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后厨的直播一开始,我以为是要看看真正的“匠心现做”,结果直接被吓了一跳。屏幕里,冷柜一开,整齐排列的不是新鲜食材,而是冻得硬邦邦的海鲈鱼、预制羊排,还有中央厨房调好的鸡汤,连西兰花都冻得像冰雕一样。弹幕瞬间炸开了锅,网友们的吐槽一个比一个狠。看着这些东西,
西贝后厨直播翻车!号称“100%现做”,鸡汤、西兰花都是冷冻品!
西贝后厨的直播一开始,我以为是要看看真正的“匠心现做”,结果直接被吓了一跳。屏幕里,冷柜一开,整齐排列的不是新鲜食材,而是冻得硬邦邦的海鲈鱼、预制羊排,还有中央厨房调好的鸡汤,连西兰花都冻得像冰雕一样。弹幕瞬间炸开了锅,网友们的吐槽一个比一个狠。看着这些东西,我脑子里有点懵,心想这也太离谱了吧,贾国龙当初口口声声“西贝100%没有预制菜”,现在怎么看,全成了冷冻品大展示了。
几日前,罗永浩于微博吐槽西贝。他称下飞机后与同事前往就餐,发觉菜品近乎全为预制菜,价格却高昂。此言论一出,瞬间将西贝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我当时还觉得可能他有点夸张,但后来看了直播,才发现真的不是夸张,现场冷柜里的东西直接把“现做神话”打碎得干干净净。标签上写着“24个月保质期”,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扇在贾国龙曾经的豪言上。
直播镜头前,西贝厨师长神色泰然,言辞沉稳,道出这些菜品虽为“半成品”,却强调“新鲜现烤”,尽显专业与自信。我当时差点笑出声,这逻辑感觉就像出轨了还说感情是真心的,听着离谱又荒谬。记者仔细看了冷柜里的标签,蜜汁鸡肉串保质期9个月,儿童餐牛肉酱也是9个月,虾仁馅标签上的日期明显是笔误,但一年多的保质期还是够吓人的。我心里暗暗嘀咕,这些东西卖得比肉还贵,到底是谁在算账?
西贝之所以敢硬气,是因为国家规定中央厨房做的菜不算预制菜,他们就拿这个当挡箭牌,说自己都是中央厨房半成品,不算预制菜。我觉得这有点像文字游戏,消费者心里明明白白:从冷柜里拿出来加热的,就是预制菜,管你国家规定啥的。律师也说,如果把预制菜宣称为自制菜,可能涉嫌虚假宣传,侵犯知情权。我就觉得,这事儿本质上不是预制菜的问题,而是被耍的感觉,让人恶心。
对比一下老乡鸡就特别鲜明。老乡鸡秉持坦诚公开之态,明晰披露餐厅菜品占比情况,涵盖现做、半预制与复热预制比例。同时,将供应商明细、追溯档案尽数公开,更以直播监控呈现全貌。网友们纷纷点赞称许,直言商家此举颇有诚意,至少并未将消费者当作外人看待,如此态度着实可嘉。我看着这些数据,忍不住想,这种透明感真的让人舒心,有点像开冰箱之前就知道里面啥食材,不用担心被坑。
西贝的直播翻车后,网友们的吐槽层出不穷。有人戏谑道:“西贝这操作,莫不是将‘莜面村’摇身变成‘冷冻村’了?””还有顺口溜:“西边有个预制菜基地,名字叫西贝,冻了两年的西兰花,卖得比肉贵。”我看着这些评论,不由得想笑又有点心疼,这些段子虽然搞笑,但也戳中了核心问题:大家不是反对预制菜,而是反感被忽悠。
一些网友算了笔账,一份冷冻西兰花卖38块,成本大概几块钱,利润高得离谱。我心里暗自感叹,这种操作实在有点过分。罗永浩的吐槽里也说到最气人的不是用预制菜,而是又贵又难吃还不承认,花着现做的钱,吃着冻了大半年的菜,这感受谁能忍得了。看到这些评论,我觉得大概就是消费者最直白的心声:知情权和性价比。
西贝老板作出解释,称其旗下菜品在制作过程中皆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从定义层面而言,这些菜品并不属于预制菜范畴。我看完心里有点不爽,这种说法在我眼里更像在玩文字游戏,钻规定漏洞罢了。现代餐饮大品牌也用中央厨房半成品,但他们从不标榜100%现做,消费者就不会生气。我觉得这点很关键,本质上是双重标准惹得大家膈应。
直播现场的场景让我想起自己去餐厅点菜的体验。上次点了羊排,上来就觉得温吞吞的,完全没有锅气,我当时还以为自己多心了。现在看来,原来真的是预制菜加热而已。这种感受大概就是,花了现做的钱,吃到的是储藏食品的味道,心里落差太大了。
消费行为反应也很直白。事件一经曝光,北京外卖市场风云突变。原本每日200多单的外卖量,如急坠之石般骤降至100多单,订单金额亦如被利刃腰斩,瞬间折损大半。我觉得这说明,消费者其实挺聪明的,用钱包投票,比你说什么大道理都管用。以赤诚之心待人,诚心经营,众人自会认可与支持;若一味耍弄小聪明,妄图投机取巧,生意必然难以为继,终将走向败落。
此事蓦然勾起我对身边友人闲谈餐饮话题的回忆。彼时话语尚在耳畔,似仍可感那围绕餐饮的热烈氛围与鲜活讨论。大众并非对预制菜抱有抵触情绪,然而,对于预制菜虚假不实的宣传以及与其品质不匹配的高昂价格,人们却难掩反感之意。只要清晰标明相关信息,赋予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如此一来,这般做法大概率会为众人所接纳。西贝此番操作,宛如将消费者视作愚者肆意戏耍。这般行径,终是自食恶果,店内门可罗雀,冷清之态尽显。我想,这种操作短期可能省了成本,但长期来说,损失的不只是钱,更是口碑。
网友们的调侃堪称“诛心”——“西贝=西边的预制菜基地”“莜面村=冷冻村”“下次直接上微波炉得了”,句句戳中痛点,令人如鲠在喉。忆往昔,西贝以“好吃”声名鹊起,成为餐饮界焦点;看今朝,却因“保质期”话题霸屏网络。这般前后反差,着实令人感慨不已。从舌尖上独具特色的西北风味,到冷柜中千篇一律的工业制品,看似仅一步之遥,实则是傲慢作祟、对消费者感受的漠视所致,令人唏嘘。
整个事件下来,我觉得这件事给餐饮行业一个提醒:消费者要的不是合法的漏洞,而是实实在在的真诚。若采用预制菜,价格需合情合理,且要明晰说明菜品详情,切不可玩弄文字游戏,如此方能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免去不必要的疑虑与纠纷。透明、真诚,可能比一味吹嘘“现做”更能赢得口碑。西贝的“灾难级公关”,可能就此坐实了预制菜的帽子,而未来如何自救,还得看他们能不能真正理解消费者的心。
来源:元宇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