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犹太裔女演员获艾美奖,发言时大骂美国,高呼:解放巴基斯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6 11:30 1

摘要:转播方紧急消音的哔声与社交媒体疯传的原声视频,将这场本该属于艺术的庆典,撕裂成意识形态的战场。

30岁的犹太裔女演员汉娜·爱宾德站在艾美奖领奖台上,她的获奖感言让全球观众瞬间清醒——“去他*的ICE!解放巴勒斯坦!”

转播方紧急消音的哔声与社交媒体疯传的原声视频,将这场本该属于艺术的庆典,撕裂成意识形态的战场。

在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的舞台上,这位凭借《绝望写手》获得喜剧类剧集最佳女配角的新晋视后,把颁奖台变成了政治宣言的讲坛。

爱宾德的举动打破了娱乐与政治间的隐形边界,她的犹太身份与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场形成了戏剧性矛盾,让这场争议超越了寻常的名人政治表态。

当地时间2025年9月14日晚,30岁的美国犹太裔女演员汉娜·爱宾德凭《绝望写手》首获艾美奖喜剧类剧集最佳女配角。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爱宾德对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爆粗口,并高喊了支持巴勒斯坦的口号:“解放巴勒斯坦”。

转播方迅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技术性消音,但现场观众拍摄的视频仍在推特获得千万播放量,引发全球关注。

镜头捕捉到台下嘉宾凝固的笑容,这个本属于艺术成就的庆祝时刻,瞬间变成了意识形态的战场。

这位新晋视后的选择充满戏剧性矛盾:作为犹太裔却支持巴勒斯坦,恰是美国“反锡安主义犹太人”群体的典型代表。

追溯其社交账号可见,她长期转发巴勒斯坦难民视频,批评以色列定居点政策。

在后台接受采访时,爱宾德解释了她在演讲中提及加沙的原因。

她表示自己有一些朋友正在加沙北部前线为需要帮助的巴勒斯坦人提供医疗服务。

她强调:“作为犹太人,我认为有义务将犹太人与以色列政府区分开来。

因为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是重要且历史悠久的存在,与民族主义政府截然不同。”

颁奖礼的政治化可追溯至1973年马龙·白兰度拒领奥斯卡,原住民演员代为宣读抗议信。

近年的金球奖全黑礼服反性骚扰、2020年获奖者集体感谢工会,都在强化娱乐工业作为 “进步主义喇叭” 的功能。

爱宾德支持“巴勒斯坦电影工作者”组织签署的一份承诺书。

该组织发布了一封公开信,数千名演员、导演和其他电影行业专业人士签名,誓言抵制涉嫌参与加沙地带“种族灭绝”行径的以色列电影机构。

这封公开信已收集超过4500个签名,其中包括爱宾德。

《纽约时报》称赞爱宾德“打破沉默的勇气”,福克斯新闻则怒斥“颁奖礼沦为反美宣传”。

更值得玩味的是犹太社群内部反应:美国犹太人委员会谴责其“助长反犹主义”,而犹太和平之声组织立刻发文声援。这种割裂映射着美国社会在身份政治上的根本困境。

当族裔、信仰、政治立场相互缠绕,共识早已成为奢侈品。

移民议题也成为爱宾德发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去他*的ICE”这句粗口,折射出好莱坞与移民政策的持久对抗。

从《无依之地》揭露底层流浪者困境,到《边境杀手》暗讽边境暴力,文艺界对移民议题的介入已成传统。

艾美奖的这一幕引发更深层问题:艺术与政治的边界在哪里?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感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表达?

当颁奖台变成烽火台,我们究竟是在见证勇气,还是目睹又一场精心计算的表演?

这种利用全球关注度最高的舞台之一发表政治宣言的行为,既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冒险。

与乔治·克鲁尼等老一辈的温和倡议不同,爱宾德代表的年轻世代更倾向直接对抗,这种激进转向在#BlackLivesMatter运动后尤为明显。

爱宾德在后台告诉记者,她有一些朋友正在加沙北部前线为需要帮助的巴勒斯坦人提供医疗服务。

她的声音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两极反应,福克斯新闻谴责这是“颁奖礼沦为反美宣传”,而《纽约时报》则称赞其“打破沉默的勇气”。

就连犹太社群内部也出现严重分裂,美国犹太人委员会谴责其“助长反犹主义”,犹太和平之声组织却立刻发文声援。

这场争议揭示了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在意识形态对立加剧的时代,连掌声与奖杯都成了文化战争的武器。

来源:集美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