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追思:这辈子什么事情都可以忘记,唯独房东家的小妹我不能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10:14 1

摘要:站在自家院子里的老梧桐树下,望着飘落的黄叶,总会想起四十多年前的那个秋天。

知青追思:这辈子什么事情都可以忘记,唯独房东家的小妹我不能忘

我叫李明远,今年已经六十有三。

站在自家院子里的老梧桐树下,望着飘落的黄叶,总会想起四十多年前的那个秋天。

那是一九六九年,我作为一名北京知青,被分配到吉林省延边一个叫龙泉的小村子。

那年我十八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

临行前,母亲硬是把家里仅剩的两条毛巾、一床棉被和一个搪瓷缸子塞进了我那个破旧的帆布包里。

父亲则一直沉默不语,只在我要上车的那一刻,用粗糙的手掌重重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了句:"去了好好干,别给家里丢人。"

火车摇摇晃晃走了两天两夜,窗外的景色从城市的林立高楼,逐渐变成了连绵起伏的田野和山峦。

每经过一站,车上的人就少一些。

到了延边,和我一起下车的只剩下五个北京知青——张海洋、钱小丽、王子文、刘春花和我。

下车那天,天气格外寒冷,北风呼啸,吹得脸颊生疼。

我们几个城里娃瑟瑟发抖地站在站台上,手里紧紧攥着自己的行李,像是怕它们被风吹走似的。

来接我们的是龙泉村的副村长孙大叔,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笑起来却格外亲切。

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座上绑着一面红旗,远远看去,在这萧条的乡村车站倒显得格外醒目。

"同志们,欢迎来到龙泉村!"孙大叔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热情地招呼我们,"村里已经给你们都安排好了住处,走,跟我回村吧!"

我们几个人跟着孙大叔,走了大约两个小时的山路,才到达龙泉村。

村里早就安排好了知青住宿。

我被分配到村东头王家。

王家是个五口之家,王大叔四十八岁,王婶四十三岁,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大儿子王建国已经当兵去了,小儿子王建军在公社当会计,只有小女儿王丽华还在家里帮着干农活。

王家的房子是那种典型的东北农家小院,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院子中央有一口水井,井边种着几棵葱绿的小白菜。

我被安排在西厢房靠外的一间。

房间不大,只能放下一张木板床和一个小方桌,但窗明几净,墙角还有个小火炉,冬天用来取暖。

初到王家那天,恰逢王婶和王丽华在院子里晾晒玉米。

王婶是个实在人,见我来了,忙着招呼我进屋喝水,又是端茶又是倒水的。

"孩子,远道而来不容易啊!快进屋歇歇,我给你倒杯热水暖暖身子。"王婶拉着我的手,语气里满是关切。

而王丽华却显得有些腼腆,只是怯生生地站在一旁,偶尔偷瞄我一眼,被我发现了就赶紧低下头去,脸上泛起一片红晕。

王丽华比我小两岁,正是花一般的年纪。

她有一张白净的脸庞,乌黑的头发总是扎成两条粗粗的辫子,身上穿着一件灰蓝色的粗布衣裳,打着补丁但洗得很干净。

她不似城里姑娘那般娇气,但也有着农村女孩特有的朴实和坚韧。

每次下地干活,她总是默默跟在大人后面,从不叫苦叫累。

那年的深秋格外冷,早晚温差大,地里的活却不少。

我刚到村里那会儿,跟着村民一起收割高粱、挖红薯,忙得不可开交。

城里人哪干过这种活计,没几天手上就磨出了血泡,晚上疼得睡不着觉。

一天晚上,我正坐在院子里发呆,王丽华悄悄走过来,递给我一个小布包。

"这是什么?"我接过来,好奇地问道。

"打开看看。"她小声说道,声音轻得像是害怕被别人听见。

我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些黑乎乎的膏药,散发着一股草药的苦香。

"这是我奶奶留下的偏方,专治手上的血泡。你晚上涂上,明天就好多了。"说完,她就像受惊的小兔子一样跑开了。

我按照她说的做了,果然第二天手上的血泡消了不少,也不那么疼了。

从那以后,我对这个腼腆的小姑娘多了几分好感。

渐渐地,王丽华也不再那么拘谨了。

有时候,当她爹娘不在家,她会给我讲一些村里的故事,或者教我一些农活的窍门。

我也会给她讲北京的事情,城里的电影院、公园、还有那些她从未见过的高楼大厦。

每当这时,她总是睁大眼睛,一脸向往,仿佛那些遥远的景象就在眼前。

"明远哥,北京真的有那么高的楼吗?比咱们村的水塔还高?"她问,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当然了,比水塔高多了。有些楼,站在地上仰头看,脖子都会酸。"我笑着回答。

