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9月16日,是全国乙肝宣传日。自2001年起,这个特殊的日子便承载着一个重要使命:向公众普及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防治知识,打破认知误区,凝聚全社会力量,为乙肝患者及病毒携带者营造公平、友善的环境,共同守护全民肝脏健康。
每年9月16日,是全国乙肝宣传日。自2001年起,这个特殊的日子便承载着一个重要使命:向公众普及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防治知识,打破认知误区,凝聚全社会力量,为乙肝患者及病毒携带者营造公平、友善的环境,共同守护全民肝脏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乙肝这个词时不时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耳边,但很多人对它的了解却并不深入。今天,借着全国乙肝宣传日这个契机,咱们就好好聊聊乙肝,让大家对它有更清晰的认识,一起为健康助力。
什么是乙肝?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它可不是个小麻烦,一旦转为慢性感染,肝脏就会持续受到伤害,肝硬化甚至肝癌都有可能找上门 ,严重威胁我们的生命健康。
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一般是由于输入了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或者使用了未经严格消毒、带有病毒的医疗器械,像一些不正规的美容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时用的工具,要是消毒不彻底,就容易传播病毒;母婴传播多发生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分娩过程中,病毒可能会传染给新生儿;性接触传播则是在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进行无防护性行为时发生。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日常工作学习中的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并不会传播乙肝病毒。这一科学常识,正是打破“谈肝色变”、消除对乙肝群体歧视的关键——他们与我们一样,拥有正常工作、学习和社交的权利,不应因疾病标签被区别对待。
怎样预防乙肝?
接种乙肝疫苗是目前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经济、最安全、最有效的手段。乙肝疫苗被纳入儿童免疫规划,无数小朋友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了对乙肝的免疫力。现在,很多新生儿一出生就及时接种了乙肝疫苗,这大大降低了乙肝的感染率 。没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成年人,尤其是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工作者、乙肝患者家属等高危人群,一定要尽快去接种 ,一般按照0-1-6月的免疫程序接种3剂,构建起主动免疫的“保护盾”。同时,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个人用品。
对于乙肝患者而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病情的核心。许多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现实中,部分患者因恐惧、羞耻感拖延治疗,或轻信偏方延误病情,这也提醒我们:要通过持续宣传,让“科学治肝、规范用药”的理念深入人心,鼓励患者主动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正规治疗。
消除乙肝危害,不仅需要医学的进步,更需要每一个人的理解与行动。在全国乙肝宣传日这天,我们呼吁:多一份对乙肝知识的学习,就少一份认知误区;多一份对乙肝群体的包容,就多一份社会温暖。让“无肝扰”的健康愿景,照进每个人的生活。
监制|胡华梁
审核|冯 展
编辑|张紫光
校对|高 峰
供稿|郭钰娇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