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记者写新闻,就是信息搜集、甄别信息然后发布信息,但并不是搜集到的所有信息都要写进文章里。很多人或许有不同的看法,觉得记者就是信息提供者,不应该因个人好恶、自我审查而对采集到的有效信息进行人为的删减。
放弃的细节
做记者写新闻,就是信息搜集、甄别信息然后发布信息,但并不是搜集到的所有信息都要写进文章里。很多人或许有不同的看法,觉得记者就是信息提供者,不应该因个人好恶、自我审查而对采集到的有效信息进行人为的删减。
对不同看法,我不打算回应,只讲一讲自己亲历的两件事。
那年的初夏时节,收到一个线报:湖南一群官员遭遇了性敲诈。证实消息属实后,我立即跟编辑报题,“最近总做很严肃的题,这一次我想去做个有点‘三俗’的题。”
听了大概的案情介绍后,编辑同意去湖南走一趟。
事情其实很简单,一群湖南官员,遭遇了同样套路的性敲诈:自称见过面的年轻女子,主动约见。然后,吃饭开房上床。酒店各不相同,但床头都摆着同一个针孔摄像机。两人欢愉的场景,都全程被录下。本以为是桃花运,不想却是桃花劫。爽过不久,官员们纷纷收到自己主演的“动作片”光碟及一个账号。一名男子在电话里说,如果不给账号里汇指定金额的人民币,就把光碟寄到纪委、家属或者在网上公开。
当时经过一番调查,可以证实至少有 13 名官员坠入陷阱并乖乖就范、花钱消灾。只有衡阳下辖的县级市常宁市一名官员,接到敲诈电话后报警并“向组织主动汇报了”。2013 年年底,衡阳市纪委查案时发现有其他官员也被拍下了性爱视频,其中一名官员行贿办案警察试图删除有关自己的视频,于是重查此案。
在湖南的郴州、永州和湘潭,都有官员被同一团伙设局敲诈。采访中,得知案件涉及官员人数众多,湖南省纪委掌握整体信息,敲诈团伙已经被检察院起诉到法院,于是先后联系或直接去了湖南省纪委、郴州市纪委、衡阳市检察院、衡阳市石鼓区法院、石鼓区检察院、衡阳市公安局、常宁市公安局,都一一拒绝采访。
官方不友好,对采访处处设限甚至生硬拒绝采访并威胁记者,但我还是留了一线。
留下实习生李昊阳继续蹲守衡阳市纪委,我则去了郴州。在郴州,我见到了一位当事人,某单位的副局长,一个副处级官员。他被我堵在了办公室,十分无奈地坐在对面,问一句说一句。
临走,我问他被敲诈的事情对他有些什么影响,他怏怏地说:想不了那么多,女儿马上要高考了,只想一心让孩子好好考试。
原话我不太记得清楚了,大意是如此。听了这话,我当时就决心不公开披露这人的身份和姓名,报道里要给他匿名。如果公开,他那尚未成年的女儿看到了会是什么结果?孩子会不会因为父亲的污点而羞愧,会不会受到同学、邻居的嘲笑,会不会回家与父亲大闹一场,这些可能中有一样发生,都会影响无辜的孩子高考。
编辑听了我的想法后表示支持,同意给当事人匿名。
还有一次,在某地级市纪委采访一个官员被查处的案子。办案人员介绍案情时披露了一个细节:被查处的官员与自己的妻妹有染,生下了一个孩子。
姐夫与姨妹的段子,民间很多,写出来绝对能吸引很多流量,而且是纪委办案人员介绍的,写出来不会有什么风险。
这个细节请示编辑部后也放弃了,原因很简单:孩子是无辜的,如果他的身世被公开,孩子将来的成长会面临很多问题,从小被歧视、受尽嘲讽、被人另眼看待……
十多年的记者生涯,曾采集到很多类似的可以吸引巨大流量的故事与细节,但常常在写过环节主动放弃,怕伤害无辜。 当记者写新闻,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无非就是法与情,法不能打折扣,人也不能没有情。
2020 年 10 月 23 日
不要看起来太像一个记者
看起来太像一个记者,往往很难在新闻现场有所作为,这是我从自己亲历的惨痛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某年,某省一个县城发生自来水污染事件。记者云集,我也奉报社之命赶往该县。
刚当记者的时候,尚有极强的职业荣誉感和虚荣心,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记者。有时候故意装低调,嘴巴上虽然不说自己是记者,但心里总希望别人能一眼就看出自己是记者。那个年代,单纯而美好。
那个时候,很多男记者女记者都喜欢穿牛仔裤,搭配一件衬衣,戴着眼镜,然后标配一个双肩包。就是这个双肩包,很容易暴露记者身份。
我去污水事件现场的时候,就是背着一个双肩包。
下火车,一到出站口就有人迎了上来问:是不是新闻记者?当时没有什么经验,顺口就答应了:是。
对方笑了:我们是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专门在这里迎接来我县采访的各地新闻记者……
就这样,我被当地的宣传干部跟上了,走到哪里他们跟到哪里,想找的采访对象不敢去找,一是怕暴露线人,二是怕有些采访对象见到宣传干部跟着不敢说真话。他们跟了我好几天,采访也确实因此也没有进展,十分头疼。
这就是教训,自此以后,我再也不敢让自己看起来像个记者,放弃了双肩包,改用了纯黑色的手提包,还经常端一个双层真空保温的玻璃杯,里面泡上各地的师兄弟、学生、媒体同行寄送的新茶。
这一招,挺管用。有一年某地一座大桥垮了,那些背着双肩包的记者都被清理出了现场,唯独端着茶杯的我没有被清理出来。
中山大学的张志安教授曾在课堂上传播我的这些小技巧,他写的《深度报道理论、实践与案例》一书书里也专门录入了这些小技巧。
后来,我开始跑时政新闻。做时政新闻常常有个苦恼,那就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多数时候你进不了那些机关衙门的大门。
过早被识别出是记者,和过早主动公开自己是记者的身份,都极容易引起戒备。有一年,我去某省政府大院采访,一到门岗就主动出示了记者证和介绍信,但省府门口的保安就是拦着不让进机关大门。后来没办法,我找了一个当地的朋友,他的车有出入省府大院的通行证,坐上他的车,才得以进入省府大院。然后,找了一个没有监控的地方下车,朋友离开,我在院子里绕了几圈后开始采访。
当然,还有很多办法进入一些特殊的新闻现场,但不能公开写出来,写出来就暴露了媒体常用的一些有效的工作技巧。这些技巧和办法,也只有跟媒体同行、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们交流时可以说口头一说。
总之,太容易让人看出来你是一个记者,或者在新闻采访现场过早主动暴露自己的身份,往往不仅不能给采访带来便利,反倒会增加很多意想不到的阻碍。
中国做时政调查的记者极少,所以我做时政调查的某些经验几乎很难给其他人什么借鉴意义,公开写一写也无妨。比如我最近几年出门采访一般都是穿白衬衣,出入党政机关的大门时一般是一手提着皮包一手端着茶杯,有时候故意点一支烟,绝对不看门口的保安一眼,目不斜视昂首挺胸,直接往里走……
不要太像记者,但也别把自己搞得太可疑。 2017 年在四川乐山采访,刚剃过光头,穿着无领的白衬衣、拿着一把扇子,被该市某局的纪检组长当成了推销手串等物品的假和尚,闹了一个笑话。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