"那电影院呢?真的有那么大吗?能装下全村的人?"她继续追问。

"差不多吧。里面还有软软的座椅,不像咱们村礼堂那些硬邦邦的木凳子。"我说着,忽然有些想念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城市景象。

"明远哥,你说我以后能去北京看看吗?"她眼神中流露出向往。

我认真地看着她,"当然可以,等条件好了,我带你去。"

每次聊天,她都会缠着我讲更多的城市故事,而我也乐于满足她的好奇心。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故事和想象力或许是最珍贵的财富。

冬天来临的时候,东北的寒风刺骨,雪花漫天飞舞,积雪有时能没过膝盖。

我那间小屋虽然有火炉,但因为柴火紧张,总是烧不热。

晚上睡觉时,即使盖了厚厚的棉被,还是冷得直打哆嗦。

一天晚上,外面北风呼啸,雪花拍打着窗户,发出"沙沙"的声响。

我正缩在被窝里念叨着"北方的冬天太冷了",突然听到有人敲门。

开门一看,是王丽华,手里拿着一个包袱,身上落满了雪花。

"明远哥,这是我娘让我给你送来的。"她把包袱放在我床上,"是一床新棉被,我娘怕你冷着。"

她的脸被冻得通红,说话的时候呵出的白气在空中形成小小的云朵。

我打开包袱,里面果然是一床崭新的棉被,摸上去又厚又软。

"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我有些犹豫。

"你别推辞了,我娘说了,你是从城里来的,不习惯咱们这儿的冷天,多盖一床被子保暖。"王丽华坚持道,"再说了,这被子是我和我娘一起做的,你要是不用,我娘该说我了。"

看着她真诚的眼神,我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份厚礼。

"谢谢你,丽华,也替我谢谢婶子。"我由衷地说。

她笑了笑,转身要走,却又回过头来,"对了,被子里面还缝了一层羊毛,特别暖和。"

那晚,盖着新棉被,我睡得格外香甜,梦里都是温暖的北京城。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王家人的关系越来越亲近。

王大叔把我当成自己的儿子,有什么好吃的总是留给我;王婶也常常给我缝补衣服,洗洗涮涮;至于王丽华,更是像对待自家兄长一样照顾我。

冬天过去,东北的春天姗姗来迟。

随着气温回升,积雪开始融化,村里的小河解冻了,冰块顺着河流哗啦啦地响,像是大自然的交响乐。

田野里,嫩绿的新芽开始冒出头来,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是我在农村度过的第一个春天,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

绿油油的麦苗,粉红色的桃花,还有那清新的空气,都让我这个城里人感到无比舒适。

春耕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之一。

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下地干活,连平时足不出户的老人们也来帮忙。

我跟着王大叔学会了如何犁地、播种,虽然笨手笨脚,但也在不断进步。

有一天,我和王丽华一起去村外的小溪边挑水。

春日的阳光温暖而不炙热,照在小溪上,波光粼粼,岸边的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微风吹过,柳枝轻轻摇曳。

我们一人挑着一副水桶,沿着小路慢慢走着。

"明远哥,你还想回北京吗?"她突然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安。

我愣了一下,停下脚步,"当然想啊,那是我的家。"

"那...你什么时候回去呢?"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

我看着远处起伏的山峦,叹了口气,"不知道啊,可能要等几年吧。现在政策还没变,我们这些知青一时半会儿回不去。"

听我这么说,她脸上的表情似乎轻松了一些。

"那就好,那就好。"她小声嘀咕着,低着头继续往前走。

我有些纳闷,不知道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回到村子的路上,我们遇到了几个放学回家的孩子。

他们背着书包,叽叽喳喳地说笑着,脸上洋溢着天真无邪的笑容。

王丽华看着他们,眼神里满是羡慕。

"明远哥,你说我还能上学吗?"她忽然问道。

"为什么不能?"我反问道,有些惊讶于她的问题。

"我只上到初中就辍学了,家里困难,需要人手干活。"她有些遗憾地说,"我其实很想继续读书的。"

听她这么说,我心里一动,"要不我教你吧?我高中毕业,虽然比不上老师,但教你一些基础知识还是可以的。"

她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像是点燃了两盏明灯,"真的吗?你愿意教我?"

