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发奎#张发奎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且充满矛盾的人物。他一生横跨多个重要历史时期,从北伐的辉煌到抗战的浴血奋战,再到国共纷争中,其军事生涯与政治立场的转变,深刻地映射出那个时代的动荡与变革。探究张发奎手下共产党人的情况、他对共产党人的态度根源、得意心态的缘由,以
#张发奎与共产党##张发奎#张发奎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且充满矛盾的人物。他一生横跨多个重要历史时期,从北伐的辉煌到抗战的浴血奋战,再到国共纷争中,其军事生涯与政治立场的转变,深刻地映射出那个时代的动荡与变革。探究张发奎手下共产党人的情况、他对共产党人的态度根源、得意心态的缘由,以及他晚年的境遇,不仅是对他个人生平的挖掘,更是对民国历史多面性的一次探寻。
“铁军”中的红色力量
张发奎出生于1896年广东韶关始兴县,自幼投身行伍,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同盟会 ,此后历经多次战斗,逐步崭露头角。1925年冬,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师长,正式踏上北伐征程。在北伐战争中,张发奎统领的第四军表现卓越,尤其是在汀泗桥、贺胜桥及武昌等战役里,作战勇猛,战功赫赫,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他本人也声名远扬。
在这个时期,张发奎的部队与共产党开始了紧密合作。随着北伐的推进,他的部队规模不断扩大,手下的共产党干部数量也逐渐增多。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叶挺独立团,作为第四军的一部分,叶挺独立团在北伐中冲锋在前,屡立战功,其成员大多为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是一支极具战斗力和革命理想的队伍。除叶挺外,像张云逸、叶剑英等共产党人也在张发奎的部队中任职。张云逸在第二十五师担任参谋长,叶剑英则出任第四军参谋长。他们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部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到北伐战争后期,张发奎出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时,其部队中共有近3000名共产党人 。这些共产党人分布在各个层级,有的担任军事主官,有的负责政治工作,他们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军队中,提升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比如在战斗中,共产党员往往身先士卒,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激励着其他士兵的斗志。同时,他们还积极开展政治宣传工作,向士兵们传播革命思想,使部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革命理想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张发奎对共产党人的态度始终有些微妙。一方面,他与许多共产党人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情谊。他和叶挺是江北同乡,自幼相识,在部队中虽为上下级关系,但彼此有着过命的交情。他欣赏叶挺的军事才能和为人品质,对叶挺领导的独立团在战斗中的出色表现也赞誉有加。对于其他共产党人,如张云逸、叶剑英等,他也颇为赏识,认可他们的能力,愿意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
另一方面,张发奎对共产党的革命理念虽不完全理解,却对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由衷敬佩。在他看来,共产党人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为了实现革命目标不惜牺牲一切,这种精神与他所追求的革命理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人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让他深感震撼,他们不怕牺牲、冲锋陷阵的精神,为“铁军”的荣誉增添了光彩。
李宗仁曾多次提醒张发奎,四军里共产党人众多,若不加约束恐生乱子,但张发奎不为所动。当汪精卫宣布“国共分家”后,他不仅没有响应,反而收容了众多被国民党反动派驱逐的共产党人。当时民间流传“蒋介石屠杀共产党,朱培德遣送共产党,但张发奎收容共产党”,这足以体现他在对待共产党人态度上的与众不同。他曾表示“我不会杀害共产党人,在任何情况下,我不同意将共产党人视作敌人,我不反对共产党员个人” 。这种态度使得他的部队成为了许多共产党人的庇护所,也让他在与共产党人的交往中,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或许是他提及手下有众多共产党人时会感到得意的原因之一。
此外,从军事角度来看,共产党人的加入提升了部队的整体实力。在北伐战争中,正是由于共产党人的英勇奋战和出色指挥,张发奎的部队才能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战绩,“铁军”的威名也因此远扬。他深知这些共产党人对部队的重要性,他们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所以他对自己手下拥有这样一批优秀的人才感到自豪。
从合作到“分共”的无奈
然而,张发奎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他逐渐陷入了政治的纠纷之中。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国共关系急转直下,革命形势变得异常严峻。面对这一局势,张发奎起初怒不可遏,称“蒋逆为吾人目前之敌人,非出师讨伐不可” ,表达了对蒋介石反革命行径的不满和反对。
但在汪精卫宣布“分共”后,张发奎的立场发生了动摇。他在回忆录中提到“我认为在革命完成之前,革命力量不应该分裂。但汪精卫当初说‘分共’,我应该支持他,对于这一问题,他比较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我曾经说过不止一次,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我对军事的兴趣远高于政治” 。最终,他同意了“分共”,这一决定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同意“分共”后,张发奎虽然没有像其他国民党反动派那样对共产党人进行血腥屠杀,但还是让共产党人离开了部队。这一做法使得他与许多共产党人之间产生了裂痕,曾经的战友关系也因此变得疏远。在南昌起义爆发后,张发奎虽采纳叶剑英的意见没有全力追击起义部队,但他的部队还是与起义军发生了一些冲突,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与共产党之间的矛盾。
民族大义下的浴血奋战
抗日战争的爆发,让张发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积极投身抗战,先后担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重要职务,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粤北战役、桂柳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 。在淞沪会战中,他担任右翼军总司令,指挥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他精心部署,灵活指挥,多次组织部队进行反击,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他还亲自指挥炮兵在浦东的洋泾附近设置阵地,袭击日军的左侧背面,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行动,为淞沪会战的持久作战作出了贡献。
在武汉会战中,张发奎负责指挥长江南岸的作战。他面对日军的多路进攻,沉着应对,组织部队进行顽强抵抗。在富金山战役中,他指挥宋希濂部与日军激战多日,给予日军沉重打击,粉碎了日军迅速攻占武汉的企图。在昆仑关战役中,他作为战役指挥官之一,积极协调各部队之间的行动,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整个抗战期间,张发奎始终坚守在抗日一线,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浴血奋战,展现出了一位抗日名将的风采和担当。
漂泊与反思
抗战胜利后,张发奎被指定为华南战区受降主官,接受日军的投降,这是他军事生涯中的又一高光时刻 。1945年10月,他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达到了他在国民党军队中的最高军阶。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他再次被卷入政治的纠纷之中。起初,他还对国民党抱有一定的期望,试图在国共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但随着国民党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和内部的腐败加剧,他逐渐对国民党失去了信心。
1949年,张发奎先后担任陆军总司令和战略顾问委员会战略顾问等职务,但此时国民党的败局已定,他已无力回天。同年7月,他辞去职务,前往香港定居。在香港,他远离了政治和军事的纷争,开始了平淡的晚年生活。尽管身处异乡,但他始终关注着国内的局势和家乡的发展。他与一些旧部和朋友保持着联系,回忆着过去的岁月,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反思。
晚年的张发奎,时常感慨自己的命运和时代的变迁。他对自己在国共关系中的经历有着深刻的思考,尤其是对自己同意“分共”的决定感到遗憾。他在与一些学者和友人的交谈中,多次表达了对那段历史的看法,认为自己当时的决定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对上级命令的服从,也有对政治局势的误判。他对共产党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矛盾和犹豫,而是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尊重和理解。
1980年3月10日,张发奎在香港病逝,结束了他波澜壮阔而又充满争议的一生。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的故事和他所代表的那段历史,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了研究民国历史和国共关系的重要素材。
来源:英雄拒绝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