一句“顾客‘虐’我千万遍,我待顾客如初恋”不仅未获谅解,反而引发更大争议。

“不卖预制菜”成了一些餐饮商家的揽客招牌 图源:大众点评网

从此前百果园董事长称要“教育消费者变成熟”,到爱康国宾负责人陷入“史诗级公关灾难”,再到此次“西贝之争”,诸多企业管理者亲自下场公关却“说翻车就翻车”,本质都是未能真正站在消费者立场上考虑问题。

消费者需要的是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不是商家的指责与“教育”;是消费过程中的价值与尊重,而非企业高高在上的“傲慢与偏见”。

对预制菜行业更趋完善的期许

“西贝之争”的核心,终究绕不开对预制菜的深度讨论,而争议背后,是公众对行业更趋完善的渴望。

一家预制菜企业的生产流水线 图源:新华社

其一,对预制菜定义的认知错位需弥合。

罗永浩与贾国龙的分歧,本质是当前市场中不同主体对预制菜认知的错位。目前行业内对预制菜已有一定界定,将经工业化预加工的预包装菜肴纳入范畴,而连锁餐饮中央厨房自制并配送的菜品,通常按现有餐饮管理逻辑运作,不在此列——这也是西贝认为自身“100%无预制菜”的依据。

但在消费者眼中,判断标准更为朴素:只要不是门店现切现炒,就更倾向于归为预制菜范畴。当西贝用中央厨房制品规避“预制菜”标签,刻意模糊消费者对“现做”的期待时,本属于行业与大众之间的“定义差异”,就演变成难以弥合的“信任裂痕”。

其二,对预制菜行业的消费信任需重塑。

近年来,预制菜在舆论场中的形象有所起伏,从曾经的“便捷新选择”逐渐成为争议焦点。

去年老乡鸡、兰湘子均被质疑使用预制菜,前者为自证拿出了20万字的《溯源报告》,后者靠公开后厨情况来释疑。

此次“西贝之争”中,贾国龙更是笃定:“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但事实上,预制菜本是食品工业化发展的自然产物——对商家而言,它能帮助实现标准化生产、提升出餐效率、更好控制成本;对消费者来说,正规企业生产的预制菜,因有成熟的品控体系,甚至可能比一些现制菜更有安全保障。

消费者在生鲜市场挑选预制菜 图源:新华社

预制菜已经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不可避免也无可厚非,消费者不是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劣质、缺乏标准的预制菜。

想要让预制菜真正赢得消费者认可、实现行业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制定强制性国标,确保信息透明,让行业朝着标准化、精细化、高品质提档升级。

比起罗永浩与西贝的“口水仗”,消费者更期待看到的是,预制菜行业在规范中稳步前行。

在美食的“烟火气”与食品工业的“标准化”之间,我们不需要非黑即白的对立,而是要一个诚实透明、让人吃得安心的市场环境——这才是“西贝之争”留给预制菜行业最值得思考的方向。

来源:青岛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