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太二酸菜鱼可谓是餐饮界的宠儿,以独特的经营模式和宣传策略迅速走红,门店前总是排着长队,顾客们心甘情愿地等待,只为品尝那一口招牌酸菜鱼。然而,近日“太二酸菜鱼为何没人吃了”登上热搜,引发了广泛关注,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热搜背后:从排队王到“无人问津”的冰火两重天
曾经,太二酸菜鱼可谓是餐饮界的宠儿,以独特的经营模式和宣传策略迅速走红,门店前总是排着长队,顾客们心甘情愿地等待,只为品尝那一口招牌酸菜鱼。然而,近日“太二酸菜鱼为何没人吃了”登上热搜,引发了广泛关注,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话题爆燃:6分钟上菜速度引发信任危机
9月15日,“太二酸菜鱼为何没人吃了”冲上热搜,导火索源于多地门店实测:南京门店点单后,招牌鲈鱼酸菜鱼6分钟上桌,菜花炒肉仅4分钟,杭州门店甚至7分钟上齐三道菜。如此“神速”与消费者认知中的“活鱼现杀需20分钟以上”形成强烈反差,网友直指“比外卖还快,难不成是预制菜加热?”
在消费者的传统认知里,活鱼现杀现做需要一定的时间,从挑选活鱼、宰杀处理、清洗切片,再到烹饪出锅,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20分钟以上的等待时间是比较合理的。毕竟,要保证鱼肉的新鲜和口感,就不能过于追求速度。而太二酸菜鱼如今如此快速的上菜速度,实在让人难以相信是活鱼现做。
太二酸菜鱼一直以来都强调“活鱼现做”,这也是吸引消费者的一大卖点。消费者愿意为了品尝到新鲜的活鱼现做的酸菜鱼,付出较高的价格和等待时间。然而,如今这快速的上菜速度,让消费者对其“活鱼现做”的宣传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如果不是活鱼现做,那么太二酸菜鱼就涉嫌虚假宣传,这对于品牌形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预制菜近年来在市场上逐渐兴起,虽然预制菜具有方便快捷、成本较低等优点,但在品质和口感上,往往与现做的菜品存在一定的差距。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接受程度也因人而异,很多消费者还是更倾向于现做的菜品,认为现做的菜品更加新鲜、健康、美味。如果太二酸菜鱼真的使用了预制菜,却打着“活鱼现做”的旗号进行宣传,这无疑是对消费者的欺骗。
这种信任危机不仅仅影响到太二酸菜鱼的品牌形象,还会直接导致消费者的流失。在如今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消费者的口碑至关重要。一旦消费者对某个品牌产生了不信任感,他们很可能会选择不再光顾该品牌,并且会将自己的负面体验分享给身边的人,从而影响更多潜在消费者的选择。
(二)闭店潮涌动:从扩张神话到收缩困境
数据显示,杭州23家太二门店中,多家处于暂停营业、未开业或歇业关闭状态;全国范围内,太二自营店从2024年6月的612家锐减至2025年上半年的547家,半年闭店65家。曾经靠“超过4人不接待”“不外卖”等个性店规火爆全网、翻台率比肩海底捞的“排队王”,如今门前冷落,折射出品牌吸引力的断崖式下跌。
太二酸菜鱼曾经凭借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个性店规,在市场上迅速崛起,成为了餐饮界的一匹黑马。其“超过4人不接待”的规定,看似限制了客源,实际上却营造了一种独特的用餐氛围,吸引了很多年轻消费者。这种“小众化”的定位,让太二酸菜鱼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脱颖而出,门店数量不断扩张,一度成为了行业内的标杆。
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太二酸菜鱼的扩张之路逐渐遭遇了困境。一方面,市场饱和度逐渐提高,酸菜鱼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的品牌不断涌现,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这些新品牌不仅在菜品口味上不断创新,还在价格、服务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对太二酸菜鱼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太二酸菜鱼自身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菜品品质下降、服务质量不稳定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消费者的用餐体验,导致消费者的忠诚度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太二酸菜鱼的门店经营状况逐渐恶化,闭店潮也随之而来。闭店不仅意味着品牌市场份额的减少,还会对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消费者往往会认为,一个品牌如果频繁闭店,那么这个品牌肯定存在问题,从而对该品牌失去信心。对于太二酸菜鱼来说,如何应对闭店潮,重新提升品牌的吸引力,成为了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实测揭秘:“活鱼现做”标签下的供应链真相
(一)门店操作曝光:中央厨房撑起“快节奏”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店员坚称酸菜鱼所用的鱼是统一配送的,并且会在门店内现场切片并腌制,然而,行业内专业人士却指出,如果真的是现杀活鱼,从宰杀、处理到烹饪,这一系列流程至少需要20分钟。毕竟,现杀活鱼需要先将鱼从暂养池中捞出,进行宰杀放血,去除内脏和鱼鳞,清洗干净后再切成鱼片,这个过程就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而且对厨师的刀工和熟练程度也有一定要求。之后,还要进行腌制入味,最后才能下锅烹饪,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
而太二如今如此“神速”的上菜速度,其实得益于中央厨房预加工模式。据了解,太二酸菜鱼的鱼片、酸菜、调味品等核心食材,均由多地中央厨房提前处理完成。中央厨房拥有专业的设备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能够对食材进行标准化的处理。比如,鱼片在中央厨房就已经被切割成均匀的薄片,并进行了初步的腌制和保鲜处理;酸菜也是按照统一的配方和工艺进行腌制,保证了口味的一致性;调味品则被配制成标准化的料包,方便门店使用。门店在接到订单后,仅需进行简单的组合烹饪,将这些提前准备好的食材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加热和搭配,就能快速出餐。
