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着现炒的钱,西贝后厨却全是冷冻包?创始人:我们这不算预制菜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6 10:58 1

摘要:然而,当摄像机镜头推进后厨,这场信誓旦旦的自证,却意外成了一场“自曝家丑”的直播。冷柜里塞满的冷冻馍块和肉馅,包装上长达两年的保质期,让屏幕前的消费者心里凉了半截。

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直指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死贵”。

面对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暴,西贝迅速宣布开放后厨,欢迎各界参观,试图“自证清白”。

然而,当摄像机镜头推进后厨,这场信誓旦旦的自证,却意外成了一场“自曝家丑”的直播。冷柜里塞满的冷冻馍块和肉馅,包装上长达两年的保质期,让屏幕前的消费者心里凉了半截。

面对这一切,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却回应说:“按国家规定,我们这不算预制菜。” 这句话,非但没能灭火,反而点燃了更大的怒火。

贾国龙的辩解并非没有道理。

从行业标准来看,中央厨房集中生产、冷链配送到门店再进行简单加工的半成品,与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打开料理包加热就吃的“预制菜”,在定义上确实有区别。

然而,这种论点恰恰忽略了商业活动中最根本的一环:消费者的信任与预期。

消费者走进西贝,他们看到的不是冰冷的行业标准文件,而是菜单上厨师颠勺的红火场面,是“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的品质承诺,更是远高于街边家常菜馆的价格标签。

这一切,都在消费者心中构建了一个关于“新鲜、手作、高品质”的心理预期。

当一位家长花58元给孩子点了一份儿童餐,他期待的是新鲜的鸡翅和翠绿的西兰花,而不是一块生产于2023年7月、在冰柜里躺了超过两年的冷冻蔬菜。

因此,技术层面的“不算预制菜”,根本无法成为商业伦理上“货不对板”的挡箭牌。

使用中央厨房和标准化半成品,确实是现代连锁餐饮保证出品稳定、提升效率的“行业惯例”。不光西贝,很多品牌都在这么做。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惯例本身,而在于价格与价值的严重背离。

麦当劳、肯德基同样是标准化出品,但它们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位自己是快餐,价格也与此匹配,消费者进门之前,心里就有杆秤。

反观西贝,这些年涨价的速度堪比油价,一份凉拌沙葱从28元涨到42元,一份羊蝎子锅从98元飙到168元。

涨价的时候,给出的理由是“草原羊肉涨价了”“人工成本高了”。

可当后厨被曝出大量使用冷冻半成品时,人们不禁要问:用冷冻品降低了成本,价格为什么不降反升?

有记者算了笔账,批发价3块钱一斤的冷冻西兰花,能做出10份儿童餐,仅这一项的成本就比采购新鲜西兰花低了60%。可儿童餐的价格,却从38元涨到了58元。

当“行业惯例”被用来掩盖成本与售价的巨大鸿沟时,它便不再是效率的象征,而是对消费者的不真诚。

西贝那保质期9个月的鸡翅和长达24个月的西兰花,从法律层面讲,或许无可指摘。

但是,“安全”与“新鲜优质”之间,隔着巨大的价值差距。

西贝在其“作业指导书”里说“赏味期为三餐”这个概念,更是将文字游戏玩到了极致。

厨师解释说,这指的是“早中晚三餐内吃完”,这种说法将今天中午没卖完、冷藏到第二天早上再加热的羊排,包装成了合规操作。

但在任何一个花钱吃饭的顾客看来,这就是隔夜菜,与他们为“新鲜”二字付出的高价完全不符。

尤其是对于儿童餐,家长们支付溢价,购买的是一份对孩子健康的安心和呵护。

当他们得知喂进孩子嘴里的西兰花,“年龄”甚至比自家娃上幼儿园的时间还长时,那种被愚弄和背叛的感觉极其强烈。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食品安全问题,而是商家是否尊重消费者、是否还保有最基本真诚的商业道德问题。

贾国龙在采访中坦言,短短两天,营业额就掉了100万。但这100万,掉得一点不冤。

它不是市场对“预制菜”的惩罚,而是消费者对“欺骗”行为的公投。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什么“中央厨房术语”,就是一口热乎、一点真诚。

这场风波的核心,自始至终都不是预制菜本身有罪,而是商业行为中的诚信危机。

当品牌的故事讲得天花乱坠,后厨的现实却冰冷残酷时,信任的崩塌便在所难免。

在一个信息日益透明的时代,任何试图揣着明白装糊涂、把消费者当“冤大头”的行为,最终都会变成砸向自己金字招牌的那块石头。

来源:小芳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