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罗一边喊着“要透明、要知情权”,一边悬赏征集西贝用预制菜的证据;贾国龙则力挺自家“不用预制菜”,甚至让全国门店后厨短暂“开放参观”。
2025年的秋天,预制菜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次的导火索,是罗永浩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隔空互刚”。
老罗一边喊着“要透明、要知情权”,一边悬赏征集西贝用预制菜的证据;贾国龙则力挺自家“不用预制菜”,甚至让全国门店后厨短暂“开放参观”。
一场关于中餐馆“到底该不该明示预制菜”的世纪大辩论,就这么开打了。
西贝后厨变“景点”,行业和消费者全面对立
过去的一个周末,西贝后厨一度成了中国餐饮圈最热闹的“打卡地”。自媒体、餐饮博主、意见领袖们纷纷进店“实地探访”,就想看个明白:西贝到底是不是预制菜?
贾国龙和西贝的厨师长们,面对镜头大方展示各种“塑料包”:速冻油炸茄子、腌制羊肉串、冷冻酥皮肉夹馍,各种保质期动辄6个月、12个月、18个月。网友一边看一边懵:这还不是预制菜?难道只是“提前加工”?
更“真实”的还有厨师长的自白:“羊排可以三餐吃,上午下午和第二天早上,味道没差。”
西贝的逻辑是,中央厨房分装、冷冻、门店加热再炒一炒,不算预制菜。可在消费者眼里,厨房不见烟火、剪刀加热包就能出菜,这和现炒的情感落差,根本无法消解。
罗永浩直播中说,90%的网友支持自己。另一边,餐饮行业大佬们却集体“力挺”西贝。
从巴奴、吉祥馄饨到半山妖、霸蛮,同行们朋友圈刷屏,“中国餐饮要有底气!”胖东来于东来也发声:“没有完美,但西贝、海底捞等大品牌至少让我吃得放心。”行业和消费者,彻底对垒。
但争吵归争吵,问题还得回到源头:到底谁说了算?西贝到底还能不能吃?
行业五年无“户口”,预制菜到底该不该明示?
其实,这场争议的核心,还是“预制菜到底该不该有户口”。自2020年预制菜兴起,连年市场爆发,餐企和消费者就像坐在一张桌子上,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
行业协会曾经出过标准,但都不是“国标”,没有强制力。餐饮企业怕明示影响生意,消费者怕花了现炒的钱吃到“加热包”,彼此永远隔着一层雾。
今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委终于联合发了个“通知”,明确了哪些算预制菜,哪些不算。比如,速冻米面、方便食品、盒饭馒头不属于预制菜;预制菜不许加防腐剂,要求餐饮明示。
虽然还是“通知”级别,没到法律强制,但已经给了市场一个信号:预制菜要“上户口”了。
最新消息,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
国标一旦落地,预制菜门店使用与否、怎么用,都要强制披露,消费者终于可以明明白白点菜。预制菜行业也将从“野蛮生长”进入“合规发展”,这才是最大利好。
到那时,西贝、罗永浩谁输谁赢,其实都不重要了。市场有了标准,消费者和商家,才能不再各说各话。
透明是底线,供应链才是制胜关键
实际上,真正让消费者不满的,从来不是“预制菜”三个字本身,而是“你用预制菜还不提前告知,还卖现炒的价格”。
西贝一直要守住“高端品牌”故事,毛利率、定价、扩张、IPO都跟这条线挂钩。可现实是,连锁餐饮要规模化、标准化,预制菜是刚需;但高溢价要讲清楚凭什么,这才是大考。
消费者并不排斥预制菜,关键是要“吃得明白、花得值”。
其实萨莉亚、老乡鸡早就给出了解法。萨莉亚主打极致性价比,透明供应链、预制菜明示,便宜又有保障。
老乡鸡前台直接标注“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消费者知道了,自己选。这样一来,谁还为“预制菜”争吵?只要供应链稳定,品质可追溯,有没有锅气、是不是高溢价,消费者自有判断。
预制菜不是原罪,关键在于透明和供应链。中国80%预制菜企业都是中小玩家,未来标准化、集中化是必然,行业会继续洗牌,最终谁能留下,拼的就是供应链和效率。
预制菜终究要“上户口”,让大家都能吃得明白、吃得安心。至于西贝会不会继续讲好自己的品牌故事,未来市场自然会给出答案。
来源:冷法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