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MIT的顶级教授,是燃烧科学领域的泰斗,更是一位曾亲手救过80多名犹太人的“无名英雄”。
他是MIT的顶级教授,是燃烧科学领域的泰斗,更是一位曾亲手救过80多名犹太人的“无名英雄”。
1923年的布达佩斯,一个普通犹太家庭,一个爱音乐、爱马的小男孩悄然出生。
这个男孩名叫János Miklós Beér,后来成了世界最顶尖的能源科学家。但他的人生,不只是科研那么简单。
**5岁学小提琴,16岁考入匈牙利最顶尖的李斯特音乐学院。
**他是天才,老师是巴托克和柯达伊那一代音乐巨匠的同事。
他曾亲手演奏过贝多芬全部16首弦乐四重奏,担任第一小提琴手。
但命运让音乐成为了副业。
1941年,正值二战最黑暗时期,他无奈放弃音乐,转向现实的工程之路。
可他从未放下琴弓。
直到晚年,他依然每天练琴,演奏莫扎特、巴赫和贝多芬的作品。
他说:“我们这些真正热爱音乐的人,永远不该拒绝音乐带来的快乐。”
他不是军人,却亲自从纳粹手中救人
**1944年,他遇到了“二战圣人”拉乌尔·瓦伦伯格。
**在纳粹大肆屠杀犹太人的时候,他加入瓦伦伯格的救援行动。
用瑞典的“保护护照”,从火车站、街头、甚至纳粹士兵手中,救出一批又一批犹太人。
**他曾亲眼看到纳粹军官拔枪对准瓦伦伯格,而他们寸步不退。
**最终,他自己也救出了80多条人命。
可这段英雄事迹,他从未主动向人提起。
年过九旬,依然在为碳减排出谋划策
90岁那年,他还在为世界银行审阅厚厚一尺高的项目文件,研究如何用煤发电同时减少碳排放。
他认为:“技术的发展能让煤电几乎不排废气。”
他不只是科研巨擘,更是公认的“科学绅士”。
**学生博士答辩,他90岁也坚持穿西装亲自到场。
**朋友来访,他亲自驾车接送。
别人问他为什么别胸针?他说:“学生的时刻,值得最郑重的仪式。”
他曾说:“办公室里最有价值的,不是我的论文,而是我学生的博士论文。”
他的人生,是“清洁能源”的真实写照
虽然西方国家因新能源发展迅速,煤电比例逐年下降(美国从50%降到16%),但在我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煤电仍是主力军。
他相信,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精神将引领这些地区走向更清洁的未来。
但他最在意的,是学生、是音乐、是人性。
他用音乐修身,用科学报国,用行动诠释“燃烧的激情”。
清水能源大会为他举办了特别晚宴,播放了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作为对这位“燃烧科学之父”的最高致敬。
他的人生,是一场优雅的燃烧。
结语: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有些人,用一生诠释什么是“真正的绅士”。
他们不高声喧哗,却以智慧和温暖照亮时代。
János Miklós Beér教授,用一生告诉我们:科学可以改变世界,但一个人的风骨与爱,才是真正的力量。
来源:3分钟娱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