太二酸菜鱼的客服也坦言,全国仅有68家“鲜活门店”能够提供活鱼现杀的服务,像杭州宝龙城店就是其中之一。而其余的门店,则使用每日鲜配的鱼柳,这些鱼柳在配送到门店之前,已经在中央厨房经过了切片和腌制等处理,门店工作人员只需将其进行简单的烹制即可上桌,本质上这就是一种“半预制化”的操作。这种操作模式虽然提高了出餐效率,但也让消费者对其“活鱼现做”的宣传产生了更多的质疑。
(二)预制菜疑云:模糊宣传与消费期待的冲突
尽管太二官方一直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强调菜品是“现场烹饪”,但在消费者的普遍认知中,提前处理好的鱼柳、标准化的调味包等,其实已经触及到了预制菜的范畴。从行业报告中也能看出,太二酸菜鱼的大部分菜品依赖集采和中央厨房供应链,门店后厨更像是一个“组装车间”,只是将中央厨房配送来的半成品进行简单的加工和组合。
太二这种“文字游戏”式的宣传,与消费者对“活鱼现做=现杀现烹”的直观理解形成了严重的割裂,这也成为了消费者对其信任崩塌的关键因素。消费者在选择太二酸菜鱼时,很大程度上是被其“活鱼现做”的宣传所吸引,他们希望能够品尝到新鲜现杀的鱼肉,享受到传统烹饪带来的美味和健康。然而,当他们发现实际情况与宣传不符时,就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他们对品牌失去信任,进而选择不再光顾。
在如今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和食品制作过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所食用的食物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对于预制菜等新兴的食品加工方式,消费者也并非完全不能接受,但前提是商家要做到信息透明,如实告知消费者。如果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或者其他目的,故意隐瞒食品的真实制作情况,那么一旦被消费者发现,就会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对于太二酸菜鱼来说,如何化解这场预制菜疑云,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是其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三、消费变脸:当“性价比”撞上“知情权”
(一)预制菜浪潮下的选择转向
近年来,预制菜在市场上的发展可谓是风生水起,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应用场景也日益广泛。然而,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却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在方便食品场景中,预制菜凭借其方便快捷、性价比高的特点,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比如,在早餐市场,预制的包子、油条、豆浆等产品,为忙碌的上班族提供了便捷的选择;在夜宵市场,预制的烧烤、小龙虾等产品,也满足了消费者在夜间的美食需求。
但在正餐消费中,尤其是像太二酸菜鱼这种主打“新鲜”的品类,消费者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消费者对于正餐的品质和口感往往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更愿意为现杀现做的用餐体验买单。毕竟,现杀现做的菜品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食材的新鲜度和原汁原味,让消费者品尝到真正的美食。
太二酸菜鱼在市场定位上属于中高端餐饮,其人均消费超过百元。对于这个价位的餐饮,消费者自然对其品质有着较高的期望。然而,如今被曝出核心食材并非现杀,而是采用了预制的方式,这就让消费者觉得自己的钱花得不值,性价比优势瞬间消失。消费者们纷纷表示,既然花了这么多钱,却只能吃到和家里加热的预制菜差不多的东西,那还不如在家里自己做,何必来餐厅呢?这种性价比的失衡,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对太二酸菜鱼的兴趣大幅下降,很多消费者选择转向其他能够提供真正新鲜现做菜品的餐厅。
(二)透明度缺失引发连锁反应
太二酸菜鱼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更关键的是其长期以来在宣传上的模糊态度,这与消费者的知情权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当消费者询问客服关于中央厨房加工的具体内容时,客服总是避而不谈,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只会让消费者更加怀疑。在门店方面,也没有明确区分“鲜活门店”与普通门店的差异,导致消费者在点餐时无法清楚地知道自己所点的菜品到底是如何制作的,这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被欺骗”的感受。
这种信任裂痕在市场数据上得到了直接的反映。2025年上半年,太二的收入仅为19.4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暴跌了13.3%。太二作为九毛九的核心品牌,其业绩的下滑也连累了母公司九毛九,导致九毛九的营收和利润双双下降。更为严重的是,九毛九甚至被调出了港股通标的,这对于品牌在资本市场的形象和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消费者的信任一旦失去,想要重新赢得就变得非常困难。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消费者的选择众多,他们不会轻易原谅一个欺骗自己的品牌。对于太二酸菜鱼来说,如何修复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裂痕,重新树立品牌形象,将是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太二酸菜鱼很可能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四、品牌反思:从“个性”到“共性”的生存大考