"当然,只要你想学。"我拍拍胸脯,信心十足地说。

就这样,我们约定每天晚上抽出一个小时来学习。

我教她语文、数学,有时候还会讲一些物理、化学的简单知识。

王丽华学得很认真,无论白天多么劳累,晚上总会准时来我的小屋上课。

即使有时候累得手指都拿不稳笔,她也从不叫苦,总是咬着牙坚持下来。

她学习非常刻苦,常常把我讲过的内容抄在一个小本子上,反复温习。

有时候遇到不懂的问题,她会憋在心里,等到第二天再来问我。

我能感觉到她对知识的渴望,那种纯粹的学习热情让我这个"老师"也深受感染。

有一次,下了一整天的雨,田里积水没法干活,村里人大多在家休息。

傍晚时分,雨停了,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在村庄上空。

我和王丽华坐在院子的石凳上,望着那道彩虹,一时间都有些出神。

"明远哥,彩虹为什么会有七种颜色?"她突然问道。

我想了想,开始给她解释光的折射原理,虽然有些专业术语我也说不清楚,但基本概念还是能讲明白的。

她听得很认真,不时点点头,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原来是这样啊..."她若有所思地说,"我以前一直以为彩虹是天上的仙女织的锦缎呢。"

我忍不住笑了,"这也是一种美丽的想象。其实科学和想象力并不冲突,它们都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抬头看着那道渐渐消失的彩虹,喃喃道:"不管怎样,彩虹真美啊。"

那一刻,我看着她专注的侧脸,心中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悄悄发芽。

夏天来临时,田里的活更多了。

除草、施肥、浇水,每天从天不亮干到天黑,回家时全身都是汗水和泥土的味道。

但这种充实的劳动也让我渐渐体会到了农民的不易和收获的喜悦。

有一次,我和王丽华一起在田里除草,太阳毒辣辣地照着,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流下来,浸湿了衣服。

王丽华比我干得还要卖力,弯着腰,一刻不停地拔着杂草。

我看她脸上汗水直流,忍不住说:"休息一会儿吧,别太累着自己。"

她直起腰来,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汗水,笑着说:"没事,我习惯了。"

说着,她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打开来,是几块黑乎乎的东西。

"给,尝尝。"她递给我一块。

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晒干的红薯干。

咬一口,甜丝丝的,还带着一股淡淡的香气。

"这是我自己做的,味道还行吧?"她有些期待地看着我。

"好吃!"我由衷地赞叹道,"甜而不腻,正好解渴。"

她听了,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低下头继续干活。

看着她忙碌的身影,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艰苦的农村生活中,王丽华就像一束阳光,总能让人感到温暖和希望。

夏天的时候,村里组织了一次文艺汇演,为了庆祝丰收。

王丽华报名表演独唱,唱的是《我的祖国》。

她平时很少在人前展示自己,这次却鼓起勇气站到了舞台上。

演出那天,村里的大小礼堂挤满了人,大家都穿着最干净的衣服,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当王丽华走上台时,她穿着一件简单的蓝色连衣裙,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扎着两条辫子,看起来格外清秀。

她先是有些紧张地看了看台下,然后深吸一口气,开始唱歌。

当她清亮的嗓音响起时,全场都安静了下来。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她的声音并不华丽,但纯净而有力,唱出了对土地、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那一刻,她不再是那个腼腆的村姑,而是一个闪耀着光芒的少女。

我坐在台下,看着她全神贯注的样子,心里不禁涌起一阵骄傲:这就是我的学生啊!

