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谈论唐代书法,总绕不开颜真卿的筋肉、怀素的狂草,仿佛那时的笔墨都该是铁画银钩、气吞山河。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诗丛钞卷》偏要颠覆这种想象——这卷被学者称为"唐代朋友圈手札"的残卷里,既没有规整的楷体,也没有炫技的狂草,只有歪歪扭扭的连笔、突如其来的涂改,
当我们谈论唐代书法,总绕不开颜真卿的筋肉、怀素的狂草,仿佛那时的笔墨都该是铁画银钩、气吞山河。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诗丛钞卷》偏要颠覆这种想象——这卷被学者称为"唐代朋友圈手札"的残卷里,既没有规整的楷体,也没有炫技的狂草,只有歪歪扭扭的连笔、突如其来的涂改,甚至还有墨团溅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关"字旁边,像极了今人写废一张纸时的懊恼。
这些非名家的笔迹,藏着唐代最本真的书写状态:不是为了传世而精心雕琢,只是随手记下心头的诗、眼前的景,却在千年后让我们看清,书法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完美,而是那些带着体温的"不规矩"。
这卷《唐诗丛钞卷》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是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残卷之一。它用粗糙的麻纸抄写,长约三米,却有七处明显的撕裂,最严重的地方连"床前明月光"的"床"字都缺了半边。更有趣的是字迹——前半段写得端端正正,到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突然加快了笔速,"杯"字最后一捺拖出长长的墨痕,像是抄到兴头上,手腕跟着诗句晃了一下;抄到"出师未捷身先死"时,"捷"字被涂成了黑团,旁边挤着一个更潦草的"捷",墨色还带着晕染,显然是蘸墨太急,笔尖的墨没控住。
学者考证,这极可能是一位唐代边塞小吏的"私人摘抄本"。卷尾有一行小字:"开元十七年秋,于张掖驿抄录,时风沙入窗,墨汁屡凝"——原来那些忽浓忽淡的笔画,是西北的风沙在笔尖捣乱;那些突然歪斜的字,或许是驿站外的马蹄声惊了手腕。和《全唐诗》里规整的印刷体不同,这里的"大漠孤烟直"带着沙粒划过纸页的毛边,"长河落日圆"的"圆"字被圈了个圈,像是抄到此处突然抬头,真的望见了天边的落日。
最动人的是卷中夹着的半片枯叶。经植物学家鉴定,这是西北特有的胡杨叶,叶脉上还沾着细小的沙粒。想来是抄诗时秋风入窗,落叶恰好落在纸上,抄写者懒得拂去,就着叶边的空白继续写下去,让千年后的我们能透过墨迹,摸到那片带着温度的盛唐落叶。
二、不完美里的"书法真相"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里说:"书者,心画也。"可我们总以为"心画"该是工整的,却忘了人的心绪本就起伏不定。《唐诗丛钞卷》里的字迹,恰恰是这种"不完美心画"的最好证明。
"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尽"字,最后一笔突然向下拖了半寸,墨色由浓转淡,像极了说话时突然哽咽的停顿;"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门字框写得歪歪扭扭,里面的"日"却格外工整,仿佛抄写者写到此处,特意挺直了腰板;最妙的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大小不一,"秦"字瘦长如孤峰,"月"字扁圆似满月,倒比刻意安排的章法更有"时空交错"的意境。
这些"不规矩"里藏着唐代书写的真实生态:那时没有印刷术,诗歌的传播全靠手抄,文人抄诗是雅事,贩夫走卒抄诗是乐事。边塞将士抄"大漠风尘日色昏",可能是在篝火边就着微光;闺中女子抄"忽见陌头杨柳色",或许是在绣架旁随手提笔。他们没想过要当书法家,只是让笔尖跟着心跳走,反倒写出了书法最珍贵的"自然之气"。就像敦煌文书专家荣新江说的:"看这些字,像在听唐代人聊天,有结巴,有叹息,却比任何应酬文字都真诚。"
这卷抄本最令人唏嘘的,是它的"未完成"。残卷的最后,"醉卧沙场君莫笑"只写了前五个字,笔尖的墨在"君"字末尾凝成一个小墨点,像是突然被打断——或许是驿站的号角响了,或许是同伴催着赶路,抄写者来不及收尾,就将它塞进了行囊,一放就是千年。
这样的"未完成"在唐代手抄本里并不少见。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另一卷《王昭君诗》,结尾处有"纸尽,待续"四字,笔迹仓促,显然是写到兴头却没纸了;新疆出土的《岑参诗抄》,背面还有买菜的账目,"胡饼两枚,钱五文"的字迹与诗行交错,原来文人的风雅与生活的烟火,本就写在同一张纸上。
这些手抄本的命运更令人动容。《唐诗丛钞卷》在藏经洞沉睡了近千年,1900年被道士王圆箓发现时,已被虫蛀了十几个洞;上世纪初被运往北京的途中,又被风沙磨掉了边缘的字迹。如今我们看到的影印本,其实是学者用紫外线照射修复后的"残像",那些模糊的笔画里,藏着时光对笔墨的温柔磨损。
现代人总羡慕唐代人的书法,却忘了那时的书写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写信要手写,记账要手写,抄诗要手写。不像现在,键盘敲出的字工整如列队士兵,却少了笔尖与纸页摩擦的温度。《唐诗丛钞卷》里的每一个涂改、每一处飞白,都是书写者当时情绪的心电图——或许是抄到得意处的手舞足蹈,或许是想起故乡的突然走神,或许只是风沙迷了眼的瞬间颤抖。
这让我想起日本学者藤原行成的话:"最好的书法,是让人能看见写字时的风。"《唐诗丛钞卷》里的风,是西北的风沙,是驿站的秋风,是抄写者心头的晚风。那些不完美的笔画,比任何名家碑帖都更接近书法的本质:它不是供人仰望的艺术品,而是普通人用笔墨留下的生命痕迹。
如今,这卷残卷静静躺在国家图书馆的恒温展柜里,灯光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边缘仍能看见淡淡的晕染,像极了千年未干的泪痕。或许,我们怀念唐代的书写,不只是怀念那些优美的诗句,更是怀念那个能用笔墨真实表达自己的时代——那时的人,字里行间都带着心跳。
下一期,我们将拆解卷中最"潦草"的十首诗,看看这些非名家的笔迹,如何意外成就了唐诗的另一种美。若你也曾在笔记本上随手涂鸦,或许能从这些唐代墨迹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
来源:侠肝义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