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来,浙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以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值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选取20个案例,形成《大美自然·
编者按: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来,浙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以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值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选取20个案例,形成《大美自然·山水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浙江实践案例集》。即日起,“大美自然·山水浙江”专栏推出“20年20例”特辑,呈现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亮丽的“绿色答卷”。
9月12日,浙江自然资源系统践行“两山”理念20年主题宣传活动在安吉县举行。杭州市、湖州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作了实践案例推介。
从工业“锈”带到城市“秀”场杭钢半山基地的“逆龄生长”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1957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收官时,杭州半山南麓竖起浙江第一座大型炼钢炉,结束了浙江不能自主产钢的历史,让杭州城北获得了“十里钢城”的美誉,成为杭州工业崛起的鲜活符号。
转折发生在10年前,2016年杭钢全面关停,近60年燃烧的钢炉熄灭,半山基地成为城市核心区内的大型退役工业地块,杭城留下了一块“工业伤疤”。如何让这一地块焕发新生,自然资源部门责无旁贷。
今天,这里已换了人间:昔日发黑发臭的杭钢河,如今芳草萋萋、白鹭翩跹;历经5年攻坚,29宗工业用地、约145万立方受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完成修复,28万方绿地公园建成,“生态洼地”变成“绿色客厅”。更欣喜的是,老厂房、旧仓库不再是“工业伤疤”:有的变身成算力中心,为数字经济注入动力;有的改造成音乐节广场,带动经济消费超8000多万元,成为青年人释放活力的潮流地标……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杭钢半山基地的“逆龄生长”,正是杭州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以规划统筹锚定发展方向,将环境质量作为区块整体规划决策的重要依据,融入江南园林地域特征与工业遗存保护理念,原半山基地范围更多的规划为新业态综合空间和新质生产力空间;以棕地修复擦亮生态底色,多部门协同、数字化治理、创新修复技术,破解退役工业地块修复难题;以多元开发激活价值潜能,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规划重塑、多方参与、专业化运营,最终让产业迭代与生态改善同频共振,在大运河畔写下了“工业锈带”变“城市秀场”的精彩答卷。
展望未来,将持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以低效用地再开发为抓手,打造更多“生态+产业+文化”协同发展的标杆项目,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全国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杭州经验”。
青山焕新颜 “两山”促共富
——安吉冷水洞等废弃矿山治理
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湖州始终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为支点,撬动生态治理、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多维变革,走出了一条“矿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的绿色蝶变之路。20年来,完成废弃矿山治理400座,生态复绿2.5万亩,复垦耕地3.1万亩,开发可建设利用土地4万亩,特别是湖州仁皇山项目入选中宣部“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长兴太湖龙之梦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吴兴新开元矿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一、安吉冷水洞废弃矿山治理案例
安吉余村曾因石灰石开采导致山体裸露、生态恶化,陷入“经济停滞与环境破坏”的双重困境。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其指明转型方向。以规划为引领,通过对矿坑清理浮石、砌筑挡土墙、种植爬藤植物及耐旱作物等方式,完成生态修复57.3亩。创新“矿地+生态+产业”模式,复绿山体600余亩,打造冷水洞矿山遗址公园,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复垦土地发展生态农业,“余村农耕”品牌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村集体经济从2005年91万元增至2024年2205万元。
二、安吉深蓝计划废弃矿山治理案例
安吉县以500亩青山废弃矿区为试点,采用“宜水则水、依势造景”策略,通过植被复绿、水系连通等综合修复技术,塑造出“心形水塘”等景观。依托修复后生态基底,植入深蓝咖啡、星空露营等业态,打造“生态观光+休闲消费”田园综合体。创新“两入股三收益”模式(大学生团队占股51%,村集体与村民以资源入股占49%,实现村民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带动青年入乡创业与村民共富,创下了单日销售咖啡8818杯的全国纪录,已累计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年营收超2000万元,成为长三角文旅新IP。
三、长兴太湖龙之梦废弃矿山治理案例
太湖龙之梦乐园所在地曾是深度达70米的废弃矿坑群。项目按照“矿坑建筑化”思路,保留矿坑崖壁原始肌理,顺应地势建造星级酒店,利用矿坑深度建设大型演艺剧场和水上乐园,通过湿地联通、河道引流等方式,循环贯通太湖活水,不仅解决了矿坑积水问题,还打造出一大片清澈湖泊,成为整个乐园的核心景观。该乐园还成为包括星级酒店群(28000间客房)、古镇、大马戏、动物世界等于一体的超大文旅综合体。2024年接待游客1650万人次,完全建成后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万个,带动周边关联就业8万人,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统一。
“两山”引领下的沃野新篇:大李祖土地综合整治实践样本
