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顾那些经典场景:柯里昂家族在纽约开会时,画面泛黄,带有一种年代感;到了西西里岛,色调转为温暖的橄榄绿色;而好莱坞的部分则明亮清晰,体现出加州的阳光感。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电影画面并不华丽,却让人印象深刻?《教父》就是这样。
回顾那些经典场景:柯里昂家族在纽约开会时,画面泛黄,带有一种年代感;到了西西里岛,色调转为温暖的橄榄绿色;而好莱坞的部分则明亮清晰,体现出加州的阳光感。
这种视觉上的差异并非随意安排,而是摄影指导戈登·威利斯有意为之的设计。在1972年电影技术仍在发展的阶段,他突破常规,甚至首次使用了移动摄影车Mark VI Cinemobile,将传统电影的质朴风格与现代拍摄的便捷相结合,最终成就了《教父》这部经久不衰的经典。
戈登·威利斯在拍摄《教父》时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色彩应当服务于故事。他没有采用当时常见的高亮度风格,而是为三个主要场景设计了不同的视觉基调。
纽约是柯里昂家族权力运作的中心,画面以深褐色和黑色为主,色调低沉,饱和度低,呈现出一种厚重和压抑的氛围。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威利斯与洗印厂反复试验,刻意压暗画面,以贴合纽约的历史感和家族的隐秘性。
好莱坞部分的画面则截然不同,整体明亮、清晰,色彩干净利落。这种风格反映出此地的浮华与表象的光鲜,与纽约形成强烈对比,无需台词就展现出两个世界的差异。
西西里部分采用橄榄绿和浅褐色为主色调,营造出温暖、自然的感受。威利斯在外景拍摄时使用深色滤镜,室内改用浅色滤镜,使整体色调和谐统一,体现出柯里昂家族起源地的质朴与生机。
在普遍追求高清的今天,戈登·威利斯在拍摄《教父》时却有意降低画面亮度,甚至让胶片略微欠曝。
这种做法源于他对时代氛围和叙事需要的理解。当时常用的伊士曼胶片建议室内感光度设为ASA 100,但他将曝光指数提高到ASA 250,并要求洗印时降一级处理。
这样实际曝光比正常减少半级,画面显得更暗,呈现出一种朦胧的旧质感,更符合电影的时代背景。
这种欠曝手法还有一个实际用途:防止后期随意调整。当时的洗印厂常按自己偏好调亮画面、增强色彩,往往破坏摄影师的初衷。通过欠曝,威利斯限制了他们的调整空间——如果强行提亮,画面就会失真,从而保留了他想要的复古效果。
他强调,摄影应服务于叙事,而不是追求完美画面。在拍摄时,他始终聚焦于场景的主体。例如拍摄教父谈话时,以他的面部为曝光基准,宁愿让周围处于阴影中。
正如为人拍照应对焦于人脸而不是背景,电影镜头也需明确主角,一切光线和构图都围绕其展开。
在拍摄《教父》时,除了戈登·威利斯的摄影理念,还首次使用了一款革新性的设备:Mark VI Cinemobile摄影车。这辆功能齐全的移动工作车,显著提升了外景拍摄的效率。
在此之前,电影剧组通常需要8到10辆卡车运输设备。每次转场都要反复装卸器材,耗费大量时间。为此,戈登与工程师福阿德·赛德合作,定制了这辆多功能摄影车。
它的两侧均可打开,方便快速取用设备;内部空间经过优化,甚至能容纳数百英尺的移动轨道。所有器材集中在一辆车内,随用随取,极大节省了拍摄时间。
使用初期也遇到过问题,派拉蒙曾在车身上喷涂“教父”字样作为宣传,结果在纽约街头引来大量围观,影响拍摄,最终只能将字样遮盖。
这款摄影车还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改进。
戈登提出增加车顶栏杆放置轨道,赛德便很快完成加装;装卸门也被不断优化,使其更便于操作。戈登认为,它不仅是一台设备,更是推动电影拍摄现代化的重要工具,有效降低了拍摄成本,是电影工业效率提升的关键一步。
戈登·威利斯为《教父》塑造独特视觉风格的核心,在于他注重观察、讲求实际的拍摄方式。
他认为,很多电影人一到现场就急于改造环境,添加大量灯光和布景,反而忽略了场地本身的特点。在拍摄《教父》时,他尽可能利用自然光和现场既有光源,避免过多人工打光。
例如在老教父办公室的场景中,他只使用桌上一盏台灯作为主光,允许周围环境自然变暗,以增强真实感。
这种看似简单的方法,为影片带来了真实的氛围。观众不会觉得是在看刻意搭建的布景,而仿佛真切观察到柯里昂家族的生活。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追求更华丽的画面,他表示电影是拍给人感受的,人们最终记住的是画面传递的情绪,而不是技术本身。他的任务是让视觉为故事服务,而不是喧宾夺主。
回顾《教父》,无论是纽约街景的棕褐色调、西西里温暖的阳光,还是幕后高效灵活的移动摄影车,所有这些元素都共同致力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这些处理不是为了炫技,而是通过色彩与光影,将一段家族史诗真实而有力地呈现给观众。也正是这种对叙事本身的专注,让《教父》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
来源:奇闻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