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亦需铸魂。江西以“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为桥,引人才活水润沃野,让文化根脉深扎乡土。400名文化导师扎根田间,深耕新闻宣传、理论宣讲、文化文艺、非遗传承等领域,既以文化赋能产业、用创新激活乡野,更在赣鄱大地上书写“兴农”“兴文”交融的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亦需铸魂。江西以“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为桥,引人才活水润沃野,让文化根脉深扎乡土。400名文化导师扎根田间,深耕新闻宣传、理论宣讲、文化文艺、非遗传承等领域,既以文化赋能产业、用创新激活乡野,更在赣鄱大地上书写“兴农”“兴文”交融的生动篇章。“文明江西”微信公众号开设《文化导师风采展》专栏,聚焦这一创新工程的鲜活样本——深挖导师下乡路径,亮成果、剖经验,看文化浸润如何唤醒乡村内生动力,共绘江西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让广昌孟戏在新时代“活”起来
自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启动以来,吴岚迅速奔赴广昌,以非遗导师身份扎根广昌,投身孟戏传承与创新,以深厚专业素养和务实行动激活古老戏曲的时代生命力,在赣鄱大地书写出一幅“守正”与“创新”交融的生动画卷。
扎根基层一线,共谋传承新篇
在县文化馆召开导师见面会,她与本地文艺骨干、民营剧团负责人、非遗工作者围坐一堂,共商孟戏振兴大计。她摒弃“蜻蜓点水”式指导,主动深入基层戏曲团队——既牵挂农村老剧团的传承困境,也心系年轻演员的成长培养。
面对多支农村老剧团在唱腔细节、表演程式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她耐心倾听老艺人实践经验,结合孟戏传统技艺要点,逐段梳理剧目表演中的优化方向;针对旴河戏剧团年轻演员基本功薄弱、传统韵味把握不足等问题,她专门开设唱腔与身段专项指导课,从气息控制、咬字归音,到角色情感表达,手把手教学、逐人逐句纠正,常为一段唱腔、一个身段投入数小时。学员小江感慨:“吴老师把每个细节都讲得透彻,让我们不仅知道‘怎么演’,更明白‘为什么这么演’,真正摸到了孟戏的门道。”半年间,她累计指导3支农村老剧团,培训旴河戏剧团等青年演员超100人次,为孟戏传承筑牢人才根基。
精磨经典剧目,守正创新并举
2025年4月,吴岚着手推进经典剧目《姜女游园》的优化提升工作。她组织老艺人、剧团演员开展多轮座谈,围绕“如何既保留传统又贴近现代审美”广泛征求意见,最终明确“守牢传统底色、适度优化呈现”的核心思路。创排过程中,她身兼数职、全程投入:作为艺术指导,她逐句打磨唱词节奏,调整伴奏编排,在坚守孟戏核心唱腔的同时,让旋律更易被当代人接受;作为形体导师,她亲自示范“水袖功”“圆场步”等孟戏经典身段,对演员的动作幅度、姿态神韵反复校准,力求精准还原传统表演的精髓;作为理论推广者,她还举办《从舞台万象看中国戏曲基因》专题讲座,以《姜女游园》为鲜活案例,深入剖析戏曲虚拟性、程式性特征,吸引200余名市民到场聆听,让更多人读懂孟戏背后的文化内涵。
她还注重细节优化,在传统框架内融入简洁舞台调度,与文艺导师共创舞蹈动作,将广昌地域元素注入道具服装,以舞蹈语言放大剧情张力,使演出更流畅自然。经她精心打磨的《姜女游园》,成功亮相“莲开盛夏・红土欢歌”全国夏季“村晚”示范活动及第二十届广昌莲花旅游文化节晚会,以扎实的传统功底与创新的艺术表达赢得满堂喝彩。这不仅让孟戏以更鲜活形式走近群众,也为县域文艺创新提供了“非遗+文艺”的实践样本,助力广昌文明实践品牌升级。
培育乡土新苗,焕发非遗活力
吴岚始终将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置于核心,尤其注重对青年演员的手把手教学和老剧团经验的系统梳理。她每月定期赴广昌,为旴河戏剧团年轻演员提供一对一指导,从唱腔音准、节奏到身段规范,细致入微;同时,常与农村老剧团艺人促膝长谈,记录整理口传心授的表演技巧,挽救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
她坚信“非遗传承要贴近生活、融入当下”。除剧目打磨与人才培养外,还积极推动孟戏与文旅融合,将《姜女游园》等经典片段嵌入第二十届广昌莲花旅游文化节暨文化旅游推介会展演,让游客在赏莲之余领略孟戏魅力。在录音棚监棚时,她对每段唱腔反复听评,从音色调整到情感表达逐一指导,确保作品既保留孟戏本真韵味,又符合现代传播需求。
激发内生动力,文化赋能乡村
“文化振兴不是单向输送,而要激发基层内生动力”,这是吴岚一贯坚持的理念。她拒绝“一刀切”的指导方案,因人施策、因团制宜。在大家眼中,她既是严师,亦是益友。学员刘彤回忆道:“吴老师连我唱腔中的换气节奏都逐一标记、耐心调整。”
如今,在吴岚的持续努力下,广昌孟戏青年演员技艺日臻成熟,《姜女游园》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亮点成果。这位以匠心守护传统、以创新点亮未来的文化引路人,正让传承近六百年的孟戏,以更昂扬的姿态绽放在新时代的乡土舞台上。
文明江西宠粉福利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