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 北京碧水再生水厂:碧水再生环保科普志愿公益行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6 10:34 2

摘要:在我们身边,有一扇扇“环保之窗”正悄悄打开——污水如何变清流?垃圾如何发电?废旧电器去哪了?这些曾经陌生甚至神秘的环保设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2025年,生态环境部评选出了十个“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环保设施开放先进典型案例,它们用创新、真诚和持

在我们身边,有一扇扇“环保之窗”正悄悄打开——污水如何变清流?垃圾如何发电?废旧电器去哪了?这些曾经陌生甚至神秘的环保设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2025年,生态环境部评选出了十个“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环保设施开放先进典型案例,它们用创新、真诚和持续的行动,搭建起了人与绿色发展对话的桥梁。我们陆续推出这十家单位的实践故事,看他们如何将冰冷的环保设施转化为有温度的环境教育课堂,让生态环保意识真正落地生根。期待与您一同走近这些绿色先锋,感受每一份微光如何汇聚成美丽中国的行动力量!

在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区域,一座占地110亩的生态公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嬉戏,老人沿着步道悠闲散步。很少有人知道,这片生机盎然的绿地之下,藏着一座日处理18万吨污水的“地下宫殿”——北京碧水再生水厂。从2014年到2024年,这座与社区仅一墙之隔的污水处理厂,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蜕变:从居民避之不及的“环境隐患”,成为备受追捧的生态教育基地;从沉默的污水处理设施,变为连接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并于2025年荣获生态环境部环保设施开放先进典型案例。

破局:创新模式破解“邻避困境”

2014年以前,位于通州区核心区域的碧水污水处理厂曾是周边居民的“心头病”。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传统污水处理厂露天作业,异味弥漫、噪音扰民,每到夏季,周边小区居民甚至不敢开窗通风。改变始于2014年的升级改造工程。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统筹部署下,通州区水务局作为实施单位,为碧水污水处理厂量身打造了“地上公园+地下水厂”的创新建设模式:将污水处理的核心工艺全部转移至地下,地上部分则建成集休闲、科普、生态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园。这一改造不仅彻底解决了异味和噪音问题,更让水厂从“环境污染源”摇身一变成为“城市绿肺”。

改造后的水厂日处理规模扩容至18万吨,承担起通州区84%的生活污水处理重任。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一部分用于公园绿化灌溉和河道补给,另一部分则回流至市政中水系统,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站在公园的观景平台上,望着清澈的再生水顺着景观河道缓缓流淌,很难想象脚下正是处理十万吨污水的“秘密基地”。

这种“藏污于地下,还绿于市民”的创新模式,成功破解了环保设施建设中的“邻避效应”难题。正如通州区水务局负责人所说:“我们不仅要处理污水,更要处理民心。把水厂建在地下,把公园还给百姓,这是破解矛盾的关键一招”。

北京碧水再生水厂升级改造前(左)、升级改造后(右)

连心:志愿队伍架起“沟通桥梁”

硬件改造解决了物理距离的隔阂,但居民心中的“心理防线”仍需用心拆除。2014年,为消除周边居民对污水处理厂的误解,一支由通州区水务局、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碧水厂职工和周边社区社工组成的环保科普志愿队应运而生。这支最初只有20余人的队伍,成为连接政府、企业与百姓的第一座桥梁。

志愿服务队的工作从“走出去”开始。队员们下到社区发放宣传手册,邀请居民走进水厂参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污水处理原理。“很多居民一辈子没见过污水处理过程,总觉得污水处理会产生有毒物质。”志愿队队长石睿说,“我们的行动就是让大家亲眼看到污水变清水的奥秘,把节约用水、低碳生活成为一种习惯。”

2017年6月,水厂水处理工艺全面升级改造后的通水仪式成为打破隔阂的关键节点。志愿队特意邀请了50位居住在周边30年以上的老居民走进水厂。当老人们头戴安全帽,沿着地下参观通道看到污水经过格栅、沉砂、生化反应、深度处理等一系列工艺,最终变成清澈透明的再生水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太神奇了!这水真干净!”一位老人激动地拿起水杯,仔细观察着经处理后的再生水。离开时,不少居民感慨:“现在敢开窗户了,空气也好多了!感谢党和国家带来的福利!”

这次参观成为科普工作的转折点。志愿队趁热打铁,推出“水厂开放日”“环保课堂进社区”“污水处理沉浸式体验”等常态化活动。每周,水厂都迎来周边社区的居民、学校的学生;志愿者定期都会走进社区,用生动易懂的讲解配合展板讲述污水变清水的过程,呼吁大家节约用水、保护环境。渐渐地,居民们从“要我参观”变成“我要参观”,担忧变成了好奇,怀疑变成了支持。

环保科普志愿队请进来、走出去开展公益科普活动

成长:十年深耕铸就“科普品牌”

2022年,随着地面生态公园的全面完工,近千平方米的生态科普展馆正式投入使用。展馆内,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模型、水资源循环利用互动装置、VR虚拟水厂体验区等设施一应俱全,成为志愿队开展科普工作的“大本营”。此时,水厂科普工作志愿队伍也从最初的20余人扩展至700余人,其中在校学生、企业员工、退休老人等社会力量占比超过60%,充满朝气的青少年群体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

十年间,“碧水再生环保科普志愿公益行动”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科普模式:

• 沉浸式体验:通过地下参观通道,让公众直观感受污水“从黑到清”的全过程;

• 互动式教学:在科普展馆设置污水处理模拟、再生水利用互动游戏等体验区,让孩子们亲手操作;

• 生活化传播:志愿者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用身边的案例讲解“节水、护水、惜水”的重要性。

从2014年到2024年,这支志愿队伍累计开展科普活动1200余场,接待参观群众5万余人次,并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触达群众5600余万人。2025年3月,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向“北京碧水再生水厂环保科普志愿服务队”正式授旗,标志着这支队伍向着“特色鲜明、专业突出、服务面广、带动力强”的目标迈出了坚实一步。

如今,在碧水再生水厂,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孙辈参观展馆,并沉浸式体验污水处理工作流程,青少年志愿讲解员向公众传递水故事,社区居民在公园的科普长廊前驻足学习。这里不再是冰冷的工业设施,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态课堂”。

2025年3月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向志愿队授旗,同年8月生态环境部向志愿队授旗

展望:薪火相传守护“碧水清波”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初心如磐。北京碧水再生水厂的十年,是环保设施从“隐蔽角落”走向“公众视野”的十年,是生态理念从“政策宣传”变为“全民行动”的十年,更是“生态惠民、护水为民”理念落地生根的十年。

作为全国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北京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碧水再生水厂的实践为环保设施开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创新模式破解“邻避”难题,以志愿服务架起沟通桥梁,以科普教育凝聚社会共识。这个案例也证明,环保设施不仅能处理污水、净化环境,更能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生动教材,成为凝聚社会合力的重要平台。

2025年暑期环保科普志愿公益行动

碧波荡漾,初心不改。站在新的起点上,北京碧水再生水厂会继续秉持“生态惠民、护水为民”的初心,以“碧水再生环保科普志愿公益行动”为抓手,不断创新科普形式、扩大科普覆盖面,让更多人了解污水处理的奥秘,参与到水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共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中国!

来源:世界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