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6日下午,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北科同学荟交流会(第一期)在北京科学中心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联合主办,面向历届“英才计划(北京)”与“后备人才计划”学员开展交流活
2025年9月6日下午,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北科同学荟交流会(第一期)在北京科学中心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联合主办,面向历届“英才计划(北京)”与“后备人才计划”学员开展交流活动。活动以“接力・成长・共创”为核心,邀请北京市第八中学往届学员分享科研经历、心路历程与成长感悟,帮助新学员收获知识、启发思想、积累经验,助力他们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成为更好的自己。
张梓萱:以初心践行医师科学家理想
2020届英才计划学员张梓萱同学以“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为主题,分享了自己从高中到大学的科研之路。高中阶段,她在导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陶宁和中学指导老师王文智、侯越的带领下,开展“蒿本内酯抑制肝星状细胞促肝癌细胞生长效应研究”,探索肝癌治疗的潜在新方向。
回忆英才计划的经历,张梓萱提到,培养期间的研究讨论、集中实验、反复打磨的论文与答辩稿,让她不仅熟悉了科研完整流程,更坚定了成为“医师科学家”的信念。她还向在场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干货”——“三遍法读文献”(读成果、读逻辑、读方法)。如今,她就读于首都医科大学,进入大学后,张梓萱继续在临床与基础研究间深耕。分享中,她提到兴趣始终是驱动探索的核心,“选择方向,最重要的是感兴趣”,“多尝试、多探索”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
高禹宸:以热爱与坚持深耕生物科研
作为2022年英才计划学员,高禹宸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生命科学方向,她以 “致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主题,拉开了分享的序幕。高中时期,她就读于北京市第八中学,在导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周政和中学指导老师王文智、侯越的带领下,开展“与 DNA 修复相关的组蛋白H2A-H2B结合因子筛选”课题研究。这一研究不仅为蛋白质筛选提供了新方法,更让她斩获多项荣誉。
如今,高禹宸已成长为北京大学 2025 年 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队伍的队长,推进各项比赛任务。分享中,她坦言科研是一个磨砺心志的过程,“难得于兴趣,可贵于坚持”是她始终践行的准则。她的分享也为在场的同学点亮了心中的方向。
叶泽华:在天文科研中丈量初心与未知
2018年的英才计划学员叶泽华,带领大家走进了浩瀚的天文领域。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接受英才计划培养期间,他在王晓锋教授指导下完成课题——“基于低红移经典造父变星对限定哈勃常数不确定度的研究”,以“经典造父变星”这一“量天尺”为核心,探索如何更精确地测量宇宙膨胀速度。
分享收获时,叶泽华告诉大家:“科学家们热爱研究、乐于分享,只要你积极思考、敢于提问,他们就会在专业领域给出自己的见解。” 此外,与全国各地“英才”学员的相识,也让他感受到归属感,“面对未知的能力”与“一群同频的朋友”,成为他科研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思想碰撞:共话科研未来,点燃探索热情
互动环节中,现场同学们围绕“科研选题与兴趣结合”“英才计划参与流程”等话题与三位优秀学员展开了积极踊跃的交流,这让“接力成长”的主题在双向交流中愈发鲜明,更让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的价值变得可感可知。在同学们的反馈中,满是对科研探索的向往与收获的笃定。
总结寄语:见证计划育人实效
活动尾声,北京市第八中学高颖老师上台发表总结,她认为此次交流活动是一种“传承”,是新老学员接力奋进、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同学们经过英才计划和北京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的历练,能实现真正的成长。
此次交流活动,三位优秀学员的“现身说法”,让到场的青少年近距离感受科研的魅力,汲取了坚持探索、勇于突破的精神力量。未来,北科同学荟系列交流活动将继续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提供交流平台,助力他们在科技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国家科技发展储备新生力量。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