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硬刚到沉默!西贝陷预制菜信任危机,罗永浩揭国标空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6 14:44 1

摘要:9月12日罗永浩直播,镜头里他一边调侃自己团队的技术“业余”,一边把火力全开对准西贝:“今晚有两支草台班子在具象化,一个是西贝的公关团队,一个是我这边的直播团队。”

9月12日罗永浩直播,镜头里他一边调侃自己团队的技术“业余”,一边把火力全开对准西贝:“今晚有两支草台班子在具象化,一个是西贝的公关团队,一个是我这边的直播团队。”

这场原本计划在出差途中临时加播的回应,最终吸引了超百万网友围观,成了预制菜行业的“照妖镜”。

直播中,罗永浩像个侦探般展示了一系列“罪证”:保质期18个月的冷冻海鲈鱼,配料表上密密麻麻的三聚磷酸钠、柠檬酸钠等添加剂。

更是展示了儿童餐里的牛肉酱标注着“非直接提供消费者”,却被端上了小朋友的餐桌。

还有售价21元的“古法戗面馒头”,比黑珍珠餐厅的肉包子还贵,某米其林两星餐厅的胶东酱黑猪肉海参包也才卖28元。

他的金句频出:“儿童套餐的年龄比儿童都大”“从包装袋拿出来的就是预制菜”,直接戳中消费者的痛点。

最致命的一击,是罗永浩对预制菜国标尚未出台的揭露。当西贝宣称“符合国家标准”时,他直接怼道:“贾国龙说符合国标,简直是胡说八道!”

这一事实让西贝的辩解瞬间失去了根基,也暴露了整个行业的监管空白。

事件最初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展现出了罕见的强硬,他连夜飞回北京,在媒体沟通会上拍着胸脯保证:“西贝100%没有预制菜,一道都没有!”

甚至放出狠话要起诉罗永浩,并推出“罗永浩菜单”,邀请消费者到后厨参观。

这种“以战止战”的策略,在初期确实引发了部分支持者的声援,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就公开表示“感谢西贝让我找到放心吃饭的地方”。

然而随着媒体和网友的深入调查,西贝的防线开始崩塌,北京多家门店的外卖订单量骤降一半,单日销售额减少200万元。

更讽刺的是,当记者提出参观后厨时,店长虽然热情接待,却无法解释为何冰箱里堆满了保质期长达24个月的羊排和12个月的莜面酱。

贾国龙的态度也从强硬转向回避,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他无奈地表示:“我现在就想回去干活,真正的声量在门店。”

这种沉默背后,是西贝市值蒸发的阵痛,这家原本计划2026年上市的餐饮巨头,正面临着成立37年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餐饮业两种商业模式的碰撞,罗永浩在直播中多次强调:“我不反对预制菜,反对的是欺骗。”

他以老乡鸡为例,展示了行业标杆的做法,菜单上用绿、黄、红三色明确标注现做、半预制、全预制菜品,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这种透明化策略,不仅赢得了90%网友的支持,更让老乡鸡意外成为“最大赢家”。

对比之下消费者花着人均150元的价格,期待的是现做的“锅气”,吃到的却是中央厨房的冷冻品,这种心理落差才是舆论爆发的根本原因。

正如网友所言:“预制菜没问题,但不要当手工现做高价出售。”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预制菜行业的标准缺失,虽然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但尚未正式出台。

这导致企业对“预制菜”的定义五花八门:西贝将冷冻鱼称为“现做”,而罗永浩认为“从包装袋拿出来的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鸿沟,让消费者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这场风波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预制菜国标即将落地的消息,让整个行业嗅到了变革的气息。

草案中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这意味着中小餐饮企业将面临一轮洗牌。业内人士估计,成本可能增加15%-30%,无法承担的企业将被并购或淘汰。

对消费者而言,这或许是个好消息,未来,当我们走进餐厅时,可能会看到像老乡鸡那样的三色标注,知道每道菜背后的故事。

而对餐饮企业来说,如何在成本控制与消费者信任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生存的关键。

罗永浩在直播结尾呼吁:“希望推动预制菜行业走向规范化。”

这个看似简单的诉求,背后是中国餐饮业从“野蛮生长”向“合规时代”的艰难转型。

西贝的这场风波,不过是这个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注脚,当潮水退去,真正能留在沙滩上的,必定是那些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企业。

在这个预制菜逐渐渗透日常生活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罗永浩式的“斗士”,而是一个透明、规范的市场环境。

毕竟没有人愿意花着现做的钱,吃着预制的菜。而这一天的到来,或许就从这场直播开始。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