金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李祖村曾是脏、乱、差、穷的“水牛角村”。自实施“千万工程”以来,李祖村以土地综合整治撬动乡村发展,用七年时间将村民人均收入从不足5000元提升至6.6万元,走出了一条“绿富同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规划引领齐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打通城乡要素流动,推动李祖村与周边8个村组建“大李祖”联盟,编制实施片区规划、产业规划和村庄规划,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建设空间。一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5个,重点实施 “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实现4400亩耕地集中连片。通过规划整合,配套实施国际文化农创谷等乡村振兴项目12类81个,累计吸引超2亿元社会资本投资,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价值最大化。
二、“保用”双赢破瓶颈
成功争取省级林地定额1382亩,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要素保障。创新实施“林地功能置换”策略,我们把一片低产竹林改成生态停车场,林地一分不少,生态功能一点不降,建设用地“零新增”,专家点赞:这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
三、城乡互动现活力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生态系统的质量有了较大提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创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废弃晒谷场、闲置仓库变成270余个创业摊位,租金从500元涨到12000元;通过构建全链条创业孵化机制,带火“新农人”“妈妈的味道”等73个创业平台,年销售额从2000万元跃升至7000万元,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话题播放量破亿次。
如今,李祖村的土地综合整治正谱写新时代的田园交响——昔日的“水牛角村”已蜕变为“绿野仙踪”般的共富样板,白墙黛瓦与智慧农业相映成趣,千年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智慧在此完美交融。
衢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衢州开化,地处钱塘江源头,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把钱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开化县始终将“生态立县”放在首位,建立健全系统保护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2014年8 月,成为全国唯一的“多规合一”县级试点城市,提出建设现代化国家公园城市的发展目标,构建国家公园城市开发保护新格局。2021年6月,钱江源“山水工程”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十大案例。
一是循自然之道,强生态保育。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在全国率先启动县级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开展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森林质量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34个山水试点子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7.4亿元,完成流域综合治理174.91千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80平方千米,完成矿山生态修复面积48.35亩。生物多样性丰度全国领先,成功入选省首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试验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二是划空间之界,优资源管控。率先探索“三区三线”空间管控模式,实行分区保护修复。通过编制管控方案,制定负面清单,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创新跨区域协同治理模式,联合浙赣皖3省建立“巡护队伍共享+执法标准统一”的联合保护站体系,搭配“省级直管局+省市县三级协调组+X配套制度”的“1+3+X”的架构,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
三是拓价值之路,促成果共享。积极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开展“集体林地保护地役权”改革,成立“两山银行”,建立“资源—资产—资本”转化桥梁,惠及21个村3199户村民,为钱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27.5万亩林地上了一把“安全锁”。发放全国首笔森林碳汇质押贷款,成功打通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通道,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精细化空间管控、创新性价值转化,钱江源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资源高效保护和生态价值充分释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开化经验与样板。
嵊泗蓝色海湾的“两山”转化密码
舟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嵊泗,这颗镶嵌在长江口与杭州湾交汇处的“海上明珠”,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列岛风景名胜区、长三角唯一全域离岛县,因长江口锋面区位,肩负着维系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使命。曾经的嵊泗也面临生态困境:工业厂房与码头破坏滨海环境,陆源污染物与养殖泡沫浮球造成入海污染,沙滩侵蚀、港湾淤积更令海岛发展举步维艰。面对挑战,嵊泗以“生态立县”开启海洋生态修复,走出了海岛特色的“两山”转化之路。
全链施治筑根基。从人口密集的传统工业区入手,通过转移污染企业、拆整厂房、迁建污水排口切断污染源头,再以生态护岸建设、海湾清淤、沙滩补护推进岸线修复,实现从点线治理到全域修复的质变,筑牢陆海生态屏障。
技术创新创范式。靶向研发直立海堤生态化技术,国内首创“生物附着床+牡蛎礁+植被池”上中下立体生态结构,为生物重建栖息家园,破解直立海堤生态性差的难题。
多元共治聚合力。开展“海盾”“碧海”“护岛”专项行动,联动多部门与商渔船签订拒运泡沫浮球承诺书,建立全民监督的“管养护”闭环机制。依托智慧平台实现养殖全链条数字化管理,结合“海上环卫”网格清理海漂垃圾,形成高效治理合力。
如今的嵊泗,已绽放出生态与发展的双重光彩。全面替换传统泡沫浮球为海洋微塑料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生态护岸实现“工业岸线”向“生态、生活岸线”的转变,生态红利带动产业腾飞,特色养殖产业持续领跑全国。
来源:浙江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