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停止使用电饭煲,否则会诱发肝癌?真相来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6 14:44 1

摘要:“妈,你又用柴火烧饭啦?咋家里突然不用电饭煲了?”家里饭桌前,66岁的王阿姨手里端着刚盛的热米饭,有点尴尬地笑了笑,邻居张婶说,“电饭煲会引发肝癌,世界卫生组织都在呼吁别用了!”最近,不少中老年微信群里流传着类似的言论,连街边菜市场的大爷大妈也都在议论。但事实

“妈,你又用柴火烧饭啦?咋家里突然不用电饭煲了?”
家里饭桌前,66岁的王阿姨手里端着刚盛的热米饭,有点尴尬地笑了笑,邻居张婶说,“电饭煲会引发肝癌,世界卫生组织都在呼吁别用了!”最近,不少中老年微信群里流传着类似的言论,连街边菜市场的大爷大妈也都在议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新闻里,有对中年夫妻“因电饭煲患肝癌”的案例故事不断被转发,似乎不扔电饭煲就不安全。可究竟是确有科学依据,还是谣言再次上演?电饭煲,会不会“悄悄毁掉”我们的健康?尤其是肝脏……

你我的餐桌上,这只“锅”到底含有哪些风险?世界卫生组织真的呼吁停止使用电饭煲吗?不妨带着疑问,我们一探到底,里面的第3个真相你绝对想不到!

电饭煲使用,到底有什么健康隐患?专家说清楚

网络上传言四起,最核心的两个担忧:
一是电饭煲内胆涂层脱落,化学物质混入米饭,被部分自媒体解读为“有毒、致癌”;
二是世卫组织正式发文呼吁,称‘停止使用电饭煲,否则诱发肝癌’
这两点是否属实?咱们梳理权威结论:

首先,目前没有任何权威健康组织(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全面停止使用电饭煲”的建议或公告。世卫组织的官方网站与权威媒体均未发布过相关声明,部分网络传播为断章取义和误导拼接

那么,内胆材料和“致癌”指控如何?

市面常见电饭煲内胆有涂有聚四氟乙烯、陶瓷、不锈钢等材质。

1.聚四氟乙烯(即特氟龙)已被广泛应用到炊具领域。只有在极端高温(超过260℃)时才可能分解,日常电饭煲煮饭温度一般维持在100℃-120℃,正常条件下分解和迁移风险极低

2.“涂层掉落”后,如果出现大面积剥离,确实不建议继续使用,但其潜在健康风险,主要是物理损伤、极低概率的化学物迁移,而绝大多数权威报告均未证明其与肝癌之间有显著关联

3.肝癌的主要高危因素依然是乙肝病毒感染、长期酗酒、黄曲霉毒素摄入等,厨房“电饭煲”远非主因。

202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最新回顾数据显示,肝癌的主要病因,包括乙肝和黄曲霉毒素暴露占比合超过65%。与电饭煲等炊具材料关联的病例,至今尚无确切流行病学证据证实。

如果日常使用电饭煲,有这些“变化”才需要警惕!

其实,真正影响健康的,不是到底用不用电饭煲,而是使用方法和家庭饮食习惯
坚持科学、安全地使用电饭煲,不但没有已知健康风险,还可以带来以下便利和好处:

降低误食有害物质风险:新国标规定炊具材料需符合GB标准,经正规厂家生产的电饭煲,合格率超93%

节约时间和电能,控制饭食口感:电饭煲内胆材料设计和封闭系统,有利于米饭营养保留。

但若出现以下问题,需及时留意并采取措施:内胆大面积脱落、刮花:物理磨损加剧,可能有细小颗粒脱入饭中,虽风险有限,但长期摄入不推荐。长期高温干烧、错误使用清洁剂:可能加快涂层老化。选择劣质或“三无”产品:有害物质迁移概率提升。

综观中国居民肝癌发病趋势,2021年新增病例约41.5万,其中只有极个别与烹饪及器具相关。
家用电饭煲规范使用,未见主流学术报告与肝癌高发存在关联性。

怎么做才安心?日常安全用电饭煲建议,牢记3招

别让谣言带偏。“扔掉电饭煲”不是科学态度,科学规范用锅,才是真正保障健康的方式
专家建议这样做:

定期检查内胆完整性
出现大规模划痕或涂层剥落,及时更换内胆或整机。涂层小面积脱落并未证实有致癌风险,但“不凑合用”总是对的。

选购正规厂家产品,拒绝三无锅具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抽检数据显示,正规品牌合格率达98%,劣质产品检测合格率不到60%。选择有3C标志及相关合格证书的产品。

避免干烧、猛力刷洗
干烧或用钢丝球刷洗都会加快内胆损耗,正确洗涤和储存可明显延长使用寿命。

此外,控制谷物新鲜度、避免发霉,更有助于降低黄曲霉毒素风险,真正防肝癌关键要在于防病毒、防霉变,而不是“弃锅保命”。

总而言之,你关心的“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停止用电饭煲”这一传言,实属误读与夸张。
权威数据显示,安全选购、规范使用电饭煲,不会带来肝癌风险,更没有被世卫组织归为高危致癌源。与其被谣言困扰,不如多关注膳食多样化、乙肝疫苗接种、粮食防霉等真正影响肝脏健康的习惯。

健康,其实就在每一天的理性选择之中。

看到这里,不妨回头检查下自家小锅,只要是合格产品,日常生活“用着香”就好,无需莫名忧虑。如果有不适、疑虑或发现家中老电饭煲严重破损,也建议尽早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见专业医师进行咨询和评估。不要让谣言替代了科学,不要让恐慌毁掉健康。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3.《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食品安全与癌症预防》
4.《GB4806.7-2016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安全国家标准》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发病流行趋势分析》
6.《聚四氟乙烯材料健康风险综述》
7.《中国市场监管抽检食品接触材料年度报告》

来源:中医谢医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