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我而言,助教工作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次温暖的成长。尤其是如何让这份工作兼具效率和温度,真正帮助学员融入学习、持续进步,是我不断探索的方向。
很高兴能通过文字与大家分享我在新网师担任线上课程助教的实践与思考。
于我而言,助教工作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次温暖的成长。尤其是如何让这份工作兼具效率和温度,真正帮助学员融入学习、持续进步,是我不断探索的方向。
01
筑好地基,课程才有高度
刚开始接手助教工作时,我意识到岗前筹备是决定后续工作顺畅与否的关键。
除了及时与课程导师沟通明确教学目标和课程框架之外,还有三项任务需要立刻推进:助教之间的分工、义工招募和学员分组。
我和另外两位助教伙伴摸索出了“点上专管、面上分包”的合作模式,每位助教负责一个核心板块,如课程综述、直播跟进或综合协调,同时分别管理若干学员小组。
我们既分工明确,也互相补位,真正做到“分工不分家”。
义工是课程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我们在招募时尤其注重精准匹配,通过问卷收集他们的经验背景、学科学段和联系方式,甚至了解他们对组长职责的理解和建议。
正是因为前期这些细致的准备,组长与第二组长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也让更多学员主动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
分组工作同样不能马虎,我们在与讲师深入沟通后,最终按“学段+学科”进行了分组,既尊重老师们的教研习惯,也贴合课程目标,为后续小组活动的真实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课程架构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学习体验。新网师通常建有全员大群,但信息量大、容易淹没重点。
为此,我们重点打造了两个核心群:“课程组群”用于助教和导师之间的快速同步和决策,“组长助学群”则用于任务下达和问题反馈。
我们定期组织组长培训,也创建共享文档整理常见问题,尽量避免重复回答,让沟通更加高效。在建组环节,我们坚持由助教建群、拉组长进群,之后将群主转让给组长。
这样做既让我们能够适时观察小组运行情况,又在制度上明确了组长的责任主体,避免助教过多干预或放任不管。
学员信息管理也是助教工作中容易忽略却十分重要的环节。课程开始前,学员名单可能还会变动,我们要求组长用不同颜色标注联系状况,但绝不删除任何人的信息,保留完整名单以便后续跟进。这一点小小的坚持,为后续很多工作的追溯提供了依据。
02
架构稳健,沟通有温度
随着课程推进,我们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支持学员适应学习节奏、改善学习体验。
我发现,很多学员并非不愿意学,而是因为工作繁忙容易忘记截止时间。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份《学习进程表》,清晰列出从预习到成绩核对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并通过多次提醒和逾期催促,帮助大家提前规划,缓解被动赶工的压力。
此外,学员对线上学习平台的陌生感常常带来畏难情绪。于是我们做了一些轻量化教程,比如用手机录制小视频,演示如何编辑共享文档、参与互动研讨等常见操作。
更让人欣喜的是,后来不少熟练的学员也主动站出来录制操作分享,用同伴的语言帮助大家降低学习门槛。视觉化的传递方式,如海报、短音频和视频,不仅广受学员欢迎,也被各位组长借鉴到小组管理中,形成了良性的学习氛围。
在学员评价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公平和激励并重。讲师为每个单元提供清晰的批改标准,组长按标准执行,我们从课程特点出发制定了学员评价办法,并广泛征求意见。
为了避免不同组长批改尺度不一带来的不公平感,我们将优秀和榜样学员名额按比例分配到组,同时设计积分激励机制,如四次优秀小组可兑换一次榜样小组,额外奖励优秀学员名额。
每个单元结束后,我们都会及时核对成绩,上报后锁定表格,避免多人修改带来混乱。我们也严格遵守时间节点,不随意延后,这些做法都增强了学员的信任感和参与动力。
03
助教之路,亦是一场温暖的自我成长
回顾自己在新网师三年中先后三次担任组长、两次承担助教的经历,我深深体会到“承担即成长”这句话的分量。
作为一名助教,主动沟通是打破工作壁垒的关键。我始终感恩讲师林忠玲老师的信任与支持,每当我提出新的想法,他总是鼓励我大胆尝试。
我也逐渐学会在合适的节奏中与导师沟通,既尊重他们的繁忙,也推动工作的优化。
助教工作不是简单的重复执行,而是需要持续学习和迭代。如今数字化工具和AI技术层出不穷,我通过学习轻松掌握了制作课程海报、整理PPT的技能,也借鉴其他老师的经验,用“易查分”工具高效完成成绩统计。保持“空杯心态”,把学习新工具变成习惯,工作也变得愈发轻松。
倾听是读懂学员需求的第一步。每次课程结束后,我都会设计问卷收集反馈,有时还会与热心组长一对一交流。
不同的声音甚至是不理解的意见,都是我们改进工作的重要线索。这段经历也让我学会了更温暖的沟通方式,遇到问题时先问一句“有什么困难吗?需要帮忙吗?”,往往能更快拉近距离,找到解决路径。
助教工作的温度,往往藏在那些看不见的细节中。我会整理组长在群内鼓励学员的暖心话语,做成“每日一句”分享给大家;结课时,我们将所有学习资料打包成“大礼包”方便学员回顾,还特意拍摄线上毕业照,定格这段共同学习的时光。
教育是用心换心的过程,只有真正站在学员的角度,才会发现这些小事背后的意义。
最后,我想说,在新网师我们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每当我感到信心不足时,教务处郭良锁老师、樊华刚老师、孙红老师总是给予清晰有力的支持。这份有后盾的安全感,让我在助教的道路上走得更踏实、更勇敢。
愿每一位助教都能在工作中主动破局、以学习赋能、以倾听提质、以用心传温、以感恩前行。让我们不仅助力学员在新网师收获进步,也在这段旅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来源:新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