(一)网红标签退潮,产品力才是硬通货
太二酸菜鱼在发展初期,凭借一系列反常规的店规和独特的营销口号,迅速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成功打造出了极具个性的网红品牌形象。“超过4人不接待”,这一规定看似限制了客源,实则营造出一种小而精的用餐氛围,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对于独特体验的追求;“酸菜比鱼好吃”的宣传语,更是打破了传统认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好奇,让消费者对其产品充满期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变化,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开始更加注重产品的本质。对于酸菜鱼来说,食材的新鲜度直接影响到鱼肉的口感和营养,只有新鲜的鱼肉才能入口鲜嫩、爽滑;口味的稳定性则是品牌口碑的关键,消费者希望每次品尝到的酸菜鱼都能保持一致的美味;性价比更是决定消费者是否愿意再次光顾的重要因素,在如今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消费者希望花同样的钱能享受到更高品质的菜品和服务。
太二酸菜鱼采用的中央厨房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降低了成本,但却牺牲了“活鱼现做”这一差异化卖点。在酸菜鱼赛道上,众多品牌纷纷涌现,竞争日益同质化。如果太二不能在产品力上做出改进,仅仅依靠过去的网红标签,很难在市场中立足。毕竟,消费者的口味越来越挑剔,对于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真正用心做好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
(二)预制菜时代的生存法则:透明比“回避”更重要
在当前的餐饮行业中,连锁餐饮采用中央厨房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随着消费者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预制菜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预制菜具有标准化生产、成本低、出餐快等优点,能够满足连锁餐饮企业大规模扩张和快速供应的需求。然而,预制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品质参差不齐、口味单一等,这也导致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质疑和担忧。
一些成功的餐饮品牌在面对预制菜问题时,采取了透明化的策略,明确标注菜品的制作方式和食材来源,如部分品牌明确标注“鲜切预制”“冷链鲜配”,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自己所购买的菜品。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反而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因为消费者反感的并不是预制工艺本身,而是被欺骗的感觉。如果商家能够坦诚地告知消费者菜品的真实情况,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消费者是能够理解和接受预制菜的。
对于太二酸菜鱼来说,如果能够像一些“鲜活门店”那样,公开供应链细节,让消费者了解食材的采购、加工和配送过程,增加透明度,或许能够缓解消费者的疑虑。此外,太二还可以考虑推出“现杀”与“鲜配”双产品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对于追求极致新鲜和口感的消费者,可以提供现杀活鱼制作的酸菜鱼;对于注重效率和性价比的消费者,则可以提供鲜配鱼柳制作的酸菜鱼。通过这种方式,太二可以在保证效率的同时,提升消费者的体验,重新赢得市场份额。
(三)从“傲娇”到“亲民”:服务逻辑的重构
太二酸菜鱼曾经的一些规则,如“不接待4人以上”“不调整口味”等,在品牌成长期确实成为了其差异化的符号,吸引了很多年轻消费者。这些规则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用餐氛围,让消费者感受到与众不同的体验,从而增加了品牌的吸引力。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品牌的发展,这些规则在下行期却显得有些“傲慢”,与消费者的需求产生了冲突。
如今,消费者在用餐时更加注重个性化和舒适感,对于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接待4人以上”的规定,限制了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等多人用餐的需求,让很多消费者感到不便;“不调整口味”则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口味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对于一些口味比较特殊的消费者来说,这一规定让他们觉得太二不够贴心。
当消费者用脚投票,太二酸菜鱼的客流量逐渐减少时,品牌方应该及时放下身段,优化服务。开放多人就餐,满足不同规模的用餐需求,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走进太二;提供口味定制服务,根据消费者的口味偏好,调整酸菜鱼的辣度、酸度等,让消费者能够品尝到符合自己口味的菜品。结合“5.0鲜活模式”升级菜单,增加更多新鲜、健康的菜品选择,强化明厨亮灶,让消费者能够直观地看到菜品的制作过程,增加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通过这些服务逻辑的重构,太二酸菜鱼或许能够挽回部分流失的客群,重新赢得消费者的喜爱。
结语:餐饮品牌的“新鲜度”不止于食材
太二酸菜鱼的困境,本质是“营销预期”与“消费体验”的脱节。在预制菜争议频发的当下,餐饮品牌的“新鲜度”不应局限于食材本身,更需在宣传透明度、服务诚意度、体验真实度上做文章。当“活鱼现做”的招牌褪色,唯有真正把消费者的期待放在“灶台”上,才能避免被市场“快炒”出局。
来源:铜陵黑知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