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接女儿放学,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见隔壁班班主任压低声音打电话:“家长,孩子上课玩橡皮不是小事,这是专注力的问题……您说‘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可好习惯不是等出来的呀!”挂了电话,那位老师揉着眉心叹气,眼里满是无奈。
文/桐叶落秋声
上周接女儿放学,刚走到教室门口,就听见隔壁班班主任压低声音打电话:“家长,孩子上课玩橡皮不是小事,这是专注力的问题……您说‘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可好习惯不是等出来的呀!”挂了电话,那位老师揉着眉心叹气,眼里满是无奈。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很多家长总觉得“我把孩子送进学校,教育就是老师的事”,却没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早就在悄悄给孩子的校园处境“加分”或“减分”。
班主任每天要面对几十个孩子、上百位家长,那些缺乏边界感、不愿承担责任的行为,不仅会消耗老师的精力,更可能让孩子在无形中被“特殊对待”——不是老师偏心,而是家长的态度,早已为孩子的校园关系埋下了伏笔。
最让班主任头疼的,首当其冲是“甩锅型家长”。这类家长的口头禅永远是“老师,我管不了他”“我们在家说破嘴,他也不听,全靠您了”。
朋友林老师班上有个男孩,经常不交作业,林老师找家长沟通,家长却发来一段孩子打游戏的视频:“您看,他一回家就锁门,我敲门他都不开,我能怎么办?”后来林老师只好利用午休时间盯着男孩补作业,可家长非但不感激,还在家长群抱怨:“孩子最近总说午睡不够,老师能不能别占用休息时间?”
“甩锅”的本质,是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却忘了自己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心里跟明镜似的:连爸爸妈妈都不愿管我,老师会不会也放弃我?
时间久了,他们要么变得自卑敏感,要么越发肆无忌惮,在班级里渐渐成了“边缘人”——毕竟,没有哪个老师能长期为别人的“失职”买单,而孩子,终究要为家长的逃避承担后果。
比“甩锅”更让老师无奈的,是“过度焦虑型家长”。他们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校园生活上空,哪怕一点小事都能掀起“惊涛骇浪”。
同事张老师曾遇到过一位妈妈:孩子在操场跑的时候摔了一跤,膝盖擦破点皮,张老师已经处理好伤口,也发了照片给家长,可那位妈妈还是立刻请假赶到学校,拉着孩子反复问“是不是同学推你了”“老师有没有及时带你去医务室”,甚至蹲在操场边检查地面,说要“看看是不是学校设施有问题”。
更夸张的是,这位妈妈之后每天都会给张老师发五六条消息:“老师,今天孩子没说膝盖疼吧?”“他中午吃饭有没有挑食?”“同桌会不会影响他听课?”起初张老师还耐心回复,可时间长了,根本顾不过来——她要批改作业、备课、管班级纪律,哪有精力实时“汇报”一个孩子的一举一动?
过度焦虑的家长,看似是“爱孩子”,实则是把自己的不安转嫁给了老师和孩子。孩子会慢慢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连走路都会让妈妈担心”,甚至会因为家长对老师的“过度打扰”,被同学私下议论“他妈妈好烦”,渐渐变得不敢和同学正常交往。
还有一类“越界型家长”,也常常让班主任陷入尴尬。他们总觉得“我是为了孩子好”,却忘了教育有边界,老师也需要尊重。
去年我女儿班上有位家长,因为觉得自己孩子座位太靠后,没和班主任商量,就直接找到校长“反映情况”,说“老师不公平,故意把成绩好的孩子放在前面”。可实际上,班主任是按照身高排的座位,每月都会轮换。
后来这件事在家长群里传开,其他家长都觉得这位家长“太不懂事”,连带着她的孩子,也被同学刻意疏远——孩子们虽然小,却能感受到“大家都不喜欢我妈妈”,这种无形的压力,比坐后排更影响孩子的校园生活。
越界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老师专业度的不信任。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对孩子的教育,都有自己的考量和方法,家长可以沟通,但不能“指挥”,更不能“越级告状”。
就像朋友说的:“我不怕家长提意见,怕的是他们不相信我,宁愿相信自己的猜测,也不愿坐下来好好聊。”
当家长用“越界”的方式“保护”孩子时,其实是在破坏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信任,也让孩子在班级里陷入“被孤立”的境地——毕竟,没有谁愿意和一个“家长总找事”的同学走得太近。
最后一类让班主任“避之不及”的,是“负面抱怨型家长”。他们总喜欢在背后说老师的“坏话”,在家长群里传播负面情绪,却忘了“家长的嘴,是孩子的路”。
之前听一位老教师说过,她班上有个家长,总在孩子面前抱怨“你们老师讲课太枯燥,我上学时也讨厌这种老师”,结果孩子渐渐开始抵触上课,甚至故意和老师“对着干”。
有一次家长会,这位家长还当着其他家长的面说“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让老教师又委屈又无奈。
家长的抱怨,看似是“发泄情绪”,实则是在给孩子传递“老师不可信”的信号。孩子会慢慢觉得“老师不好,我可以不听他的话”,进而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和老师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更可怕的是,这种负面情绪会传染——其他家长听到抱怨,可能会对老师产生误解;其他孩子听到,可能会跟着疏远这个同学。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成了班级里的“另类”,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家长自己。
其实,班主任和家长从来都不是“对立面”,而是“同盟军”——我们的目标,都是让孩子更好地成长。那些让老师反感的行为,说到底,都是因为家长忘了“教育需要互相配合”:你多一份理解,老师就多一份精力关注孩子;你多一份责任,孩子就多一份自信面对校园生活。
毕竟,孩子在学校的处境,从来都不是老师一个人决定的。你的每一次“甩锅”,每一次“越界”,每一次“抱怨”,都会悄悄变成孩子身上的“标签”,影响着老师对他的看法,也影响着同学和他的交往。
而最好的教育,从来都是家长和老师“并肩作战”:你信任老师,老师才会用心待孩子;你做好榜样,孩子才会在校园里走得更稳、更远。
别让你的不当行为,悄悄偷走孩子的校园幸福感——因为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护身符”,从来不是老师的偏爱,而是家长和老师之间那份“彼此信任、互相支持”的默契。
来源:桐叶落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