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好莱坞动作巨星道恩·强森一组近照引发全网震惊⇢⇢曾经肌肉爆棚的“巨石”竟突然暴瘦50斤,手臂围度明显缩水,胸肌线条也变得模糊,网友惊呼:“巨石成了鹅卵石!”
近日,好莱坞动作巨星道恩·强森一组近照引发全网震惊⇢⇢曾经肌肉爆棚的“巨石”竟突然暴瘦50斤,手臂围度明显缩水,胸肌线条也变得模糊,网友惊呼:“巨石成了鹅卵石!”
这一变化绝非寻常。要知道,强森以常年维持120公斤级健美体型著称,突然消瘦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强森体型的剧变,毫不留情地撕开了一道口子,让其团队多年来精心维护的“健康硬汉”叙事出现了破绽。
于是,一个由官方精心编排的剧本迅速出炉,试图缝合这道裂痕,而民间则自发地扮演起了“法医”,用自己的一套逻辑来解读这具突然“缩水”的身体。
强森方面给出的解释,听起来无懈可击,甚至带着点励志色彩。
其一,是为职业献身,他将出演一部新电影,扮演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减重是角色需要。
其二,是关乎健康,声明指出他自今年初以来,就因消化系统问题在接受治疗和饮食管理。
其三,则上升到了敬业精神,强调他珍视并全身心投入每一个角色。这套说辞,配上他53岁的年龄,似乎完美地将身体变化包装成了一次成熟、专业且负责任的转型。
但这套官方剧本,显然没能说服所有人。在健身圈和大众舆论场里,一个更直接、也更具颠覆性的猜测迅速成为主流——他这是停了类固醇。
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健身网红“格教练”就公开分析,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经历这般规模的肌肉流失,根本不是正常停训或节食能达到的效果,这恰恰是停用合成代谢类固醇后最典型的“断崖式”反噬特征。
他甚至断言,强森巅峰时期的体型,根本不是自然训练所能企及的,并推测若不停止用药,他可能活不过60岁。
公众的怀疑,源于信任的长期损耗。人们翻出强森年轻时接受采访的片段,他曾模糊地承认“尝试过一些东西”。
再加上坊间一直流传着关于他曾心脏病发作的未经证实的传闻,这些都成了民间“法医”们手里的旁证。演员戴夫·巴蒂斯塔的经历也被拿来作为参照,他同样曾为角色暴瘦,之后再也未能恢复到巅峰体格。
于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强森的团队越是强调“健康”、“自然”和“敬业”,公众反而越觉得这是一种“欲盖弥彰”的公关策略。
抛开强森事件的真相迷雾不谈,它本身就如同一声警钟,迫使我们所有人直面一个残酷的生理现实:任何试图通过捷径或极端方式所维持的“超人体格”,都附带着一份沉甸甸的健康账单。
我们首先需要理解“自然”与“科技”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对于一个长期坚持训练的普通人来说,停止训练的后果是渐进的。肌肉的流失会在停训两周后才轻微开始,即便一个月不练,损失的肌肉量通常也就在10-15%之间。
力量的下降初期,更多是神经肌肉协调性和能量储备的降低所致。这是一个缓慢的、可逆的过程,因为“肌肉记忆”效应的存在,有训练史的人能更快地恢复。
但当合成代谢类固醇介入时,游戏规则就完全变了。这类药物能极大地加速蛋白质合成,让使用者在短短8到12周内,就可能获得普通人自然训练一整年才能达到的肌肉增量。
这种速成神话的背后,是一份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NIDA)共同背书的、触目惊心的代价清单。
这份清单上罗列的,是系统性的健康崩溃。心血管疾病风险飙升、肝脏损伤、严重的内分泌失调——这在男性身上表现为睾丸萎缩,在女性身上则是声音变粗。
除此之外,还有抑郁、攻击性增强等精神障碍。对于青少年使用者而言,风险更为致命,它可能导致骨骺过早闭合,直接影响身高的正常发育。
行业的“内卷”则让这场悲剧愈演愈烈。阿诺·施瓦辛格曾承认在休赛期使用过合成类药物,但据称其剂量和强度,远不及现代健美圈的标准。
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令人痛心的“阵亡名单”,无数健美运动员和健身网红,比如韩国的朴胜贤,因为长期滥用药物而英年早逝。
他们的悲剧,让强森如今的“收缩”看起来有了一层别样的意味。
无论这背后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妥协,这都像是一次痛苦的健康回归,一次对过去那些透支未来的选择所进行的、迟来的清算。
身体有其无法欺骗的规律,速成的肌肉神话,终究要用未来的健康来偿还。
如果我们将视野拉得更广一些,就会发现“巨石强森”的崛起与“衰落”,并非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
它与网络直播间里那些以病态肥胖为卖点的“鳄梨小哥”们,共同构成了当代“身体奇观经济”的一体两面。
在这套冷酷的商业逻辑下,身体不再是承载生命体验的主体,而是被异化成了制造流量、收割注意力的终极工具,至于它的形态是健美还是丑陋,其实并不重要。
让我们把强森所代表的“肌肉崇拜”,与“鳄梨小哥”和“大胃袋良子”所代表的“肥胖审丑”并置观察。前者通过近乎自虐的训练和可能的药物辅助,将肌肉维度推向人类极限。
后者则通过毫无节制的暴食,将身体的脂肪含量推向病理学的极限。
表现形式截然相反,但其内在逻辑却惊人地一致——都是通过将身体推向生理的极端状态,来换取公众的惊叹、猎奇与围观,最终兑现为数据和金钱。
现在,回过头来看强森。他从坚不可摧的“巨石”变为脆弱可感的“鹅卵石”,无论这是他出于职业规划的主动选择,还是健康所迫的无奈之举,在客观效果上,都完成了一次堪称完美的流量再生产。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这场“身体盛宴”的围观者,甚至是共谋者。我们对于极端形态的追捧和消费,最终会像回旋镖一样,反噬到我们身处的文化本身。
道恩·强森如今呈现出的“鹅卵石”形态,既是他个人身体叙事的一个沉重转折点,更是对我们这个沉迷于“身体奇观”的时代文化,发出的一次响亮警示。
当流量的潮水最终退去,聚光灯熄灭后,舞台上剩下的,或许只有一副副被榨干的躯体,和一片被严重扭曲的审美废墟。
来源:影史奇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