演出结束后,我忍不住夸她:"唱得真好,我都不知道你还有这一手。"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脸颊红扑扑的,"小时候跟我奶奶学的,她老人家最喜欢这首歌了。"

"下次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唱。"我提议道。

"好啊,不过你得先教我几首北京的歌。"她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就这样,在歌声中度过了那个夏天。

转眼间到了秋天,田野里金黄一片,沉甸甸的谷穗低垂着头,散发着丰收的喜悦。

这一年的收成不错,村民们脸上都挂着满足的笑容。

村里的知青点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聚会,大家带来了自己做的或者从家里寄来的食物,围坐在一起,聊天、唱歌,分享各自的故事。

我带去了王婶特意为我做的玉米面饼子,香喷喷的,大受欢迎。

晚会上,张海洋弹起了吉他,大家轮流唱歌。

轮到我时,我想起了王丽华教我的一首东北民歌,便唱了起来。

唱完后,大家都惊讶地看着我。

"明远,没想到你还会唱东北歌!"钱小丽笑着说。

"是啊,跟我们村里一个姑娘学的。"我笑着回答,心里不禁想起了王丽华认真教我唱歌的样子。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我来到龙泉村已经一年多了。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学会了插秧、割麦、打场,也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节奏。

而王丽华,也在我的教导下,认识了更多的字,学会了更多的知识。

我们之间,似乎有一种特殊的默契在悄悄滋长。

有一次,王丽华来我的小屋上课,带来了一本从县里借来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明远哥,这本书太好看了,我想跟你一起读。"她兴奋地说。

于是,我们开始了共读的时光。

每天晚上,我们轮流读一章,然后讨论书中的内容和人物。

王丽华特别喜欢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常常说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坚强和勇敢。

"明远哥,你说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能也像保尔那样,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呢?"她曾这样问我。

我看着她认真的眼神,点点头,"当然可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似乎被我的话鼓舞了,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然而,好景不长。

一九七一年冬天,我收到了一封家信,说父亲患上了严重的肺病,需要有人长期照顾。

村里考虑到我的情况特殊,批准了我的返城申请。

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家人时,王大叔和王婶虽然不舍,但还是表示理解。

"孩子,照顾老人是应该的。你放心走吧,有机会再回来看看我们。"王大叔拍着我的肩膀说。

只有王丽华,一言不发地跑出了屋子。

夜幕降临,我找到了坐在村口小溪边的王丽华。

星星点缀在深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如水般洒在小溪上,泛起银色的波光。

她的眼睛红红的,显然是哭过。

"丽华,别难过。"我坐在她旁边,轻声说道。

"你真的要走了吗?"她问,声音里满是不舍。

"嗯,父亲病了,我得回去照顾他。"我点点头,心里也是一阵酸楚。

"那...你还会回来吗?"她抬起头,眼中满是期待和忧虑。

我沉默了一会儿,不忍心欺骗她,"我不知道。也许会,也许不会。"

她低下头,一滴泪珠落在了她的手背上,在月光下闪闪发亮。

"明远哥,这一年多,谢谢你教我这么多东西。我...我会继续学习的,不会辜负你的期望。"她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声音微微颤抖。

"我相信你会做得很好。"我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等你以后当了老师,记得给我写信,告诉我你的学生们有多调皮。"

她破涕为笑,"一定。"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坐在小溪边,谁也不说话,只是看着流水,听着虫鸣,仿佛要把这宁静的夜晚永远铭记在心。

离别的那天,全村的人都来送我。

王大叔给了我一袋自家种的大米,王婶则塞给我一堆腌制的咸菜,说是让我在路上解馋用的。

村里其他人也纷纷送来自家的特产:有的送野菜干,有的送自制的豆腐乳,还有的送一些自家酿的米酒。

这些朴实的礼物,承载着乡亲们的深情厚谊,让我感动不已。

王丽华站在人群的最后,手里捧着一个小布包。

"明远哥,这是我给你的临别礼物。"她走上前,把布包递给我,"等你到了北京再打开看。"

我接过布包,感觉里面是个硬邦邦的东西。

"谢谢你,丽华。我会珍藏的。"我真诚地说。

上车前,我回头看了一眼站在人群中的王丽华,她正抬手擦着眼泪,却又努力地对我笑着。

那一刻,我突然有种预感,也许这辈子,我再也见不到她了。

回到北京后,生活很快就把我卷入了它的洪流。

照顾生病的父亲,寻找工作,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一切都那么忙碌而紧张。

直到一个星期后,我才想起王丽华给我的那个布包。

我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木雕的小鸟,栩栩如生,连羽毛的纹理都刻得很细致。

木鸟展翅欲飞,姿态优美,仿佛下一秒就要冲上云霄。

木鸟底座上刻着几个小字:"愿你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

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

回想起在龙泉村的日子,王丽华教我农活,我教她知识;她为我送来暖和的棉被,我为她讲述城市的故事;我们一起在田间劳作,一起在小溪边歌唱,一起读书、聊天、分享彼此的梦想...

这一切,都如同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卷,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后来的日子里,我偶尔会给王家写信,也会收到他们的回信。

王丽华告诉我,她通过自学,考上了县里的师范学校,实现了当老师的梦想。

她在信中说,这一切都要感谢我当初的鼓励和教导。

有一次,她还特意寄来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她穿着一身朴素的灰色服装,站在黑板前,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看着照片,我仿佛能够想象她站在讲台上,认真教学的样子。

那个曾经腼腆的小姑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联系逐渐减少,最终断了。

父亲的病情时好时坏,需要长期照顾;我也找到了一份工作,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后来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

生活的洪流裹挟着每个人向前,曾经的故事,也渐渐被时光冲淡。

七十年代末,国家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后来又调入机关,担任了一定的职务。

生活条件好了,但工作也越来越忙,几乎没有时间去回忆过去。

只有偶尔夜深人静,或者看到某个特定的场景,才会想起龙泉村的那段岁月。

比如看到雪花飘落,会想起东北的寒冬;听到《我的祖国》,会想起王丽华站在舞台上歌唱的样子;看到书店里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想起我们共读的夜晚...

这些零碎的记忆,如同散落的珍珠,在心灵的深处熠熠发光。

一九八七年,我的工作单位组织去东北考察,路线恰好经过延边地区。

我心血来潮,向领导请了一天假,想去看看当年插队的村子。

当我再次踏上龙泉村的土地时,发现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口新修了一条水泥路,取代了当年的泥巴小道;许多农户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村里还新建了一所小学,规模不大但很整洁。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找到了王家的老宅,却发现房子已经易主。

新主人告诉我,王家早在几年前就搬走了,老两口去了县城,跟小儿子王建军一家住在一起。

至于王丽华,据说在县里的中学当老师,已经结婚生子了。

我按照新主人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县城里王家的新居。

王大叔和王婶已经六七十岁了,头发花白,但看起来身体还不错。

见到我,两位老人激动得老泪纵横,拉着我的手说了好多话,问了好多事。

我们聊起了当年的日子,聊起了村里的变化,聊起了各自的生活。

临走时,我问起了王丽华的情况。

王婶告诉我,王丽华现在是县一中的语文老师,教学成绩很好,深受学生喜爱。

她已经结婚了,丈夫是同校的物理老师,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丽华常常提起你,说是你教会了她很多东西,让她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王婶说,眼中满是感激,"她现在正带学生去省里参加比赛,要不然她一定会很高兴见到你的。"

听到这些,我心里既欣慰又有些遗憾。

欣慰的是,王丽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遗憾的是,这次没能见到她,不知道下次还有没有机会。

告别王家老两口,我独自走在县城的街头,看着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百感交集。

那个曾经教我农活、跟我学习知识的小姑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但那段纯真的记忆,却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退休,有了自己的家庭。

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孙辈也都上学了。

闲暇时,我常常会想起在龙泉村的那段日子,想起王家人的热情好客,想起王丽华教我的农活窍门,想起我们一起在小溪边歌唱的欢乐时光。

前些日子,我收拾老房子时,在一个尘封已久的箱子底部,发现了那个木雕的小鸟。

岁月的痕迹让它变得有些陈旧,但那份情谊却越发清晰。

我轻轻擦去上面的灰尘,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腼腆却坚强的村姑。

她站在村口,辫子随风飘动,笑容灿烂如阳光。

她在田间劳作,汗水浸湿衣襟,却从不叫苦。

她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眼神专注,渴望知识的样子是那么美好。

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但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会在记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就像王丽华,这个朴实无华的东北农村姑娘,她的善良、勤劳和对知识的渴望,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纯真和美好。

如今,我常常在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会不会选择留在那个小村庄,陪伴那个渴望知识的姑娘,过着平凡而充实的生活?

还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注定要走的路,而我们能做的,只是珍惜那些在路上遇到的人和事?

人生路上,我们总是在不断地选择与放弃,得到与失去。

但无论如何,那些曾经温暖过我们的人和事,都会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就像王丽华,这辈子什么事情都可以忘记,唯独房东家的小妹我不能忘。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